賈島這首冷豔高絕的詩,有人讀出晚晴的絢爛,有人讀出空山的冷寂

賈島愛詩,他愛那看不夠的詩情畫意,也愛那數不完的清寒空寂。在他悠悠清雋的苦吟裡,經過的憔悴和寥落,已蘸滿筆尖,越過了喧囂的凡塵,碌碌而來。

《雪晴晚望》

倚杖望晴雪,溪雲幾萬重。

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

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鍾。

賈島這首冷豔高絕的詩,有人讀出晚晴的絢爛,有人讀出空山的冷寂

這首《雪晴晚望》是賈島寄居在長安西南圭峰的草堂寺時所寫。此前一年,他在長安應試落第,這不是他人生中的唯一一次落第,內心的失落重重地糾纏著他。在寺中雪後的一個晴天,賈島倚杖而望,清冷的雪景並不單調,甚至似乎正合他筆意,一首好詩自然是少不了的。

首聯寫道倚杖遠望雪後的晴天,溪水上空的白雲層層疊疊,如有幾萬重般。雪後的天空碧淨分明,積雪在陽光下熠熠生澤,潺潺的溪水上面,朵朵層疊的白雲飄蕩來去,一幅晚晴雪景圖已然拉開了畫卷,清曠超逸的感覺令卷外人也想置身其中。

賈島這首冷豔高絕的詩,有人讀出晚晴的絢爛,有人讀出空山的冷寂

在晴雪晴空的背景中,賈島用自己的方式安放了內心的失意孤獨,“樵人歸白屋,寒日下危峰”。砍樵人正要回那白雪覆蓋的茅屋,清寒的夕陽就要落下高高的山峰了。白雪皚皚的山中,詩人看到樵夫沿路走回茅屋的身影,孤寂清苦的人和壯觀多姿的自然景觀對比之下,那份孤寂更甚了。這樣看來,劉長卿的“風雪夜歸人”雖然更為凜冽,但其中的孤獨氣質卻是與之有著相像之處。

樵夫歸家,那夕陽也要落下山峰,雪後的日光本就自有一份寒氣之象,傍晚時分,夜幕將至,披著霞光的夕陽就要釋放完一天中最後的燦爛餘光,然後寂寂歸去,隱於一片夜色中。這是詩人倚杖在雪景中捕捉到的細節情景,首聯清曠舒展的氣象,在頷聯寂寞失意的動態描寫中,彷彿暗暗收住了鋒芒,只留下禹禹獨行的詩人悵惘嘆息。

賈島這首冷豔高絕的詩,有人讀出晚晴的絢爛,有人讀出空山的冷寂

“野火燒岡草,斷煙生石松”,火燒著山崗上的野草,煙霧繚繞,山石中的古松依然挺拔可見。野草在火中燃燒,但是誰都知道,山中野草的生命始終無盡不休,當春風吹過,又是一片新綠盎然。不知詩人所寫的“斷煙”是傍晚時候的裊裊炊煙,還是山中的繚繞暮靄,不過這倒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立於石中的古松,風姿永遠那樣卓然,即便雲煙瀰漫,你總是能在蕭瑟的風雨中、輪轉的晝夜裡,看到它默然佇立。雖然默然,卻堅韌無往。

夕陽在詩人的注視下漸漸隱沒了,暮色就要升起,此時的天涯倦客也好,乘興遊人也好,都要歸家而去,輕掩門扉。於是詩人寫道:“卻回山寺路,聞打暮天鍾。”在我返回山寺的路途中,聽到了寺中清揚的暮鐘聲。

賈島這首冷豔高絕的詩,有人讀出晚晴的絢爛,有人讀出空山的冷寂

寺廟中的暮鍾之音是不染俗世煙火氣的,它古樸出塵,聞之便如梵音。賈島在返歸的途中聽聞此音,那心底的歸屬之感就溢發了出來,人們通常無法詳盡形象地形容這種感覺,但它確實會在不覺中令人駐足。

早年本就為僧的賈島,此時空山獨行,在還俗求仕的失意中,他聽到了寺中的暮鐘聲,一下下的暮鐘聲在他聽來如天籟般悠揚,仿若歸途的召喚一般。那年彼時,他多想釋然頓悟,歸於暮鼓青燈。

白衣僧人也好,青衫書生也好,他望著飄雲晴雪,煙靄夕陽,心下了然,自己總是戀戀紅塵,又總是遺世獨立,不如隨緣來去罷。

每一個詩詞人都有著自己的傳奇,每一首詩詞背後都有著很多值得去挖掘的東西,這套《詩詞大發現·古詩詞創意圖解》是中小學生開啟思辨閱讀、系統地掌握中小學古詩詞的絕佳選擇。

賈島這首冷豔高絕的詩,有人讀出晚晴的絢爛,有人讀出空山的冷寂

這套叢書共有三本,由特級教師蔣軍晶精心打造,通過創意的思維導圖將詩人和作品全部打通,將詩詞背後的故事、脈絡清晰地呈現出來。這樣一來,古詩詞對孩子們來說,不再晦澀難懂,也不再詩人和作品對不上號,更不會死記硬背以至於陷入背完就忘的填鴨式低效學習中。

賈島這首冷豔高絕的詩,有人讀出晚晴的絢爛,有人讀出空山的冷寂

賈島這首冷豔高絕的詩,有人讀出晚晴的絢爛,有人讀出空山的冷寂

這套書大量覆蓋了中小學統編語文教材、中小學生必背古詩詞,將枯燥乏味的古詩詞知識灌輸,轉變為有趣的創意圖解和清晰的年代故事脈絡,使孩子能高效地完成記憶理解。喜歡的讀者朋友點擊下方橫條就可以購買啦,並且價格也很划算美麗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