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張養浩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張養浩

我個人喜歡張養浩就是《潼關懷古》裡邊的這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寫盡了幾千年歷史的滄桑,看穿了人生的百態。下邊就通過這幾首懷古小令,進入張養浩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和政治抱負。

潼關懷古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踟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官闕萬間都做了士。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驪山懷古


驪山四顧,阿房一炬,當時奢侈今何處。只見草蕭疏,水縈紆,至今遺恨迷煙樹,列國周齊秦漢楚。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


未央懷古


三傑當日,俱會此地,殷勤納諫論興廢。見遺基,怎不傷悲。山河猶帶英雄氣,試上最高處閒坐地。東,也在畫圖裡;西,也在畫圖裡。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張養浩

張養浩是元代傑出的散曲作家。他有經世濟民之志,曾任縣尹、御史、尚書等職。由於直言上疏,評議時弊,而為“當國者不能容”,中年後罷官歸裡。59歲那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張養浩奉調奔赴災區,辦理賑務。在赴任途中,他目睹災民飢餓流離的情狀,懷古傷今,用〔山坡羊〕曲調寫成九首“懷古”小令,表現了對苦難百姓的同情和對封建統治者的批判。


《潼關懷古》寫詩人登臨雄關,神遊萬古,面對這塊歷代統治者逐鹿爭戰之地,想到昔日的繁華灰飛煙滅,不禁百感交集,悲憤難抑,發出了都是“百姓苦”的慨嘆。什麼興衰治亂?對人民來說,都是一樣:興,人民創造的一切全供統治階級揮霍;亡,戰亂的屠刀首先落在人民頭上,人民做牛做馬的奴隸命運和受欺凌損害的社會地位,絲毫沒有改變。作品深刻揭露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根本對立。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張養浩

《驪山懷古》從述阿房宮的焚燬入筆,與《潼關懷古》一樣,對歷代王朝無休止的攻伐爭戰予以譴責。歷史上的改朝換代,總是戰勝者把戰敗者興建的一切付之一炬;等戰勝者走向反面,新的戰勝者又如法炮製。這裡雖只提到“周齊秦漢楚”,其實又何止“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未央、長樂,“山頂千門次第開”的華清宮,不也蕩然無存,只留下一片荒煙蔓草了嗎?這裡沒有像《潼關懷古》那樣提出百姓的命運,但百姓創造的一切既“都變做了土”,百姓本身還能有好結果嗎?詩人對戰亂者的譴責之意,見於言外。


《未央懷古》則調轉角度,從贊慕漢初君明臣賢,上下齊心,臣能直言進諫,君能從諫如流,共建大業的盛況,痛嘆自己生不逢時,儘管“山河猶帶英雄氣”,百受歧視的漢族知識分子,縱有治世宏策,又有誰理會?與前兩首小令一樣,這裡也沒有對時政的直接評議,然字裡行間,仍流溢出對元蒙腐敗政局的不滿。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張養浩

在藝術表現上,三首小令都是由景生情,或“望西都,或由草疏水紆而生“遺恨”,或“見遺基”而“傷悲”,對景物本身都未加細緻描摹,然而景中寓情,情由景生:“峰巒如聚,波濤如怒”“遺恨迷煙樹”,“山河猶帶英雄氣”。秦川一帶山山水水,這一聚一怒,一迷一帶,飽含激憤之情,然而詩人並沒讓它噴薄傾洩,而是內蘊含蓄,欲訴又止,給人留下無限思索餘地結尾點出的主題,也是從寫景抒情中自然得出,無附會之嫌。


張養浩散曲風格的主旋律是雄渾壯闊。三首小令詠古傷今,憤激之情或隨景而生,中經議論引出興亡慨嘆(《潼關懷古》),或尋顧遺蹟,繼以蒼茫景象烘托渲染,再以警策之語作結(《驪山懷古》),或追懷往古,嘆惋生情,再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涵蘊悠遠(《未央懷古》),均描繪生動,議論深刻,感情沉鬱,一氣下、蒼涼壯闊,感人至深。前人評張養浩散曲風格有如“秋風鐵笛”,是很合宜的。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張養浩

李漁在《閒情偶寄》裡談及曲的本色:“話則本之街談巷議,事則取其直說明言。”這主要是就語言的運用說的。張養浩的散曲由於受傳統詩詞的影響,曲中常見雅語,表露蘊藉,然而從整體上看,仍不失散曲本色。如三首小令幾乎全是白話,辭韻活潑,顯露明晰。按照〔山坡羊〕曲牌的格式,結尾應是兩個結構相同的句式。散曲家習於兩句只變更一個字,用以表明兩種不同事物在同一條件下產生同樣的結局,在藝術上構成意味濃郁、引人遐思的境界,有助於題旨的揭示。

張養浩散曲在這一點上也是特色獨具。如《潼關懷古》、《驪山懷古》,在慨嘆歷史遺蹟的荒涼破敗後,點岀“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既出人意料,又動人心魄。所謂“立片言而居要”(陸機語),在這裡,通俗的白話倒成了“揭全文之旨”的“警策”之語字字千鈞,怎不令人驚歎。自然,兩句曲詞在讀者心裡漾起的感情色彩是不同的:前者憤激,後者消沉。至於《未央懷古》的“東,也在畫圖裡;西,也在畫圖裡”,則由情入景,將前面感懷前賢的“傷悲”淡化,其情感色彩又異。而語言的俚俗明澈,俗中見雅,特別是兩句相較,僅更換一字,便能“熟中出新,常中見巧使人不僅無重複煩贅之感,反覺詞巧意新,點題鮮明,意趣橫生,顯現了散曲尖刻詼諧灑脫的特色。倒是在另一些作品裡,如〔山坡羊《述懷》裡的“人,皆笑汝;渠,幹受苦”,“天,成就你人,欽敬你”,雖在表現主題上,也是點睛之筆,但卻覺它只起了一般排比、對偶句式的修辭作用,而不能使讀者“眉揚目展”,產生一種突然領悟到某種事理的豁然開朗的驚喜,其藝術感染力顯然不如這三首《懷古》散曲濃烈。

張養浩的懷古小令的的確確是文化歷史上的一顆明亮的小珍珠,雖然不是光芒萬丈,但是在歷史上絕對是閃閃發光,寫作手法和意境自不用多說,是我非常喜歡的文學作品。特別是那一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深度和高度無人可及。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張養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