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泰巖: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

中國財富網訊 近日,中央民族大學校長、教授黃泰巖就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等問題接受了中國財富網採訪。

黃泰巖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形成一定衝擊,但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他表示,後疫情時期,更好維持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需要統籌短期、中期和長期宏觀經濟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

中國財富網:你認為此次疫情,會對我國經濟產生哪些方面影響?

黃泰巖:短期來看,意外突發事件會對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衝擊,但不會改變經濟發展的基本面。這是因為意外突發事件是短期因素,不會從根本上顛覆決定基本面主要因素的狀況,但必須做到把意外突發事件控制在一定時間或一定區域內,才不會對經濟發展構成長期趨勢性影響。

2020年的意外突發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我國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可以確定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

從國內來看,我國採取果斷措施迅速控制了疫情,目前已轉入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全面復工復產取得明顯成效,經濟增長開始觸底回升。因此,只要我國控制住疫情不因外部輸入而反彈,後三個季度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經濟增長迴歸到合理區間。

從國外來看,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蔓延,必然對我國的外貿出口企業和參與全球產業鏈分工的企業構成嚴重影響,可是強大的內需擴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衝抵外需的負面影響。

此外,我國外貿企業積極轉產,為世界各國源源不斷提供極度短缺的抗疫物資,成為穩外貿的重要力量。

中國財富網:對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長期發展,您持什麼看法?

黃泰巖:我們可以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測算我國2020年—2050年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未來變動。測算結果表明,2020年—2035年我國將保持年均5%以上的增長,2036年—2050年將保持年均4%左右的增長。

按照這樣的經濟增長速度,我國在2025年前將達到世界銀行確定的人均GDP12000美元以上的高收入國家標準,在這樣的發展階段還能保持5%以上的增長速度,將創造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新奇蹟。

按此測算,我國GDP總量將在2035年左右超越美國,此後年均4%左右的增長速度將創造經濟大國的發展奇蹟。因而,我們有自信如期實現強國奮鬥目標。

後疫情時期 我們該如何做?

中國財富網:對於如何應對此次疫情衝擊、維護經濟發展基本面,從短期、中期、長期您分別有什麼建議?

黃泰巖: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衝擊就廣度而言是全方位的,就深度而言是全產業鏈的。但在不同的領域和產業,表現會有所不同。從三大產業來看,疫情對服務業的衝擊更大;從“三駕馬車”來看,疫情對消費的衝擊最大。而疫情對消費和服務業的雙向衝擊會形成螺旋推動。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發展的短期衝擊,既不能因為實行短期刺激政策而損害中長期的經濟發展格局,也不能因為經濟基本面中長期向好而忽視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為了更好維護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需要統籌短期、中期和長期宏觀經濟政策,形成政策合力。

就短期而言,應採取超常規政策,迅速將經濟恢復到正常發展水平。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下行是對我國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嚴重偏離,屬於非正常經濟下行,這就需要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採取有效宏觀政策實現穩增長。

就如同當商品的市場價格嚴重偏離商品價值時,通過迅速調整供求關係,使商品價格波動迴歸價值,是對價值規律的遵循一樣。在非正常經濟下行期間,政府採取超常規政策手段干預經濟運行,使經濟快速回歸到潛在經濟增長率水平,也是對經濟發展規律的尊重和遵循。

為矯正短期經濟增長嚴重低於潛在經濟增長率,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靈活適度,宏觀政策的作用方向要正確,著力點要精準。

我國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期,穩增長要注重發揮新舊動能的組合驅動。培育新動能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在採取短期穩增長的宏觀政策時,必須堅持化危為機的工作思路:大力支持、扶持和引導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新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同所有制經濟要一律平等,快速提高新經濟所佔比重,形成穩增長的強力支撐;大力支持、扶持和引導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推進傳統產業的現代化;遵循市場優勝劣汰規律,藉此機會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和“殭屍”企業,推動市場要素向更高效益、更高效率的部門和企業自由流動。

同時,在當前新動能還無力實現短期穩增長的情況下,還必須發揮舊動能的驅動作用,堅持補短板、堵漏洞、強弱項的工作思路。從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暴露出的最主要問題來看,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是最為嚴重的短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多樣化需要,增長最快的就是對教育、文化、健康、體育、養老等服務的消費,這就需要加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的建設,即使其中有些不屬於“新基建”,也要給予大力支持。

此外,我國房地產業雖然總體不存在泡沫風險,但結構仍然不合理,因而在“房住不炒”的大原則下,通過城中村改造、危舊小區改造、公租房建設等滿足中低收入群體住房需求,有效促進中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增長。

就中期而言,加大創新驅動,確保將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歷史經驗和鐵的現實告訴我們,要實現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必須攻克和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因為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支柱,是國之重器和國家安全的底線。

2019年10月,中國工程院對26類製造業產業鏈的安全評估報告指出,我國有2類產業對外依賴度高,8類產業對外依賴度極高,成為我國經濟受制於人的最大隱患,這會導致強起來的發展進程隨時有可能被髮達國家卡住脖子。關鍵技術、核心技術是發達國家的“定海神針”,我們既買不來也學不來。我國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才能加速進入科技強國前列,除此別無選擇。攻克和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必須要有中長期的戰略部署,因為核心技術、關鍵技術的攻克有賴於重大基礎理論和重大工程的突破。

按照我國科技強國的發展規劃,到2030年我國將進入世界創新國家前列,在人工智能方面總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這就需要今天在實施超常規宏觀政策時,對標對錶進入世界創新國家前列的要求,使宏觀政策既有穩增長的短期作用,又具有實現強國目標的中長期效應。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大“新基建”的投資力度,無疑將起到“一石二鳥”的功效。

就長期而言,推進效率變革,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對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具有關鍵作用,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作為第一資源,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呈現出止跌回升的勢頭,近五年、近四年、近三年、近兩年的平均增速分別為2.03%、1.99%、1.92%和1.98%。如果按照現在不斷回升的增長勢頭,根據我們的測算,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到2035年和2050年將分別達到40%以上和50%以上,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

按照我國以往深化改革的經驗,經濟運行進入低谷期恰是深化改革的最佳窗口期,現在應藉此機會加快推進科技體制、教育體制、人才評價體制、研發經費投入體制等體制機制改革,構建起舉國體制與市場體制相結合的中國特色創新體制,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星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