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一、梅瓶的稱謂  

從現有文獻看,將這種特有的具有曲線美的瓷瓶稱為梅瓶的記載,應該是在清末到民國時期由許之衡所撰寫的《飲流齋說瓷》。在它的上面有如下記載:“梅瓶口細而項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折於足側微束,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宋瓶雅好作此式,元明暨清初歷代皆有斯制。”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溯本求源,在遼史上目前尚未發現對梅瓶(雞腿瓶)這種器物的記載,這就說明它只是一種極普通的日常器物,只有口口相傳,沒有被文字記錄下來。時至宋代也沒有梅瓶的專門的稱謂,似乎只有宋人趙令疇的《侯鯖錄》中“陶人之為器有酒經焉,晉安人盛酒,似瓦壺之制,小頸,環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饋人牲兼以酒,置書雲酒一經或二經至五經焉。他境人有遊於是邦,不達其意,聞五經至,束帶迎於門,乃知是酒五瓶為五經焉。這種“經瓶”應該不屬於梅瓶,應該是“遼天慶六年”張世卿墓後室南壁‘侍者進食’壁畫箱桌上面與注壺擺放在一起那種酒瓶。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至於明代有關梅花的記載,如《梅史》,《瓶花譜》,《長物志》,《遵生八箋》等均沒有提到梅瓶一詞。

明代梅瓶多用於陪葬,也就很難出現梅瓶這樣典雅的稱謂。看來這只是由於明代文人雅士對梅花的大加讚賞,才出現後來將梅花的清風瘦骨與“梅瓶”的造型相聯繫,引出了我們現在對梅瓶的稱謂。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二、梅瓶的起源

“梅瓶”是一種自宋代以來在陶瓷造型方面比較常見的器物。它以小口、翻唇、短頸、頸肩之間形成近90度的硬折角,瓶腹鼓圓、腹脛瘦長,形成一種體態秀美的造型。對其優美的造型,每當人們談起時,無不津津樂道,讚口不絕。然而正是這種器物,它的產生是與我國少數民族契丹人豐富的想象力和生活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契丹人”正是運用了制瓷技術,生產出一種儲水器,也就是目前被陶瓷界經常稱作“雞腿瓶”的。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雞腿瓶:

瓶身細高如雞腿,小口、短頸、圓肩、收腹、上粗下細。器身保留有成型時的溝痕,肩部有的刻有類似契丹文的文字。雞腿瓶設計的初衷是契丹人運輸和儲藏水的工具,因此,它的脛部作成近似於楔形(倒梯形),口部為短頸的翻卷形式,這就為在瓶上系揹帶留下伏筆,口部的形式繫結不會脫落,脛部的倒梯形可使套在上面的帶扣越往上提越緊。修長的瓶身也符合當時人們用於背水需要,小口裝水不易外灑,長腹碩肩盛水較多。為了增加瓶身的穩定性,雞腿瓶的底足製作得比較厚,給人以沉穩的感覺。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的猴頭溝鄉,曾是遼瓷缸瓦窯窯址的所在地。在它的附近,曾經發現有遼穆宗(耶律璟)應歷九年(959年)遼駙馬贈衛王蕭婆姑(即蕭室魯)墓,墓室在缸瓦窯附近,墓中出土的瓷器多系此窯的產品。據此可以推知缸瓦窯的始燒年代大約為遼太宗(927年)或遼世宗(947年)間,早於北宋的建國時間(960年)。缸瓦窯遺址還留有許多雞腿瓶的殘器,這就從另一個側面驗證了遼代雞腿瓶的出現要早於宋代的梅瓶。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三、梅瓶的演變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唐代邢窯白釉瓶,是一件器型上近似於梅瓶的器物,屬於大口器的一類。另外在唐代的嶽州也有一種近似梅瓶的盤口瓶出土。將它們與梅瓶相提並論是否有些牽強,有待進一步的考古發掘結果。當“梅瓶”在北宋出現時,還保留遼代雞腿瓶烙印。它們的肩部雖然較雞腿瓶隆起,但口部、脛部與雞腿瓶十分相象。在宋、遼對峙時期遼代缸瓦窯生產的梅瓶與宋代的風格才十分接近。北宋中晚期是陶瓷生產的繁榮階段,在不斷吸取其他民族的先進經驗後,逐漸形成了梅瓶的自身進化和發展,並出現了自己的風格。此時的梅瓶千變萬化,口部變化也比較多,肩、腹的變化也呈多樣化的形式。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可以說此時的梅瓶已經完全脫離了早期雞腿瓶模式的束縛,成為一種獨具代表性的造型品種,完成了演變過程。

金代的梅瓶造型繼續保留了北宋初期的北方時代風格:南宋的梅瓶器型變得短矮,瓶身沒有早期梅瓶修長,肩部也不如北宋時期飽滿豐潤,總體上看此時的梅瓶給人以渾圓感覺。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四:梅瓶器型分類:十類樣式群

有學者曾根據梅瓶的口部、頸部、瓶身、足底等形式特徵將中國梅瓶器型大致分為十類樣式群。

第一類樣式群:以折沿凸環小口為標誌,流行於隋代至明代。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唐初期白釉梅瓶,高36釐米,陝西西安東郊韓森寨唐乾封二年(667)段伯陽墓出土

第二類樣式群:以小撇口或小侈口為標誌,口唇以圓唇、卷唇為主,也有較薄的尖唇,頸部以束頸為主,所含樣式從唐代到清代。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元鈞窯紅斑天藍釉梅瓶,高37.2釐米,河北省博物館藏

第三類樣式群:以盤口為標誌,頸部包括無頸、束頸和柱頸,包含的樣式從五代到明代,清代極少。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北宋中晚期青白釉大盤口梅瓶,高37.1釐米,安徽宿松縣隘口洛土村北宋元祐二年(1087)吳正臣夫婦合葬墓出土

第四類樣式群:以梯形小環口為標誌,頸部分為無頸、束頸、短柱頸。最早的樣式見於遼代早期的北方遼境。中原地區在北宋中期開始出現,不久傳到南方,金代是最興盛的時期,元代主要流行於北方,至明代衰落。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北宋白釉珍珠地畫花纏枝牡丹紋梅瓶,高38.5釐米,河南方城縣官莊村出土

第五類樣式群:以橫展平沿環口為標誌,頸部以較長的柱頸為主,顯得很秀氣,主要見於北宋中期至金、西夏。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遼晚期白釉梅瓶,高31.1釐米,遼寧凌源市城關鎮八里堡村拉木溝遼墓出土

第六類樣式群:以折沿窄唇口為標誌,絕大多數為小口,兩宋多為圓唇,元代還出現了方唇和較薄的尖唇,頸部一律是柱頸,南宋到明代極為流行。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南宋早中期龍泉窯青瓷刻劃花纏枝牡丹蓮瓣紋梅瓶,高35釐米,浙江松陽縣古市鎮出土

第七類樣式群:以直口為標誌,唇部分為圓、方,柱頸由短變長,流行於北宋中期至明清。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明中期景德鎮民窯黃釉絳紅彩劃花雲鳳紋梅瓶,高19.5釐米,江西省南昌縣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墓出土

第八類樣式群:以出節小口為標誌,頸部包括束頸和柱頸,在最流行的南宋,頸部多呈上細下粗的短柱頸,包含樣式從北宋末期到清代,但各朝代間看不到連貫脈絡。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清康熙款景德鎮御窯天藍釉暗月牙耳梅瓶,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第九類樣式群:遼晚期至元代的雞腿瓶,主要流行於遼國統治的核心區域,均為小口,口內沿轉折方硬,瓶身在遼代晚期極為高大、瘦長,金、元時期逐漸變矮變瘦。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遼“大安七年”(1091)款茶葉末釉劃文梅瓶,高64釐米,遼寧凌源大河北鄉遼墓出土

第十類樣式群:以腹部和足部間呈現明確向內轉折的餅形足和圈足為標誌,瓶身因此極少有S形輪廓線的變化,而以豐體的卵形、繭型、筒形、楔形等形狀為主。口頸部均為小口、短頸,囊括了多種口形。包含樣式始建於五代和遼早期,以北宋時期最多,南宋到元明均有流行。如有藏品想送拍諮詢可聯繫福羲孔先生:壹叄零,肆玖捌捌,肆捌捌叄,其他勿擾。本樣式的梅瓶與人們一般印象中的梅瓶是“最不像”的,但實際上也有梅瓶的本體性功能,基本滿足梅瓶的小口、短頸、長身的基本特徵。

“梅瓶”一稱從何而來?千年歷史演變帶你賞析梅瓶十大器型特徵

五代嶽州窯青釉劃花蓮瓣紋,高43釐米,廣東省博物館藏

在梅瓶的樣式劃分中,口部、頸部是主要依據,瓶身只是輔助依據。口部、頸部的特徵比較明顯,而瓶身特徵具有相對性。絕大多數梅瓶的肩、腹、脛三個部位的形體轉折都是連貫、流暢的圓轉形式,即使轉折關係足夠明確,也因含蓄、微妙的輪廓變化而顯現出極大的相對性。如同樣是“修腹”,隨著瓶體最大腹徑的寬窄變化而導致瓶身比例的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體態。又如,寬肩是梅瓶的一個流行特點,在它與下腹、脛足部的粗細變化對比中也是相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