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時代的孫伏伽,具體如何?

鄭桂軍zgj


隋朝:做過地方小吏,後升任萬年縣法曹(縣級司法部門部長,相當於法院院長兼公安局長)唐 武德:順降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 :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武德末年,玄武門之變之後: 賜男爵,食邑樂安(應與玄武門之變有關)唐 貞觀:貞觀元年(公元627年) :拜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長,常設武城二中孫伏伽塑像二人)

貞觀五年(公元632年) :因審判錯案被罷官,不久被任為刑部郎中(刑部下屬部門部長的秘書,有職權),後再任大理寺少卿,轉調民部侍郎(即戶部待郎,民政、戶籍、財務部門副部長)

貞觀十四年(公元641年) :轉調升職為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

貞觀年間(貞觀十四年後) :陝州刺史(陝州最高行政長官,相當於地區級市長)

永徽五年(公元654年) :,孫伏伽年老辭官

顯慶三年(公元658年) :孫伏伽於武城(現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家中壽終正寢(辭官後四年),其墓位於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雙屯村北。


漠北蒼狼


談到孫伏伽,這個人絕大多數人都不熟悉。而且他也不一定是歷史上第一位狀元,甚至可以說確定不是歷史上第一位狀元。但是沒辦法,他就是歷史上,第一個有名姓可考的狀元。

中國的科舉考試,起源於隋文帝時期,並由隋煬帝正式把它制度化,推行至天下。但是由於煬帝時期天下動亂,而且科舉考試錄取比例較低,入仕途徑也不全是科舉考試,因此隋朝三十七年,沒有留下一個狀元的名字。

進入唐朝以後,為了遏制地方豪強的勢力,高祖、太宗兩朝繼續延續科舉考試製度,並且加大了錄取比例,且官員入仕的途徑也逐漸向科舉傾斜。所以科舉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要,進士及第也成了越來越光榮的事情。而進士中的佼佼者,更是翹楚中的翹楚了,也就是狀元了。

在這種條件下,孫伏伽,這位早先僅僅是個縣吏的小人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武德五年進士科甲榜第一位的他,後來被封了男爵,官職做到了九卿之一的大理寺卿,並且留下了死諫李世民的佳話。但是這都不重要,千年第一狀元的身份,已經足夠他為後人所仰望了。




青言論史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一共出現了777位文武狀元。由史可查的第一位狀元便是隋唐時期的孫伏伽。

孫伏伽,河北邢臺清河人。

出生隋朝,活動於唐代初年。

隋朝:做過地方小吏,後升任萬年縣法曹(縣級司法部門部長,相當於法院院長兼公安局長)

唐武德:順降唐朝。

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弟。

武德末年,玄武門之變之後:賜男爵,食邑樂安(應與玄武門之變有關)。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拜大理寺少卿。

貞觀五年(公元632年):因審判錯案被罷官,不久被任為刑部郎中(刑部下屬部門部長的秘書,有職權》,後再任太理寺少卿,轉調民部待郎(即戶部待郎,民政、戶籍、財務部門副部長)。

貞觀十四年(公元641年):轉調升職為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長)。

貞觀十四年後:升至陝州刺史(陝州最高行政長言,相當於地區級市長)

永徽五年《公元654):孫伏伽年老辭官。

顯慶三年(公元658):孫伏伽於武城家中壽終正寢(辭官後四年)。

孫伏伽為人正直,敢幹犯顏直諫,是不可多得的忠臣,唐朝的頭兩位皇帝都他“教訓”過。

唐朝建立之後,唐高祖李淵很是高興,隨即便頒佈了大放天下的詔令。但是,不久之後,高祖突然想起來起義軍的那些將領,這些人曾讓他吃盡了苦頭,他就想狠狠地處罰他們。

俗話說得好,有仇不報非君子啊,這些人得罪了高祖,高祖現在當了皇帝,自然是想怎麼處置他們就怎麼處置了,其他人也覺得理所當然,很解氣。

只有孫伏伽站出來反對這件事,孫伏伽向李淵進諫道:“君無戲言,陛下自己定下的法律和說過的話,自己也要遵守,這樣百姓才能相信陛下,敬畏陛下,若陛下食言,不講信義,要天下人如何相信您呢?”

不得不說孫伏伽的確是膽大包天,有著名諫臣魏徽的風采。高祖被孫伏伽“教育”了

頓,而高祖的兒子李世民也同樣被孫伏伽“教育”過。

李世民還未繼位之前,經常南征北戰,他就是憑藉諸多軍功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從而奪得皇位的。可是這仗總有打完的一天,等李世民登基以後,基本上已經天下太平了,無仗可打的李世民手癢癢,就迷上了打獵,隔幾天就要遊獵一次。。

面對沉迷於打獵的唐太宗,孫伏伽那叫一個失望擔憂,生怕太宗走入歧途,荒廢朝政。

某一天,太宗帶看幾個侍衛,又要去打獵了,出發之際,孫伏伽匆匆趕來,衝上來一把就拉住了太宗坐下那匹馬的疆繩。孫伏伽苦口婆心的說:“陛下啊,打獵有太多不可預測的危險了,您要是有個三長兩短,國家和百姓怎麼辦?希望陛下不要任性。”

此時的唐太宗正在興頭上,孫伏伽的話無異於一盆冷水潑在太宗頭上,真是又掃興又尷尬,還生氣。太宗知道虛心納諫是個好傳統,也沒衝孫伏伽發火,他溫和的說:“朕今日無事,就想出去走走,沒你說的那麼嚴重。再說了,自朕登基以來,

一不貪戀女色,二不驚擾百姓,就算打獵也帶了許多武功高強的侍衛,你就放心好了。”。

太宗說完就打算立刻出發,但孫伏伽並沒有被他說服,他跪在馬前:“陛下今天執意要出去,就請從老臣的身上踏過去吧!

太宗被孫伏伽氣得火冒三丈,當時就要把孫伏伽拖出去處斬。只見孫伏伽被幾個強壯的武士抓住,但他依然面無懼色,還對本宗進諫說:“夏朝的關龍逢因為直言進諫被殺,微臣寧願死也不願意侍奉不顧社稷的陛下!”

誰知太宗聽完孫伏伽的話卻笑了起來,他說:“朕沒想殺你,你是一個真君子,朕這是在試一試你的膽量呢!大唐有你真是天大的福分啊!今日朕就不打獵了,你的棋藝高超,不如就與聯下一盤棋吧。”

從以上兩次進諫中可以看出,作為中國古代第一位狀元,孫伏伽是不愧於百姓,不愧於國家,雖然他在歷史上並不出名,但他依然值得我們尊敬。

孫伏伽早年在隋朝時考中進士,隋場帝大業末年任大理寺史。

武德五年,孫伏伽因上書而被免官。當時科舉制度尚未完備,故孫伏伽能以免官之身應進士科考試,取中第一,官授刑部郎中。唐太宗貞觀元年(627)曾上書速止遊措騎射,被採納,貞觀五年免官,不久又起用。貞觀十四年(641)拜大理卿,成為朝廷重臣。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因年老辭官,顯慶三年(658)病逝於家。

孫伏伽力人忠直誠懇,敢於直言上諫,有魏徵之風。其性格寬宏大量,處事從容,榮辱不驚。拜侍御史時,自己先從朝中得旨,歸家後秘而不宣,待朝廷制文到來,閤家狂喜而孫伏偏若無其事。

這就是歷史上第一位狀元的事蹟!



歷史文武君


隨著古代選拔官員科舉制度的興起和發展,讓古代學子通過科舉而進入仕途,故而在科舉考試的歷史中,出現過很多的狀元,至於誰才是歷史上第一個狀元,以歷史上記載完備、有據可查的第一個狀元則是孫伏伽。



孫伏伽他是唐朝第一科的狀元,當然他也是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個狀元。他是在唐朝武德五年,也就是公元622年,為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因此孫伏伽後來在唐朝得以為官。

不過孫伏伽雖然為唐初時期的大臣,但他在隋朝時就已經步入仕途了。當然在隋朝時期的孫伏伽做的是官職卑微的地方小吏。後升為萬年縣法曹。

李淵建立唐朝後,孫伏伽就歸順了唐朝,在武德五年時,為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所以他就是大唐第一科狀元,同時他也是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後來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矛盾衝突激烈,從而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玄武門之變厚,李世民取得權利,而孫伏伽則被賜爵,他的爵位是男爵(古代五爵公侯伯子男)。

李世民為帝后,孫伏伽曾先後做了大理寺少卿、刑部郎中、戶部侍郎、大理寺卿、陝州刺史等。到唐高宗時期,孫伏伽因年老辭官歸隱,後得以善終。

孫伏伽作為唐朝初時期的大臣,他在為官期間,是關心民生,敢為民請命的。當然他也是一個敢於直言勸諫的大臣。

比如李世民為帝后,常常會出去打獵,並且他曾經東征西討、征戰沙場,如今天下大定,胡而以打獵消遣一下。但是孫伏伽卻擔心李世民的安危,怕出現不必要的危險,所以就在李世民處於興頭上時勸諫李世民,李世民當然很生氣。孫伏伽卻以死相諫。

當然李世民畢竟是一個能聽諫言的明君,最後李世民就對孫伏伽說:今天不去打獵了,你真是一個誠信有勇的君子,大唐有你也是一種福分的。

所以,孫伏伽這個人,能成為狀元,說明他是有才的。而他為人忠直誠懇,又敢於直言勸諫,這就頗和魏徵有些像。所以他在大唐還是有一定名氣的。


中孚鑑


我國的科舉制度誕生在隋朝,卻為何第一名狀元出現在唐朝呢?

隋文帝楊堅是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他為華夏文明做出的最大貢獻,便是科舉制度,但最初的科舉制度,只有進士科,錄取就是錄取,沒有明顯的排名,尤其是把前三名拿出來說事兒的。

隋文帝死後,隋煬帝楊廣沒能守住大隋江山,於是唐朝登上了歷史舞臺,唐繼隋制,科舉制度也被繼承了下來。

第一位在唐代取得科舉第一名的人叫孫伏伽,不愧是狀元,起的名字都這麼洋氣,有點俄羅斯風格。

孫伏伽本是隋朝一小吏,唐朝建立,孫伏伽歸順新朝,並參加了李淵登基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

孫伏伽在這次科舉考試中筆試拿了第一名,到了殿試又得了第一名,李淵非常賞識此人,立馬欽點為一甲頭名,孫伏伽也就成了史載的第一位狀元郎。



孫伏伽憑著狀元這個金字招牌進入了官場,參加過玄武門之變,被封過男爵,歷經宦海沉浮,也沒有啥太大的作為,這也許就為今後的狀元們奠定了一個基調:分數高不一定能力強,歷代響噹噹的名臣眾多,但狀元出身份,真的沒有幾個。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科舉制度誕生於隋文帝開皇七年(公元587年),為什麼要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狀元是唐高祖時代的孫伏伽呢?

這是因為,在隋文帝即位以後,就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在開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到了開皇七年(公元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舉人,到了隋煬帝時期,又增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所以,並沒有我們後來所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之名份,正因為這個原因,部分史學家認為唐朝開創了科舉,而不隋朝。

隋是一個短命王朝,還沒有來得急完善科舉制度,就亡了國,科舉制度經過唐朝的不斷完善,直到武德年間,中國才出現一位傳統意義的狀元,他就是孫伏伽。

據《新唐書》記載,孫伏加是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曾在隋朝做過官吏。唐朝建立以後,孫伏伽歸順了唐王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十二月,唐朝舉行第一次科舉考試,孫伏伽在又一次參加考試,最終在參加考試的30名舉子中名列第一,並且在殿試也得了第一名,開始了他的仕途之路。

他曾上書皇帝,議論了三件事,具體什麼事,《新唐書》沒有記載,應該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矛盾或者朝廷的得失而發表的見解,總之,皇帝很高興,說:隋末年,忠臣不敢講真話,而我非常希望輔佐協調之臣來輔助我的不到之處,而眾大臣卻很少直言進諫。而孫伏伽正直墾節,指責我的過失,毫無隱晦,應該授予他治書侍御史,並賞賜帛布三百匹。

我們都知道,因為唐太宗勇於納諫,和魏徵成就了一段千古君臣佳話,卻不知早在他父親執政期間,就有孫伏伽敢於說真話,也得到了皇帝的重用,這對唐朝初期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

當時,天下未平,戰事不斷,賦稅繁重,孫伏伽多次上書朝廷,希望能給老百姓減賦,皇帝對當時的重臣裴寂說:平定禍亂就責成武將去做,而守護成果就責成文臣去做,虛心禮賢下士,希望能聽到美言。像李綱、孫伏伽,可謂正直之臣啊,大臣如果都俯首閉口不言,難道是我希望的嗎?

到了太宗即位,因於孫伏伽忠誠正直,封孫伏伽為樂安縣男並封大理少卿。(縣男,爵位名。爵制早已有之,晉代侯、伯、子、男皆封以縣,歷代因之。)。皇帝多次出遊,孫伏伽直言:我聽說天子的居所,都有九重禁衛,出行都有警衛,來回皆需清道,並非只是尊重其居處,而是為了國家和百姓考慮,我聽說陛下現在仍騎馬狩獵,那只是少年諸王們的愛好罷了,怎麼能做了皇帝,還做這些影響老百姓的事啊?

太宗皇帝高興的說:你能指出我的過失,我就能改正,那麼天下就可以大治了。

後來,孫伏伽因為揭發囚犯出現了失誤,被罷官司,不久後,重新又被太宗啟用,升任刑部郎中,後又升為大理卿。

顯慶三年(公元658年) ,孫伏伽於武城(現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家中壽終正寢(辭官後四年),其墓位於今河北省故城縣西半屯鎮雙屯村北。

據史料可查,孫伏伽不僅是唐代第一科的狀元,還是中國歷史第一位狀元。



這就是我的回答,謝謝!

●參考文獻《新唐書》


一笑讀史


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狀元究竟是誰?

  我國的科舉制度起源於隋朝,科舉制度完善於唐朝。

雖然隋朝誕生了科舉制度,隋只有進士榜,且無榜眼、探花、狀元之分。



   唐朝武德年間,才誕生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狀元——孫伏伽。

  孫伏伽,一個博學多識的才俊,早在隋時期,就曾經做過地方小吏,後升任萬年縣的法曹

  唐朝建立以後,孫伏伽順應時代潮流,歸順了唐王朝。

  在這次科舉考試中,孫伏伽不僅筆試得了第一名,而且殿試也得了第一名。

因此,唐高祖李淵得知此事,便欽點孫伏伽為一甲即狀元。



  孫伏伽,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狀元,因此也就成了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狀元。



  孫伏伽上書唐高祖李淵,對皇帝治國提出了自己的三點意見:

第一,廣開言路,虛懷納諫;

  第二,勵精圖治,不要貪圖享樂;

  第三,防止身邊小人的讒言。

  玄武門事變前後,孫伏伽始終在李世民身邊鞍前馬後,後因功賜男爵,食邑樂安,有了屬於自己的封地。

  除了爵位之外,唐太宗李世民還在上任第一年,破格提拔孫伏伽為大理寺少卿。

貞觀五年,孫伏伽因所審案件出現了冤假錯案而被罷官。

  不久後,李世民又任命孫伏伽為刑部郎中,後再任大理寺少卿,轉調民部侍郎。

貞觀十四年,轉升為大理寺卿。之後,孫伏伽出任陝州刺史。

  唐高宗永徽五年,孫伏伽年老辭官。

  四年後,孫伏伽於武城家中壽終正寢。


奚譽賢


孫伏伽(?~658年),貝州武城(今河北省故城縣)人。唐初大臣,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隋朝末年,孫伏伽便涉足官場,做了一名官職卑微的小吏,幾經升遷,至隋煬帝末年,成為京畿萬年縣(今陝西西安)的法曹,負責審理刑獄,督捕奸盜,查辦贓賂,是萬年縣頗有點要勢的官員。

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舉甲榜第一名狀元及第,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狀元。


渭華農子


科舉制度產生於隋朝,但由於隋朝短暫,很快到了唐朝,唐朝繼續完善了隋朝的科舉制度,所以,一提到科舉制度都說起始於隋唐,隋唐 在歷史進程中是不分家的。隋朝時期的科舉只有進士榜,大家都一樣,並沒有區分前三甲,所以也就沒有狀元這一說。第一位狀元是唐朝才產生的。所以本文從唐朝開寫。

唐朝開國狀元——歷史上第一位狀元

開篇已經交代了,所以唐朝第一位狀元自然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這份榮耀是很大的。唐朝開國狀元是孫伏伽。關心的重點來了,看了標題,是不是想快點知道他是哪裡人?孫伏伽是貝州武城人,也就是現在的河北省故城縣。孫伏伽不僅是第一位狀元,他的經歷也有些特殊。他已經在隋朝當了一個小官吏,然後參加了唐朝科舉考試。唐朝武德五年,孫伏伽參加科舉考試,成為唐朝第一位狀元。玄武門之變後,孫伏伽被賜男爵的爵位。沒有詳細一點的記載,可能也是不好記載,偏偏是玄武門之變後這麼敏感的時期晉升爵位,應該是與李世民關係密切。孫伏伽為人正直,敢於勸諫。但是要說能力,還真不算厲害,官位也不算高。但是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狀元,也是值得驕傲的。

宋朝開國狀元——從不炫耀的狀元

宋朝開國狀元楊礪,陝西人。趙匡胤剛登基就開科取士,建隆元年楊礪中狀元,成為宋朝第一位狀元。楊礪剛中狀元,父親便去世了。後來母親生病,楊礪沒當多久的官就辭官照顧母親,十分孝順。之後朝廷啟用楊礪,楊礪官職工部侍郎,樞密副使。宋真宗問他是哪一屆中的進士,楊礪沉默。後來真宗才知道他是大宋第一位狀元。他這是不想炫耀自己的身份。楊礪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九歲。宋真宗十分傷心,冒雨前去弔唁。

元朝開國狀元——與皇帝同年同月同日生

元朝的科舉考試分為左右榜。每次會有兩個狀元。右榜是蒙古人,色目人。左榜是漢人,南人。大家也都知道元朝把人分等級,而且確實文化不一樣,考的內容也不能完全一樣。設立左右榜雖有歧視之意,但也確實符合情況。所以本文要說的是左榜第一位狀元張起巖。張起巖是山東人。到了元仁宗時期,元朝才開第一屆科舉。張起巖成為第一任狀元,說來也巧,他與元仁宗同年同月同日生。可能那天生的人運氣都比較好,能當皇帝,能中狀元。玩笑話,還是靠他自己的實力。張起巖很有才華,不僅為人正直,官當得好,在文學,史學上的造詣也很高,入翰林為承旨,遼、金、宋三史總裁。這足以說明,在當時張起巖是文人第一。

明朝開國狀元——因為長得帥當狀元

吳伯宗是明朝第一位狀元,江西人。看到這,終於有一位南方狀元了,但是這位狀元有點水分,是靠長相得來的。原本狀元應該是郭翀,但是朱元璋看了他的長相後,很不滿意,覺得他太醜了。大明第一任狀元不能長這麼醜。就因為長相,朱元璋就沒讓他當狀元。朱元璋自己長得也不行,竟然還以貌取人,這點做得確實不對。而吳伯宗長得帥氣,朱元璋看著順眼,就欽點了狀元。郭翀是山西人。如果不是因為長相,那開國狀元將全是北方人。最終張伯宗下場也是有些慘,因為回答不上皇帝的問題,觸怒了朱元璋,被貶謫居雲南,在去的途中去世了。

清朝開國狀元——文武兼備的狀元

順治三年,開科取士,傅以漸成為清朝首位狀元。傅以漸是山東人。傅以漸是康熙皇帝的老師,不僅文才好,還懂兵略。官職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還負責著明史和太宗實錄的纂修工作。傅以漸算是歷代開國狀元中官職最大的了。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就是,順治因為皇太后生病,兩個月積壓了八百多份奏摺,實在是批不過來了。皇帝便讓傅以漸代為批閱,三天之內就處理完了。足見其能力超群,有經世濟用的大才。

開國狀元幾乎都是北方人,是有原因的

其實縱觀科舉考試,還是南方的進士多,南方的狀元也比北方多。而開國之初,疆域是一個重大原因,導致了幾乎都是北方人中狀元。唐朝武德五年,南方還沒完全地平定,平定的地區也還沒真正覺得自己是唐朝子民。江南士子還沒真正支持李唐。宋太祖剛登基就開科,可是當時宋朝只有北方的地盤,還沒統一南方。要是能有南方狀元就怪了。元朝時期,因為蒙古的暴行,不得人心。很多漢人不願意給元朝當官。而張起巖住在山東,早期已經被金,蒙佔領。總比南宋疆域的漢人更有心理建設。

明朝是從南面起家,打跑了元朝。南方的士子多一些是正常的。電視劇《朱元璋》中有一情節,說是第一次科舉考試錄取的全是南方士子,後又增設北場,南北共同選拔狀元。我不知道是否有這樣的事,但是從狀元這事上來看,可能並不真實。因為來自山西的郭翀才應該是實力上狀元。但是這也反映了一個事實,南北士子整體水平不一樣。不單看狀元如何,整體實力還是南強於北。清朝開國時候大家也都懂,是從北向南打。要是有南方狀元那也是神奇了。所以,造成開國狀元幾乎都是北方人的主要原因是王朝統一方向的問題,是從南向北還是從北向南。

中國古代歷朝科舉狀元總人數為356人,其中南方236人,北方120人。考中進士的人就更多了,也是南方人居多。不管怎麼樣,都是憑藉自己的本事,再加上一些運氣。南北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當一個好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