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被諸葛亮作為行政和軍事雙重繼承人,而周瑜的時勢卻不同了

姜維殲魏軍無數勝利轉進成都,周瑜一敗再敗南郡中箭,馬謖要是死得跟周瑜一樣早也是個算無遺策的人。但時勢不同了,姜維洮西一戰殲滅魏軍數萬,就殲滅數量來說可以說是劉備開始打天下以來最大的戰果,放在東漢末年或者三國前期這就能逆轉天下大勢了,然後已經到了後三國時期了,魏軍全軍至少有五六十萬,這頂多就算打疼了。

段谷要是真跟吹得那麼厲害,姜維滅國時哪來的兵力守劍閣,損失將官十數,中流砥柱的名將張嶷,對於小國意味著什麼?所謂孫十萬,更多是調侃,多次攻伐也不過死了一個排不上號的陳武。

姜維被諸葛亮作為行政和軍事雙重繼承人,而周瑜的時勢卻不同了

精銳戰損並不大,否則不可能連續進攻,更不用比周瑜了。其次,姜維的北伐,有洮西大捷,卻也有段谷、侯和的大敗,到後來避禍沓中,更被責為國滅之肇始。從上述這些對比來看,周瑜應該是明顯優於姜維,對不對?只是,如果深入研讀周瑜後期的活動,相信大家會有不同的看法。

這裡先放出我的結論,那就是,周瑜的戰略眼光、或者說是大局觀真的很差。

雖然這也是東吳人物的傳統弱項了,但因為傳統概念一般不認為周瑜有這缺陷,所以我不得不著重提一提。

姜維被諸葛亮作為行政和軍事雙重繼承人,而周瑜的時勢卻不同了

再者,姜維的軍事才能是要十分突出的(尤其是在蜀漢後期馬忠陳到王平等將領相繼去世的情況下)既能在營帳裡指揮大軍,又能在陣前單挑敵營,在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具備的條件下發揮了作用。再說周瑜,也是有膽有謀,開始兩者相權還是東吳的政治狀態穩定,周瑜後方的魯肅也不怎麼和他翻臉,而且麾下將才濟濟總的來說就是條件險惡的時候姜維的能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周瑜在政治局面和軍事局面都比較有利的時候也是十分活躍。周瑜確實改變了天下大勢。

姜維被諸葛亮作為行政和軍事雙重繼承人,而周瑜的時勢卻不同了

赤壁一戰,南郡一戰,要不是周瑜死早了,劉備都不一定有機會進川。還有關於赤壁統帥,古人以左為尊,所以周瑜地位高於程普,但程普是三朝元老,尊重一下不能改變周瑜是東吳統帥的地位,還有劉備有爭論的是到底是盟友還是附庸,還真沒蜀粉敢站起來說劉備是赤壁之戰的統帥的,東吳有周瑜所以有三分天下的機會,蜀漢有諸葛有三分的機會,姜伯約戰略上真比不過周瑜,周瑜打的是曹操,姜維打了王經。即使周瑜的成功是抓住歷史的機遇,但他之後提出的取西川,漢中再北伐的戰略無疑表明他對大局有較高的認識。

姜維被諸葛亮作為行政和軍事雙重繼承人,而周瑜的時勢卻不同了

反觀姜維,不修內政空費民力,放棄天險加速季漢滅亡,看不出他的長遠戰略。周瑜大都督就是做了比較多小小的決策上的失誤,但是在大時局下的決策和處理方式上全部都是正兒八經的。輔佐孫策定國,赤壁之戰破曹,收復南陵,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戰績。

不要說什麼周郎被諸葛戲耍,更不要說什麼周瑜不救甘寧,這些都是不是真的暫且不論,但是這些事對決策真的影響不大。周瑜的戰績是一回事,還有就是他為吳國帶來的人才以及他與吳國那些人才的相處,還是要比很多人都強的。

姜維被諸葛亮作為行政和軍事雙重繼承人,而周瑜的時勢卻不同了

雖說諸葛舌戰群儒,但是有一點需要說明的就是,在當時時局下,那個人不認為自己才能無限,那個人不認為自己能力超強,就連司徒王允都覺得自己才是匡扶漢室的最強力的人。姜維政治上自然是比不上週瑜了,後期被一個宦官搞得放不開手。

蔣琬、費禕在的時候也無法施展報復。不過這個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看。當時東吳的將領兵都是自己的,說話是有分量的。而姜維在蜀漢的兵實際上是屬於國家的,貴為大將軍,說話卻不能太剛。這也是周瑜能勸動孫權,姜維勸不動劉禪的其中一個原因,姜維也能聯合羌人,也並算一無是處。

姜維被諸葛亮作為行政和軍事雙重繼承人,而周瑜的時勢卻不同了

綜上所述,周瑜確實不及姜維。姜維的事蹟中雖有幾次大敗,雖然對國滅負有一定責任,但他所處的戰略局面比周瑜險惡得多,手中資源也是長期不如,更不要提來歷、個性等多項劣勢。就算如此,姜維依然使曹魏邊患連連,牽扯著郭淮、夏侯霸、陳泰、鄧艾、牽弘等多名名將的精力,並在劉禪投降前後作出了橋頭大回轉,一計害雙帥的精彩演出。古今中外,能與諸葛亮相比者固然寥寥,能及姜伯約之人,也是不多,說起來,如果周瑜在生命的最後一年是真心要打益州,也不是沒有合理性。那就是除非他把自己當做韓信、白起,那就合理了。但我們都知道,他的能耐比不上韓白,孫權更遠非漢高祖、秦昭王,給不了他那些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