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变异巨鼠真的存在吗?这附近还存在其他变异生物吗?

lambda59


对于生物而言,变异是会随时进行的,不管它生存于何种环境。所以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有没有变异动物,那肯定是有的,但是说有没有“变异巨鼠”,答案是否定的。

生物的演化就在于大量个体组成的生物种群,每一只生物都会产生可遗传的变异,由此促进种群基因库的不断改变,而其中有一些可能更利于生物生存,因此相应的基因频率在种群基因库中不断地提高,最终使得相应性状在生物种群中扩散,成为一种主流的性状。而可以影响生物产生变异的因素有生物、化学、物理等各个方面,核辐射作为一种因素也确实可以引起生物变异,而且切尔诺贝利区域内也有大片森林和众多的物种,它们也会促进生物的烟花变异,所以切尔诺贝利区域内存在变异动物是很正常事情,世界上各个角落的生物都有这种情况,但是随机的变异不一定会让生物的体型巨大化。

生物体型巨大化更多地见于太空育种,是利用太空更高的宇宙辐射(β射线、γ射线等)、微重力、高洁净等因素诱导生物变异,但因为变异是随机的,变成啥样我们不可能知道,根据以往的实践,经太空环境洗礼的植物种子,有的死掉了啥也长不出来,有的会长的更旺,有的却更加弱小,只有将变异的种子种下筛选产生对人类有利性状的品种,然后经过杂交等方式使性状固定下来,成为一种性状可稳定遗传的优良品种。目前我国太空育种产生的最大的南瓜重300多斤。

单一的核辐射并不一定能使动物体型巨大化,核辐射对生物的基因有较强的伤害,有强烈的致畸和致癌作用,而且体型通常不是单一基因控制,核辐射也像宇宙辐射一样不能使生物的基因大范围突变,那只会导致生命物质改变过多而致死,老鼠的生活模式(繁殖力强、天敌众多),导致它们的体型受限,更大的体型奔跑、隐蔽可不会像小体型那么有利,更容易被捉到,而且如果巨鼠真的存在,以传闻中的战斗力加上它们自身的繁殖能力,要不了多久它们就会占据整个切尔诺贝利,仅仅是那一片森林的环境产出使不够它们吃的,必然会向外扩张。但是在切尔诺贝利周边却并未有那么多的目击事件,甚至连照片都没有留下,要知道80年代的照相技术已经很先进了。

其实老鼠也有一些天赋异禀,就像人类中的巨人症一样,个头比普通个体大很多,但是都是偶然出现,且不具备遗传或者遗传影响较小。切尔诺贝利巨鼠看样子只是一个无聊的传言,但是当地确实因为核辐射残留出现过很多畸形动物,它们很多一出生就死亡,没有长大的机会;当地周边白血病等发病率也较高一些,除此之外没有特别诡异的事情,事实上由于核辐射剂量的降低,区域内野生动植物比人类还在时更加繁盛,而也已经有人逐渐迁徙到周围生存。


来看世界呀


1986年4月26日,苏联统治下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将大量放射性物质排入大气和地面,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事故发生后,核电站周围30公里内成为禁区,所有居民撤离该地区。从那以后,在各个隔离区都有辐射变异怪物的谣言,其中就包括切尔诺贝利巨鼠。

关于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巨鼠的报告出现在世纪之交,刊登在一些以伪科学和神秘色彩为主的杂志和出版物上。具体内容如下:

1996年春,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科学院为了评估生态环境受核事故影响情况,派遣9名科学家和2名乌克兰国家安全人员进入隔离区。

为了保护自己,他们全副武装,每个人都戴着全套辐射防护罩和武器。当研究小组进入辐射区取样时,它遭到了一只海狸大小的变异巨鼠袭击,只有一人幸存。乌克兰随后派出一支坦克和直升机大军消灭变异巨鼠。

随着故事的传播,切尔诺贝利巨鼠成了镇上的话题。即使在今天,人们还在谈论切尔诺贝利巨鼠。

巨鼠基本不可能不存在

目前还没有关于切尔诺贝利巨鼠的官方报告,甚至连所谓的三国研究小组的官方记录都没有,乌克兰也不太可能派遣军队去消灭大量老鼠。

在人类历史上,除了鸸鹋战争,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派遣军队去消灭野生动物。

如果切尔诺贝利巨鼠真的存在,它必须是震惊世界的重要发现,将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实例,表明核辐射影响物种基因突变,会有很多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著名的《自然》、《科学》等杂志上,但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文章涉及切尔诺贝利巨鼠。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核电站继续运行,3号反应堆一直运行到2000年。为了阻止放射性污染的扩散,苏联政府在爆炸的反应堆上安装了一个混凝土“盖子”,这个反应堆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石棺”。

十多年来,核电站和石棺建造工程的数千名工人一直在隔离区工作,他们从未见过任何巨型老鼠。

图为:互联网恶搞的鹅苗战争

关于辐射的误解

人们一直有一种误解,认为辐射会使生物发生变异,使动物发狂,就像电影《哥斯拉》和《狂暴怪兽》中那样。

事实上,动物的核辐射症状往往是致命的疾病、生殖障碍和畸形幼体等。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受害者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生病、死亡或生下残疾儿童。

因此,严重受核辐射影响的动物几乎不可能暴露在辐射下,相反,它们会经历过早衰老或因出生缺陷而过早死亡。

但是,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后,禁区变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研究表明,辐射对禁区动物的伤害远远小于我们的预期。

禁区的确有老鼠,但是这些老鼠已经适应了辐射,像正常的老鼠一样生存和繁殖。换句话说,切尔诺贝利老鼠和我们认识的老鼠没什么不同,也没有变得暴力。

最后

经过以上分析,从我的角度来看,很明显切尔诺贝利巨鼠或其他辐射怪物并不存在,是一些杂志想卖得更好编造出来的。虽然基因突变毫无方向,但从概率上说,变得狂暴巨大的可能性也是极低的。

人类是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动物,所以我们的大脑会处理很多不存在的生物,这些生物可能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但它们经不起科学的审视和分析。


怪罗科普



传说中大到能吃人的切尔诺贝利巨鼠并不存在,但许多动植物确实受到辐射影响而变异。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了历史上最高的无意放射性排放。4号反应堆的石墨慢化剂暴露在空气中并被点燃,在现在的白俄罗斯、乌克兰、俄罗斯和欧洲释放出大量的放射性沉降物。虽然现在很少有人住在切尔诺贝利附近,但生活在事故附近的动物让人类能够研究辐射的影响,并衡量灾难后的恢复情况。



事故发生后的头几年,科学家们集中研究了被遗弃的野生动物和家畜,以了解切尔诺贝利的影响。 尽管切尔诺贝利事故不能与核弹的影响相提并论,因为反应堆释放的同位素不同于核武器产生的同位素,但事故和核弹都会导致突变和癌症。



放射性同位素和基因突变是相连的。来自辐射的能量可以破坏DNA分子。如果损害足够严重,细胞就不能复制,生物体就会死亡。有时候,DNA无法修复,会产生突变。变异的DNA可能导致肿瘤,影响动物的繁殖能力。如果配子发生突变,它会导致胚胎不能存活或先天缺陷。 此外,一些放射性同位素既有毒又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化学效应也会影响受影响物种的健康和繁殖。 切尔诺贝利周围的同位素类型随着元素的变化而变化放射性衰变。

铯-137和碘-131是积累在食物链中的同位素,对受影响地区的人和动物产生大部分辐射。 牧场主注意到农场动物的基因紧接着切尔诺贝利事故产生异常。在1989年和1990年,畸形的数量再次激增,这可能是为了隔离核芯的石棺释放出辐射的结果。



1990年,大约400只畸形动物诞生了。大多数畸形非常严重,动物只能活几个小时。 缺陷的例子包括面部畸形、附属物、异常着色和尺寸缩小。家畜突变在牛和猪中最为常见。此外,暴露在辐射尘中并喂食放射性饲料的奶牛会产生放射性牛奶。 事故发生后的至少前六个月,切尔诺贝利附近动物的健康和繁殖都受到了影响。从那时起,植物和动物开始反弹,并在很大程度上恢复正常。科学家通过对放射性粪便和土壤取样,并使用照相机捕捉器观察动物来收集关于动物的信息。

切尔诺贝利禁区是事故周围约4000平方公里的禁区。禁区是放射性野生动物避难所。这些动物具有放射性,因为它们吃放射性食物,所以它们可能会产下较少的幼仔和变异后代。尽管如此,一些动物数量还是增长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区域内辐射的破坏性影响可能小于其外人类造成的威胁。在该区域看到的动物包括普氏野马、狼獾、天鹅、驼鹿、麋鹿、乌龟、鹿、狐狸、海狸、野猪、野牛、水貂、野兔、水獭、猞猁、鹰、啮齿动物、鹳、蝙蝠和猫头鹰。

并非所有的动物在禁区都生活的很好。尤其是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包括蜜蜂、蝴蝶、蜘蛛、蚱蜢和蜻蜓)已经减少。这很可能是因为这些动物在含有高放射性的表层土壤中产卵。 水中的放射性核素已经沉淀在湖泊的沉积物中。水生生物受到污染,面临持续的遗传不稳定性。受影响的物种包括青蛙、鱼、甲壳动物和昆虫幼虫。

尽管禁猎区有大量的鸟类,但它们仍是面临辐射问题的动物的例子。从1991年到2006年的一项对家燕的研究表明,隔离区内的鸟类比对照样本中的鸟类表现出更多的异常,包括变形的喙、白化的羽毛、弯曲的尾羽和变形的气囊。禁区内的鸟类繁殖成功率较低。切尔诺贝利的鸟类(以及哺乳动物)通常有较小的大脑、畸形的精子和白内障。 切尔诺贝利事故造成动物变异更多的是癌症和畸形,而不是体型急剧变大或缩小,长有几个脑袋,或者长出翅膀。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切尔诺贝利变异巨鼠真的存在吗?这附近还存在其他变异生物吗?

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人类历史上永远的痛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能源需求日益紧迫,在大力发展传统石化能源以及风电、水电等的同时,人们逐渐意识到通过放射性元素的核裂变可以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优势,于是核电逐渐发展起来。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50年代前苏联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宁斯核电站。

相较传统的发电模式,核电站所提供的能源产出方式具有诸多优点,比如所用原料少,仅用少量的放射性物质便可以产生大量能源;清洁无污染,在严格的密闭措施下不对外释放污染物质;不会加重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发电效率较高,同时发电成本相对较低,等等。但核电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那就是会产生放射性废料;管理不当可能会引发核泄露;需要大量的水资源,而且产生一定的热污染;前期投入成本过大等等。

1986年前苏联境内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就是一起严重的因管理不当引起的,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截至目前还没有完全恢复。1986年4月,位于前苏联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爆炸起火,大量的高能辐射物质随着爆炸被输送到空中,产生了严重的放射性物质泄露,直接引发周围区域超过4000人死亡,33万名居民被撤离,很多人因此患上了白血病、癌症以及肢体畸形等疾病,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爆炸周围半径30公里的区域,植物大量枯萎,动物基本全部逃离或者死亡,呈现异常荒凉的景象,成为截至目前人们心头仍然抹不去的阴影。

核辐射对动植物的影响

从此次核事故对动植物的影响来看,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植物凋零枯萎、动物活动程度降低并且后代容易发生基因缺陷。

对于植物来说,核电站周围区域500公顷左右的树木,受到的辐射剂量大约在80-100戈瑞之间,大部分松树、桦树和杨树树叶很快发生凋零和死亡。而在此区域之外,当辐射剂量下降到10戈瑞后,一些植物仍然会发生叶片卷曲、株体发育迟缓等问题。

对于动物来说,由于动物具有活动性,而且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会在不利因素影响下进行规模性的迁徙,因此总体来说对于种群的影响不是太大。而对于迁徙性不强的本土动物,比如人类饲养的牲畜、蛙类、昆虫等,在受到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土壤和水源的影响,一定上存在着繁殖能力降低、种群数量下降、甲状腺萎缩等问题,有的还发现存在着新生代个体的基因缺陷。

核辐射对基因的影响

之所以核辐射会对动物和植物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核辐射释放的高能粒子流可以改变人体高分子结构,使基因表达发生相应变化。

常见的高能辐射,是以X射线、伽马射线、阿尔法射线和贝塔射线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这些射线具有很强的穿透性,也就是说具有高游离性,可以将组成生物体分子或者原子中的电子给“撞击出去”。

生物活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蛋白质的合成,决定着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因素是DNA的表达方式。从DNA的构成来看,它们是由4种碱基对所构成,而每个碱基对都是生物大分子,相互之间通过化学健相连接。碱基对的连接,在化学层面上看是属于氢键连接方式,通过氢键分学力的作用,将不同的原子通过电子进行联系,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

如果高强度的核辐射照射到生物体,那么在高能粒子的“撞击”下,DNA中的碱基对就会被电离甚至破坏,碱基对就会有一定的几率发生错位,基因表达方式就会出现混乱,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效率和质量。因此,会造成相应细胞功能的紊乱、变异、失活,在个体宏观层面上表现为生物活性降低、生殖能力下降、机体畸形、基因疾病甚至死亡的发生。

切尔诺贝利变异巨鼠真的存在吗?

通过以上核辐射对生物基因的简要分析可以看出,高能辐射对机体的DNA肯定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破坏。不过,这种破坏引发的碱基对混乱是随机的,并不会单单指向一个宏观个体机体功能的变化,也就是说假如控制体型发育的基因受到损坏,那么既可以使该生物体型变大,也可以使之变小,也可以使之失去生长能力。从之前公开的信息来看,人们的确在核电站周围发现过体型比一般鼠类要大的老鼠,但是没有一些照片显示的那样夸张,很多照片都是后期人工处理过的。

根据科学家们的监测研究,在切尔诺贝利核泄露引发的高强度核辐射影响下,更多的是出现植物枯萎、生长缓慢,以及动物发生畸形或者癌症的状况,而体型变化差异过大的动物倒是很少发现。

令人欣喜的是,在近30年的自然恢复状态下,切尔诺贝利周围的生态环境日益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植物恢复速度令人惊叹,很多动物也重新回归,呈现出一幅“世外桃园”的生机景象。


优美生态环境保卫者


切尔诺贝利事故

1986年4月26日的凌晨1点28分,切尔诺贝利军事化第二消防站接到火警信号,当日执勤的28位消防队像往常一样赶往了现场,当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场火灾的严重程度,以为只是普通的火灾。

凌晨2点10分,消防员们控制了反应堆屋顶上的火灾,当时在火灾周围散落了许多石墨屑,消防员们用手捡起来看了看说:这是热的。可惜他们不知道,他们手中握着的是核废料,这种物质能够破坏人体DNA,导致人类急性死亡,即使幸存,患有癌症的概率也远远高于常人。

凌晨6点半时,切尔诺贝利所有的火灾都被扑灭,参与灭火的108人全部被送往医院,然而由于核反应堆的辐射强度太强(被炸开的核反应堆内部是3万伦琴,而500伦琴一小时的照射就可以导致人类急性死亡),先后有28人在随后的三个月里死去。

事故发生之后,当地政府宣布将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30公里设为隔离区,并将隔离区的居民全部迁走,为了在迁走居民时不发生动乱,当地政府并未解释为什么要迁走,只是告诉他们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可以收拾证件,以及一些重要的物品。

随后,前苏联政府又派出大量的军人、工人在被炸毁的四号反应堆上修建了钢筋水泥石棺,而且参与修建水泥石棺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暴露在核辐射之下,导致一大批工人因为核辐射患癌症、白血病等疾病而死去。

据统计,切尔诺贝利释放出的辐射量是广岛原子弹爆发的400倍,由于爆炸导致空气中的微尘粒子中携带者超量的核辐射,随着云层飘往周围地区,导致乌克兰、白俄罗斯以及俄罗斯境内都受到严重的核污染。

当地超过33万6千人被迫撤离,死于核泄露事故的人至少在4000以上,受核辐射死亡的人数可能达到了上万人,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因核辐射而疾病缠身。因此这场灾难也被称为人类史上最大的灾难之一。

现在,切尔诺贝利已经成为了禁区,除了零星的游客之外,很少有人在此长期居住。然而隔离区里却成为了部分野生动物的天堂,其中就包括老鼠。

老鼠变成巨鼠了吗?

在我国某个科普读物上,曾经刊载过一篇文章,文章写道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一支9人科学家组成的考察小组进入切尔诺贝利,在这里遭受一群巨鼠的攻击,只有一人生还。

后来当地出动了大量军队以及各种轻重型武器,才把所有的巨鼠消灭。据说有科学家称这些巨鼠是因为接受超量的核辐射变异所致。

然而这件事的真实性一直备受人们争议,因为如果老鼠真的因核泄露导致演化成巨鼠,那么该研究一定会登上专业学术期刊杂志,然而事实上,没有权威的学术期刊刊登过类似的内容。

再者,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仍有数千人在此工作,并一直持续到2000年12月15日,如果真的有巨鼠,早就被科学家发现了,不可能巨鼠从不攻击工作人员,只攻击来此考察的科学家。

因此,切尔诺贝利巨鼠一直被认定为谣言。

不过,从科学的角度上分析的话,核辐射确实可能导致老鼠演化成巨鼠。这主要是因为核辐射是电离辐射,会破坏生物体内的DNA。

如果一个受精卵中的DNA被破坏,那么DNA上的基因也会发生突变,而突变是没有方向的,有些突变生物可能多长了一条腿,有些可能发育成畸形儿,但也有一些突变会导致体型变大。比如:太空果实本质上也是接受了超量辐射,其中就有一些基因突变变得体型较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生物体型变大,所以虽然从理论上切尔诺贝利有可能存在巨鼠,但并不代表着老鼠一定会突变成为巨鼠,这相当于你有可能会中彩票,但不代表你一定会中彩票。

据科学家观察发现,生活在隔离区的老鼠已经适应了辐射,它们的寿命和其他地区的老鼠大约相同。

总结

在切尔诺贝利禁区里,生活着几十种动物和13只狼,其中一只狼还不远万里走到俄罗斯寻找配偶。虽然大多数动物因核辐射患有肿瘤、白内障、脑萎缩以及发育不良的症状,尽管如此,它们仍在这里悠闲地生活,并展示出勃勃生机。

或许对动物来说,人类比核辐射更可怕吧。


钟铭聊科学


“切尔诺贝利巨鼠”不存在,是虚构出来的。很多人都喜欢将“核辐射”与“变异怪兽”联系在一起,是受了一些科幻电影和科幻小说的影响,比如《哥斯拉》和《狂暴巨兽》,这些科幻作品普遍认为核辐射能使正常动物变成巨大的怪物,并且极具攻击性,但这显然不靠谱。

核辐射导致的基因突变是无方向的,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更多的是造成严重疾病、身体畸形和生殖障碍等等,使动物快速死亡或受到严重损伤,繁衍生息也受到严重影响,并不会使其变强。

切尔诺贝利事件

切尔诺贝利事件,又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一起发生在苏联时期乌克兰境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反应堆事故,也是首例被国际核事件分级表评为最高第七级事件的特大事故,第二例是2011年3月11日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普里皮亚季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反应堆发生了爆炸,连续的爆炸引发大火并将大量的放射性微粒散发到空气中,这些辐射性尘埃覆盖了大面积区域,其中主要有铯-137和锶-90,是血肉之躯难以抵挡的超强放射物质,释放出的辐射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400倍。

只要500伦琴的强度下照射一小时就会死亡,而当时辐射强度高达20000伦琴。
由国际原子能总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所主导的切尔诺贝利论坛2005年提出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报告中,共56人死亡(47名救灾人员,9名罹患甲状腺癌的儿童),并估算暴露在高度辐射物质下的大约60万人中,将额外有4000人死于癌症。科学家估计,核电站周围3000年内都不适宜人类居住。自事故发生后,核电站方圆30公里的区域被隔离起来,33.6万居民全部撤离,事故总计造成200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巨大的灾难往往成为孕育恐怖故事的沃土,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不久,“变异巨鼠”的故事就流传出来。

切尔诺贝利巨鼠的传闻

切尔诺贝利巨鼠的故事上世纪末出现在以伪科学而闻名的《奥秘》杂志上,里面描述到:1996年春天,美、俄、乌三国派出了9名科学家在2名安保人员的陪同下组成考察队进入隔离区。这些人都携带着武器,身着防辐射装备。当他们进入隔离区采样时,遭到了海狸大小的变异巨鼠袭击,只有一人生还。后来乌克兰政府派出携带重武器的军队才将这些巨鼠剿灭干净。

这个故事漏洞百出,但流传甚广,影响巨大,时至今日依旧成为人们热议的奇闻。但关于变异巨鼠的事件没有任何官方报道,三国考察队和出动军队剿灭更是无稽之谈,查无此证。

如果变异巨鼠真的存在,那一定是轰动科学界的大新闻,将成为核辐射对动物基因突变影响的重要研究对象,恐怕针对它的论文都会写成百上千篇,在《自然》、《科学》等期刊杂志上铺天盖地的发表。但目前为止,没有任何针对变异巨鼠的学术性研究,反而是《奥秘》、《故事会》等猎奇趣味杂志频频收录,说明其根本不存在。

▲最大的啮齿动物——水豚

老鼠是啮齿目动物,而我们平时印象里张牙舞爪的猛兽是食肉目动物,两者都隔了一个目,关系相隔至少5000万年。老鼠变大之后就一定会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吗?显然也不见得,现存的大型啮齿动物比如河狸和水豚都是非常温和的食草动物,就算杂食性的老鼠变得和它们一样大,其攻击性和攻击能力或许还比不上一只大个体的斗狗,啮齿目动物没有食肉目动物那样尖锐的犬齿,攻击能力逊色很多。

所以,这个恐怖故事选老鼠当主角有些不合适,选狼当主角更合适一些,可能是关于狼的恐怖故事太多了,创作者觉得缺乏新意,就选了很多人都讨厌的老鼠,效果居然出奇的好。


放射性同位素的能量可以破坏DNA,使DNA造成严重损伤,细胞无法修复就会产生基因突变,突变如果发生在生殖细胞内就会遗传给下一代,产生致死胚胎和畸形胚胎,同位素的化学效应也会影响物种的身体机能与繁殖。

核辐射对DNA的损伤突变是有害突变,会严重损伤动物的各种能力,所以受到核辐射的动物不会变强,而是变得更弱,也就是说,普通老鼠受到了核辐射,根据辐射量的大小,要么迅速死亡,要么身体变异苟延残喘,不会变成袭人的猛兽。

切尔诺贝利隔离区的近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切尔诺贝利市西北18公里的地方,距离乌克兰首都基辅只有110公里,距离乌克兰和白罗斯边境只有16公里。切尔诺贝利方圆30公里的隔离区并非无人区,虽然居民搬走了,但核电站并未完全停止运行,第三号机组在2000年12月15日才停止工作。发生爆炸的反应堆上面被安装了一口巨大的混凝土盖子,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石棺”。

从事故发生至今,无论是核电站的工作人员,还是“石棺”的施工人员,或是前来考察的各方研究人员,进入隔离区的有成千上万人。切尔诺贝利附近地区甚至还可以旅游参观,只是核心区30公里的范围里禁止普通人员进入,如果有通行许可,也能进去。那里还残留着少许核辐射,但停留7小时以内,所受到的核辐射不会影响身体健康。事故发生时,当地的一大片松树林接收到最高剂量的核辐射,松树立即死亡,树叶变成红色,后来被称为“红色森林”。在事故发生的前几年里,哺乳动物的数量明显下降,但随着大量人口撤离,野生动物没有了人类的干扰,逐渐回到隔离区内繁衍生息,出现了一些繁荣的野生动物群落。


▲普氏野马

目前,隔离区里的野生动物有欧亚猞猁、狼、普氏野马、野牛、獾、驼鹿、野猪、狐狸、河狸、水貂、水獭、猫头鹰等。河流里鱼类众多,甚至还有附近的渔民偷偷跑到隔离区来捕鱼。这些欣欣向荣的动物种群,引发了人们无限的感叹:对于野生动物来说,相比核辐射,人类似乎更加可怕!
总之,利用重大灾难编造博眼球的恐怖故事无异于吃“人血馒头”,我们这些普通民众要注意甄别。


百科千寻君


切尔诺贝利那边据说已经恢复了生态,变异生物啥的并没有太出格的,估计是辐射量不足。


伪装的观点


去年我看到一段新闻,深圳有个新出生的小孩,已经屏蔽肿瘤了,这辈子再也不会得这种病了,这就应该是变异体吧!大家有关注个这个消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