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助殺大敵:陳友諒用兵六十萬,竟然輸給了只有二十萬的朱元璋

金庸大師的小說《倚天屠龍記》中有過陳友諒的形象,他是丐幫的八長老,書中形象陰險狡詐,在朱元璋還未稱帝時,陳友諒是最大的威脅。當時的朱元璋屬於四面楚歌,像是被困的猛獸,其中最大的威脅就是陳友諒。他們兩個的貧富差距近好幾倍。

這時朱元璋注意到他的心腹劉基並沒有參與討論,而是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於是朱元璋就遣散眾人,單獨召見劉基詢問其為何不出計謀。劉基說:“如果還想圖謀天下的話,就把主張投降和逃奔的人殺掉吧。”

風助殺大敵:陳友諒用兵六十萬,竟然輸給了只有二十萬的朱元璋

朱元璋思考了一下,覺得劉基的判斷是正確的,要想稱霸中原,必須首先把這樣的狠角色拔出,以免後患。於是他緊鑼密鼓地進行軍事訓練和糧草囤積,準備與陳友諒大戰一番。

陳友諒猜忌之心很重,簡單的誘敵無法讓他相信,如何製造一個成功的機會呢?幸好朱元璋的部下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他叫康茂才寫一封書信,送到了陳友諒的營中。陳友諒一看,竟是約他一起攻擊朱元璋的老巢應天,由康茂才做內應,裡應外合,便宜行事。這時的陳友諒已經飄飄欲仙,因為他攻完太平後就自封為帝,他想他的老朋友肯定希望在他這討取榮華富貴,在這種天賜良機下,他根本沒有多想。殊不知,他們的朋友關係只是純粹的利益關係,而康茂才的利益天平顯然傾向了朱元璋。

陳友諒大軍集結,按照書信相約的時間、地點於六月二十三日早晨率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信中本說江東橋是一個獨木小橋,但陳友諒看見的卻是一個堅固的石橋,他疑心已然泛起,連喊了幾聲暗號“老康”卻無人答應,他就確定中了陷阱。前方為石橋,多次撞擊也無法突破,陳友諒只好退出,在龍灣安營紮寨。這時的朱元璋早就埋伏在附近,看見陳友諒中計,果斷率領部下出戰,攻擊陳友諒在龍灣的營寨。

風助殺大敵:陳友諒用兵六十萬,竟然輸給了只有二十萬的朱元璋

雖然陳友諒的軍隊人數多於朱元璋,但此地地形狹小,陳友諒軍又都是樓船大艦,根本不能擺開陣形。很快,陳友諒的部下們慌了陣腳,準備回船逃跑,可不巧的是遇上了退潮,大船擱淺,根本無法動彈。結果一戰之下陳家軍傷亡慘重,死傷多達兩萬餘人,朱元璋繳獲上百隻船艦,可謂大獲全勝。而陳友諒一看苗頭不對,早就棄大船乘小船逃跑了。朱元璋又乘勝追擊收復了太平,並攻佔了信州和安慶。這就是著名的“龍灣之戰”,從此陳友諒氣餒不己,朱元璋迎頭趕上,而這才是兩人激烈鬥爭的開始。

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陳友諒再次出擊安慶,但又失敗。至正二十三年,趁朱元璋軍援救被張士誠攻打的小明王,他集結大軍攻打洪都(今江西南昌)。然而洪都守軍頑強抵抗,兩個月也沒有被攻下。這時朱元璋班師來援,做足了準備,將陳友諒團團包圍。

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已經來援,乃放棄洪都之圍,東出鄱陽湖,想在這兒展開最後的決戰。當時的他也做了充足準備,建造了數百艘樓船,高數十丈,丹漆粉飾,共有三層,還設有走馬棚,上下人語不相聞,自謂必勝。

在湖面上,陳家軍鉅艦連鎖成陣,綿延數十里,望之氣勢如虹。不過朱元璋用的大多是小船,針對大船不易行動的弱點展開了攻擊,就這樣戰事陷入了膠著。不知是不是陳友諒兵法讀得太少,將船連接如此,火攻之下必然引頸就戮。戰鬥的第三天,朱元璋深知陳友諒艦大自己艦小,不能從正面抗衡,於是採用部下郭興的計策,轉用火攻破敵。此計具有奇效,適時東北風大起,朱元璋派死士駕駛裝滿柴薪的小船,向敵艦駛去。由於是順風放火,一時間火光沖天,濃煙蔽日,轉眼之間陳友諒軍就被燒燬幾百艘船艦,損失慘重,連他的兄弟陳友仁都被燒死了。

風助殺大敵:陳友諒用兵六十萬,竟然輸給了只有二十萬的朱元璋

陳友諒只得收攏殘兵,作防禦之勢,可他明白他的大勢己去。就這樣,兩軍在湖中對峙了一月有餘,陳友諒一直被困湖中,糧草殆盡,計謀全無,只能想辦法突圍保命。但朱元璋又怎能讓他想來就來想走就走?在陳友諒從南湖嘴突圍,進入長江的湖口處時,朱元璋佈下重兵,陳友諒戰之不敵,逃往涇江,又遭傅友德伏兵。這時陳友諒向外張望,突然中了流矢,流矢從眼睛進入,貫穿了腦袋,他就這樣一命嗚呼。

不久後,朱元璋攻武昌,陳友諒的兒子陳理沒怎麼反抗就投降了。

這就是奠定朱元璋北伐基礎的“鄱陽湖之役”,它前後歷經三十七天,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投入兵力之多,在中國乃至世界上都無出其右者。目前最危險的敵人消滅了,下一步就是掃清其他義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