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忍细看:一个烟头亡了大清国

一百年前,武昌起义拉开了清王朝灭亡的序幕。熊炳坤和金兆龙两位新兵,最先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清王朝随即土崩瓦解,走向灭亡。清王朝的灭亡,宣告中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结束,开启了民主共和的先河。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导致熊炳坤和金兆龙提前举事的原因,竟然是因为一个烟头。

历史不忍细看:一个烟头亡了大清国

公元1911年10月9日下午,准备举行武昌起义的革命派人士孙武、刘公等人在武汉租界宝善里安装自制的炸弹,筹备进行武昌起义。经过几个月来的精心准备,屋子里堆满了起义准备的炸弹、炸药等物品。他们准备在月底举行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实现“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理想。

就在孙武等人忙碌地准备炸弹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来人正是刘公的弟弟刘同。刘同是刘公的亲弟弟,兄弟二人自小倾向革命,属于先进的革命派分子。刘同跟随哥哥一起干革命,但他为人大大咧咧,做事情没有章法、行事散漫没有纪律。孙武等人见刘同进来,并没有理会,因为他经常就这样,见惯不怪了。

历史不忍细看:一个烟头亡了大清国

武昌起义新军士兵

刘同进入屋子后,非但没有去帮忙装炸弹、印传单,而是漫不经心地坐着抽烟。刘公见状赶紧制止弟弟将烟头熄灭,刘同于是将烟屁股捏了一下后往外弹去,这颗烟头弹在板壁上后又弹了回来,正好掉进火药堆里,火药快速燃烧起来,很快点燃了炸弹。一时间,屋内发生剧烈爆炸,熊熊大火迅速燃烧起来。

起义的主要策划者孙武被当场炸伤,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爆炸惊动了俄国巡捕,刘同等受轻伤的人被当场逮捕,刘同等人被逮捕之后,起义用的花名册、文书和联络暗号等重要物件被巡捕收走。湖广总督瑞澂下令全城戒严,按照花名册抓捕。隐藏在武昌城内准备响应起义的刘复基、杨宏胜、彭楚番等被捕杀害。

历史不忍细看:一个烟头亡了大清国

民国时期的香烟

抓捕行动一直持续到10月10日上午,已经有30多名革命派骨干被抓捕处死。按照当时的约定,湖北新军中的革命派人士熊炳坤、金兆龙等人迟迟等不来起义的消息,后来才得知花名册泄露,主要起义骨干被捕杀害。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熊炳坤和金兆龙决定不再等待上面的命令,率先发动起义,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策应其他正在躲避追捕的革命同志。

当天晚上,400多名新军响应起义,新军士兵攻打楚望台军械库,夺得军械武器之后继续攻击湖广总督府。熊炳坤、金兆龙打响第一枪后,城外的3000多名新军也以为得到了起义的信号,于是开始从城外攻入城中,围攻湖广总督府,起义如野火燎原之势,在意想不到之间突然全面打响。

历史不忍细看:一个烟头亡了大清国

溥仪皇帝

起义军由于没有一个人领导,都是各自为战,目标指向总督府。因此在前期攻击中进攻一直受挫,后来新军在总督府附近放起大火,远在蛇山和中和门附近的新军第8标炮兵以火光为标志,架起大炮朝火光处猛轰。总督府第八镇统制张彪率军抵挡不住,被迫退出武昌。湖广总督瑞澂被迫命令手下将后院墙炸掉,乘坐轮船从长江逃走。

当天晚上,保定军咨府军官学校的同盟会成员何贯中第一时间得知起义消息,于是连夜叫醒同学,他们带着炸药将清军南下的唯一通道漕河铁桥炸毁,清军无法通过铁路于当晚输送兵力前往武昌镇压,待天亮时清军绕道行动时,武昌已经被革命军光复,全国各地纷纷效仿宣布独立,清王朝大势已去,名存实亡。

历史不忍细看:一个烟头亡了大清国

武昌起义

历史不忍细看,任何一点小的改变往往就能改变历史轨迹。一颗烟头点燃了武昌起义的战火,产生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