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插秧時間,與品種、氣候條件、土質等,有密切的關係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水稻的插秧時間,水稻的插秧時間也是很重要的一點,適時地插秧對秧苗的生長是非常有好處的,而早插或者是晚插的話,對秧苗生長的各個方面都是不夠標準的。而要適時地插秧,我們要根據當地的各種情況來正確合理的安排插秧時間,現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水稻的插秧時間,與品種、氣候條件、土質等,有密切的關係

插秧時間,水稻秧期和前作物、品種、氣候條件、土質、病蟲害發生時期、勞動力的安排等,都有密切的關係。

在正常情況下,當秧苗生長健壯,達到插秧標準時,決定能否插秧的關鍵是溫度。老農經驗:在晴天溫度高的時候插秧,秧苗返青快,生長好;在陰天氣溫低的時候插秧,則長期不返青。科學實驗證明:氣候平均溫度(即5日平均溫度),在13-14℃的情況下,秧苗要14天左右才返青,苗弱,死苗多;氣候平均溫度在15℃時,要7-10天返青,死苗較少;氣候平均溫度在20℃左右時,4-5天就可返青,小苗帶土的壯苗,甚至沒有返青期。

水稻的插秧時間,與品種、氣候條件、土質等,有密切的關係

總起來說,釉稻插秧期要求的最低氣候候平均溫度是15℃以上,粳稻較耐寒,但也不能低於14℃。如果溫度太低,不僅影響秧苗的返青、成活,而且容易發生死苗。這裡,我們只是從氣溫方面來說明插秧的界限。其實,更為關鍵的是水溫。一般水溫在15℃時,水稻髮根非常遲緩,而在18℃時,則伸長很快。因此,水溫18℃時,也可作為可以開始插秧的標準。

水稻的插秧時間,與品種、氣候條件、土質等,有密切的關係

不論南方或者北方,只要在以上適期範圍以內,提早插秧,都有明顯的增產作用。很多試驗證明:早插秧可以增加有效穗數,特別是早期的有效穗,並不會發生穀粒增多而結實率降低的現象。另外,早插可以延長水稻從插秧到幼穗分化這一段營養生長期,增加較多的營養物質,突出的表現是穗大、粒飽。所以,爭取適期早插,是水稻栽培的重要增產措施之一。但是,插秧並不是越早越好。過早插秧,即在氣候平均溫度不到14-15℃以上插秧,有成片甚至全部死苗的危險。

水稻的插秧時間,與品種、氣候條件、土質等,有密切的關係

另外,即使插秧時的溫度適當,還要考慮到幼穗分化期是否會碰上低溫,如幼穗分化期遇到15℃以下低溫,就會影響花葯的形成,出現大量恥谷,這在種植早、中稻地區,要特別注意,切忌過分強調早插。當然也不能插秧過遲。因為遲插,雖然溫度較高,返青較快,但秧齡期長,秧苗過老,在大田裡的營養生長期短,插秧後,很快抽穗,穗短而小,既影響產量,又會延遲成熟,對後季作物種植不利。

水稻的插秧時間,與品種、氣候條件、土質等,有密切的關係

目前我國各地的插秧期大致如下:華南南部雙季早稻早插區,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插秧。雲南南部在4月上旬插秧。華南北部、江西、浙江南部和四川盆地,多在4月中、下旬插秧。長江中、下游早稻,最好在4月底前插完,至遲不過"立夏"。要先插早梗稻,後插早糊稻;先插冬閒田,後插綠肥田,再插冬作田。

水稻的插秧時間,與品種、氣候條件、土質等,有密切的關係

長江流域的中稻,要在早稻插完後接著插,應在5月上、中旬插完,爭取在"立秋"前後收割,以利播種秋大豆、秋紅薯、秋養麥等秋雜糧。單季晚稻,多在6月上、中旬插秧,應儘可能早插,以延長本田營養生長期,奪得高產。雙季連作晚稻插秧,華南廣大稻區,收割早稻後,還有一段空閒時間,季節並不緊張;長江流域,則受前作早稻生育期的影響,插秧都遲,由於前期生長量不足,後期又容易遭受低溫為害,往往產量較低,要儘可能爭取早插,越早越好,最好在7月底以前插完,至遲不能超過"立秋"。

水稻的插秧時間,與品種、氣候條件、土質等,有密切的關係

北方稻區都種一季稻,東北北部、內蒙古地區多在6月上、中句插秧。東北南部多在5月中、下旬插秧,越往南,插秧期越早。近兩年來,不少先進地區,採用塑料大棚或溫室育秧,適當早插,不僅延長了本田生育期,而且能避過後期低溫冷害,產量都比晚插的高得多。

水稻的插秧時間,與品種、氣候條件、土質等,有密切的關係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了,通過閱讀後,大家對水稻的插秧時間是否有所瞭解了嗎,是否瞭解在插秧時根據哪些情況來分辨適時的插秧期了嗎,可以在評論區裡評論留言告訴小編,如果你感興趣的話,可以給小編點贊、以及關注小編哦,感謝大家的閱讀與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