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普義:書法美

一、書法美的內在本質

1、書法美的物化形態

線條是文字的媒介或元素、是進行書法藝術創作的特定的物化形態。由此可見,線條是書法美的起源。

我國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在《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一文中說:“羅丹說的這根通貫宇宙、遍及於萬物的線,中國的先民極早就在書法裡、在殷虛甲骨文、在商周鐘鼎文、在漢隸八分及晉唐的真行草書裡,做出極豐盛的,創造性的反映了”。

由隸書開始而後發展形成的楷書、行書、草書(包括章草),更是使物化形態的線條趨向表現書法美的極致。作為書法美的物化形態的線條,在甲骨文、金文、石鼓、小篆時期,是屬於繁化的線條,程度不同地受著“依類象形”的限制。而到了隸、楷、行、草時期,則是屬於淨化的線條,不再受到限制,充分發揮線條自身的轉折起伏。筆情自身的酣暢遒勁,墨色自身的枯溼濃淡,折射出的情感氣勢、審美意識,構成了豐富深邃的美學境界。 

楊普義:書法美

▲宋 米芾 《蜀素帖》局部

2、書法美的內容特徵

書法藝術內容的特徵,往往取決於所反映的對象的特殊性(文字形態)和把握方式的特殊性(筆墨線條)的統一,因此,書法文字的內容對其所具有的書法美學價值不是決定性的,關鍵是筆墨線條所反映的藝術水平的高低、雅俗。

甲骨文、金文、小篆,對於今天的大多數人來說是看不懂的(不識),但甲骨文的堅勁峻麗,金文的古樸雄逸、小篆的典雅秀美,依然為當代人的審美所接受。又如張旭的狂草《古詩四帖》、《肚痛帖》、懷素的狂草《自敘帖》、《苦筍帖》等,他們那瀟灑不羈、跌宕豪放,“揮毫落紙如雲煙”的筆墨線條之美,深為人們欣賞並讚歎不已。

楊普義:書法美

▲唐 懷素 《苦筍帖》

作為書法美的內容特徵是文字線條本身,但書法家在書寫時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與審美意識,通過線條來“達其性情,形其哀樂”,“訴諸內心生活”。孫過庭分析王羲之訴諸於線條中的不同情感元素,說他“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

3、書法美的雙重特性

作為書法藝術物化形態的線條是“有諸於中而形諸外,得於心而應於手”,是書法家主觀世界的表現,而不是客觀世界的再現。漢代蔡邕在《筆論》中說“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這就構成了書法美的雙重特性,表現性中帶有相對的再現性。

唐代張懷瓘在《書議》中提到:“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書法家們運用手中的筆把“萬殊”提煉、簡化、濃縮成了“一相”,淨化為線條本身的效應。所以,不管是書法藝術的筆墨線條,還是結構章法,是以主觀的形式概括象徵客觀世界某個對象,是“意象”,而不是“具象”。書法美中的表現性越豐富、越生動,其再現性就越豐滿、越多樣。  

4、書法美的本質屬性

書法藝術的物化形態是線條,而線條是構成文字符號的材料,線條與文字的特徵規定了書法美的本質屬性:是抽象線條的藝術組合。

書法美的抽象本質屬性較鮮明地表現在外在與內在兩個方面。書法線條在表現外在的具體事物時,是提煉、集中、概括,是對原物形象高度的抽象。在表現內在的思想感情時,也是訴諸、變匯、通融,是對思想感情內在的抽象。書法線條在邏輯發展過程中擺脫了外在與內在的束縛,從而獲得了相對的自由,從一元化(依類象形)走向多元化(異類而求),書法線條的抽象性也就獲得了更大的豐富性、普遍性與概括性。

二、 書法美的外觀形式

藝術作品的形式就是內容的存在方式。書法美的外觀形式的構成因素與表現形態,就是運筆點畫線條與結構章法的有規律的組合。

1、運筆點畫的形態

書法以用筆為上。書法是靠運筆點畫所產生的線條來組合結構、章法,書法家正是通過運筆點畫來賦予線條各種美的形態:方圓粗細、曲直動靜等。

由於書法運筆的方法不同,可以使點畫線條呈現出方筆、圓筆之分。方筆以“折”為使轉,在書寫每個字的點畫線條時行筆斷而復起,其收鋒為“外拓”法。圓筆以“轉”為使轉,行筆換而不斷,其收鋒為“內擫”法。方筆用法如魏碑中的《張猛龍》,圓筆用法則如魏碑中的《鄭文公》。而方圓並用的運筆方法,就會產生剛勁中寓靈秀,婉約中含峻奇的形式美感。

楊普義:書法美


▲北魏 《張猛龍碑》局部

楊普義:書法美


▲北魏 《鄭文公碑》局部

線條曲直動靜的形態美是更強烈而多變的。曲與直、動與靜在書法作品中互為關照,互相映襯。從隨體結詘的篆書、波磔多姿的隸書、點畫多變的楷書、行雲流水的行書、龍飛鳳舞的草書,其曲直動靜的發展越來越強烈,書法美的線條形式遵遁著這樣一個軌跡。草書線條的曲直動靜之美可謂是集書法形式美的大成,是極精緻的。劉熙載《藝概》中指出:“書家無篆聖、隸聖、而有草聖。蓋草之道千變萬化,執持尋逐,失之愈遠”。狂素(懷素)顛張(張旭)的草書線條形態“矯若遊龍,疾若驚蛇”,其曲直迴旋、動靜奇逸,的確是千態萬姿,不可端倪的。 

2、運筆點畫的節奏

書法線條在紙上運動的形式不是平拖直劃一抹而就,而是富有節奏韻律變化的輕重徐疾、抑揚頓挫的運動,在筆情墨韻中激盪著情感的旋律,形式美中滲透進了強烈的音樂節奏性。唐代張懷瓘在《書議》中把書稱之為“無聲之音”。虞世南在《筆髓論》中也認為書法有似於音樂演奏,“鼓瑟綸音,妙響隨意而生。” 

3、運筆點畫的墨色

運筆點畫的墨色是構成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也是書法所特有的藝術功能。我國曆來有“墨分五色”說,墨是一色而何來五色?這就需要在運筆用墨中不斷地變化,使墨色枯溼濃淡、燥潤妍險各呈其態而自然替換,濃纖間出、風神灑落,可見墨色之美是豐富而多彩的。

墨色的枯溼濃淡、燥潤妍險從宏觀上來講貫穿於整個書法創作過程中,每一件書法作品對此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而且枯與淡、溼與濃、燥與險、潤與妍是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的,表現了相應的神彩、形質、氣勢與力感。宋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是使用墨色的高手,他具有精湛的運筆水平,使筆能翻轉起伏、跌宕跳躍,因而墨色變化多端,《多景樓帖》就充分體現了他的這種“帶燥方潤,將濃遂枯”的墨色特點。

楊普義:書法美


▲宋 米芾 《多景樓帖》局部

4、結構的疏密虛實與俯仰顧盼

書法藝術的結構,是指每個字點畫線條之間的搭配組合,“積畫成字”。書法美的結構形式是多變的,但不外乎疏密虛實與俯仰顧盼。

無論何種書體都有筆畫繁簡之分,偏旁部首的大小之別,就要進行疏密虛實的處理,使密處見疏,實處見疏,以此來互為約束,彼此協調。行草虛實疏密則表現得更為明顯,並以牽絲連筆來挪讓相接。

如果說疏密虛實主要是為了結構協調相融,那麼俯仰顧盼則是為了結構承接相應。單結構的字也不例外,米芾留下的大量行草墨跡中,字的結構大都是高低俯仰,左右顧盼,長短錯綜的狀態。《蜀素帖》中“青松勁挺姿凌霄”等字,其結構的攲正相依、俯仰造勢,都是形態多變而氣勢灑脫。

楊普義:書法美

▲宋 米芾 《蜀素貼》局部

宗白華曾在分析中國畫中的空間意識時指出:“它是基於中國的特有藝術書法的空間表現力。”書法結構形式中的點畫線條,邊旁部首都是在佔據一定的空間位置後,然後進行或疏密虛實、或俯仰顧盼、或險絕奇拙的藝術組合的,成為一個個“上下相望、左右相近。四隅相招,大小相和時長短闊狹,臨時變適”、“八方點畫環拱中心”的“空間單位”。因此,“書法中所謂氣勢,所謂結構,所謂力透紙背,都是表現這書法的空間意境。一件表現生動的藝術品,必然地同時表現空間感”。 

5、章法的行氣布白與呼應離合

章法是書法形式美的宏觀現象,給人直觀的整體美感。“古人論書,以章法為一大條”。書法的積字以成篇必須經過章法的藝術處理才能產生行氣布白與呼應離合的效果,行氣即字與字之間的呼應連貫,布白即字與行、行與行之間的離合聚讓。

章法形式美的樣式是多種的,既有“縱橫無列無行”、也有“縱有行、橫無列”、“縱有行、橫有列”。但無論哪一種樣式都是以行氣布白、呼應離合、氣脈相通作為組合原則與內在規律的。

行書、草書的章法,則疏密有致、參差跌宕,純任自然,最大地發揮了章法形式美的功能。如王羲之寫的《中秋帖》,行氣布白風神灑落,“中秋”二字左右攲側,映帶而連。

楊普義:書法美

▲東晉 王羲之 《中秋帖》局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