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和解:爸妈,我曾以为不优秀就不配得到你们的爱

01 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吗?

在我小时候,“好孩子”的必带属性是读书好。如果一个孩子能说会道,可是成绩不行,还是不会被认可,老师和家长会说,“你看谁谁谁,人家一回家就看书,你能不能学一学?”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很庆幸父母很少拿“别人家的孩子”来做对比,但让我困惑的是,虽然是独生女,但是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爱,必须成绩好,一旦成绩下滑,父亲立刻会表现出失望和嫌弃,我甚至感受到一种“你将失去我的爱”的态度。

我不太明白,到底父母爱的是我,还是成绩好的我?爱是有条件的吗?

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可怕的。

没有人愿意独立存在,尤其是孩子,渴望父母的认同和爱。不难发现,人格不健全的成年人或罪犯,往往是在年幼时,缺少家庭的关爱。

美国资深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博士说,“人类属于群居动物,如果被排除在亲密伙伴的支持和关怀之外,对许多人来说都是非常悲惨的遭遇。”终此一生,每个人都在寻找认同和爱。

但是,只有优秀的人,才能获得认同和爱吗?

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和解:爸妈,我曾以为不优秀就不配得到你们的爱

02 你敢不敢不优秀?

当我们发现,父母的行为背后有一种“优秀的孩子能得到更多爱”的暗示后,渴望爱与关注的孩子,就被困在了父母的评判标准中了。

虽然,这并不一定是父母的本意,但是孩子有自己的理解,一旦把父母的爱和自己的成绩好坏联系起来,我们的行为,就会因此而改变。

为了得到爱,我们不敢不优秀。

不少人秉持着“只有优秀才值得被爱”的惯性思维,一路往前冲,以为越优秀,就会得到更多的认可与爱。

成为父母的好孩子,学校的好学生,公司的好员工,社会中的好人......这看上去没有错,但是,寻找认同的前提是,有一定的自信和自尊,而不是收集所有人的认同。

如果仅仅是为了“认同”而把自己变得更好,那么导致的结果是:工作后,把同事和老板的认可作为评价标准;结婚后,把另一半的认可作为评价标准…...

在不断变化的“标准”中,我们终将迷失自己。一旦得不到他人的认同,自我就会崩塌。

毕竟,别人眼中的“优秀”并不等同与你眼中的“优秀”。

为什么要把幸福建立在别人的评判之上呢。

所以,归根结底,我们只需要做出一个选择:迎合别人的价值观,还是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这就像一个开关,我按下了那个开关,获得了成长--我努力成为更优秀的人,但我也可以接受自己不够优秀。

自此,小时候的心结,终于化解了。

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和解:爸妈,我曾以为不优秀就不配得到你们的爱

03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

原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分析家庭教育时说,父母对你的要求步步紧逼。考了98分,问你“那两分丢哪儿啦?”当我们终于扬眉吐气考了100分,爸妈又说,“你有什么可骄傲的呀,人家小明都考了3次100分了。”

虽然是调侃,但是父母曾经的严格要求,造成了这样的局面:我们总是追求更好的结果。

我的确在父母的影响下,成为了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也因此变得更专业,但追求更好更优的同时,我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我会诟病别人不高效、不专业,用自己的“正确”和“有效”去衡量父母和其他人。

现在我反过头来,成了评判父母和家人的人,就像小时候,他们要求我们考得更好一样。

我们想要找到最合理的解决方法,但别人也有自己的方法,哪个更好呢?

我并不是一个人。心理咨询师和作家连岳,多年回答读者提问,一个读者有过同样类型的困惑。

读者的弟弟娶媳妇,由于是异地,女方家属提出迎亲之后,男方要把女方的家人送回到家门口,开车大概3小时,这样才体面。而男方家属认为,帮他们提早买好高铁票,到时候送到高铁站也是尽了礼数,是最符合经济学的办法,这样才高效。

但是提问者更看重高效,所以,问题来了,这事儿应该怎么办。

追求高效的我,完全赞同男方家人的处理方式,像习题集中的“参考答案”那么正确。但连岳说的一句话,改变了我对“知识”和“正确”的认知。

他说,“一个人的知识与智慧,主要是用来提升自己的生活,不是用来显示正确以强迫他人。”

我们追求完美,找到“对的”、“好的”答案,但是,把自己认为的正确,拿来说服他人,实际上是一种自恋。尤其在以上的情况中,讨论的重点不是哪个方法更好,而是怎样让对方觉得体面,这是远比追求高效重要的。

这就是小时候,父母教给我们的人情世故。 我们学了知识,却不懂人情世故,只会做出正确而冷冰冰的决定。

家不是用来讲理的地方。

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和解:爸妈,我曾以为不优秀就不配得到你们的爱

04 最终,我们与自己和解,与父母和解

小时候,我想不明白,父母对我的爱,是不是有条件的,是不是不优秀的我就不值得被爱。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我明白了,要建立自己的价值观和自我完整性。

刚进入社会时,我终于可以像父母那样做判断,但是过度追求正确,让我不再可爱。反思的过程中,我明白了,小时候父母教给我们的人情世故,是知识背后的智慧。家,不是讲理的地方。

现在,和父母的相处中,越来越理解他们的同时,会越来越多的发现他们身上的问题,但我们不会去评判他们,而是把他们当做一面镜子,提醒我们,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成长是一个认清现实、依然热爱现实的过程,接受自己的不够优秀,也接受父母的不够优秀。

最终,我们与自己和解,也与父母和解。

一场旷日持久的大和解:爸妈,我曾以为不优秀就不配得到你们的爱

作者介绍:海小伦,悉尼大学传媒学硕士。阅读爱好者,非职业书评人,通过阅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关注个人成长和人际情感,陪你共读,陪你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