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沿街商鋪


疫情防控開啟常態化模式,多數行業都會受到衝擊,死扛不是辦法,要想辦法轉型創新才會有機會。

好多行業都在苦苦支撐,還能撐多久?有個比較直觀的判斷方法,那就是要看各家底商是否能照常營業,因為底商大家平時都比較方便觀察,就拿身邊最熟悉的那片底商為例就好。


疫情下的沿街商鋪


我們公司附近有一排底商,面積都不大,有小商店、寵物店、理髮店、藥店、盲人按摩、快遞站、房產公司、花店、教育培訓,水果店、菜店,臨近底商還有兩個幼兒園,一個公園。現在想來也是夠齊全的,之前都沒覺得,簡直就像一個"小社會",也算是一個城市的縮影。

疫情下的沿街商鋪


【此時此刻地球另一端的美國,昔日華麗的沿街商鋪都"穿上"了一層"盔甲",凡是玻璃門牆都加裝上高高的木板牆或鐵皮牆。作為中國人是很不理解的,有這個必要嗎?但在美國很有必要,因為大家都吃過虧,在社會動盪時期沿街商鋪最容易被砸、被盜搶。】


疫情下的沿街商鋪

舊金山的沿街店鋪 圍上了圍牆 以防被砸


我們看一看,數一數,這些沿街底商有哪些是開著門的,那些已經開門營業的店相比往日的人流量怎麼樣呢?在此,我們挑兩個營業的稍作分析。


例如:

A,大門口第一家店是一家房地產經紀公司,開業狀態,但是幾乎沒有客戶上門,疫情影響下這個小區外人是進不去的。所以,開業就意味著不但要支付"店租"成本,還要揹負員工的工資成本、水電成本。如果這家房地產經紀公司老闆沒有一定的實力週轉,很難熬過行業的"冬天"。


B、挨著房地產公司不遠的是一家藥店,可能有人會說藥店可是發財的好時候啊,其他行業是"危機",藥店行業應該是"良機"才對啊,實則不然。疫情剛開始爆發的那幾天,確實生意紅火,口罩、消毒液、酒精、感冒藥、抗生素、各種中藥等等沒幾天貨架都空了。但忙過了那幾天也就消停了,因為貨源也斷了,生產廠家也沒庫存了。後來隨著疫情好轉,再加上家家戶戶都有囤貨,大家已經不恐慌了。


整個春天裡,人們本著"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的原則,度過了史上最長的"年假"。藥店老闆說,本來換季時候是藥店生意最好的時候,結果冬天換成了春天、春天眼看又換到了夏天。大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老人不出門、小孩不開學,往年流行的季節性疾病都躲過去了。以前藥店至少3個人,現在1個人都不忙了。疫情期間最嚴的時候其他店都要勒令停業,藥店卻相反,不營業都不行。成本中店租佔有相當大的比例,店租不付不行,裁員更不行,這行專業性強,培養人不容易。

疫情下的沿街商鋪


突如其來的疫情,彷彿就是一場"全民大考",各行各業都沒有思想準備,考的就是"臨場發揮能力"和獨立運營能力。同時也檢驗了各個行業、各家公司的"底子"是否夠"厚",基礎是否夠"牢",日常運營是否夠"良"。


疫情下的沿街商鋪


本次疫情之下,帶有"基礎病"的人最容易被病毒打倒,這點跟企業和行業發展類似。平時缺少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前瞻思想,加上自身或體制臃腫尾大不掉,或體弱多病青黃不接,這種的企業或行業最先會被疫情帶來的衝擊擊垮。


當然也有一些倒黴的企業,從高峰直落谷底,徹底退出市場。例如,某地一家大型KTV,剛剛投入大筆資金升級裝修和設備,決定來年大幹一場,結果業務無法開展,裝修的工程款和購買的各種高端音響設備款都無法兌現。疫情的影響下,即使復工復產了,也不會有太多人去這種"密閉"的場所裡聚會。


但與此同時,絕處逢生的企業也開始慢慢顯現,並抓住機遇實現絕地反超。例如,某大型餐飲連鎖企業,疫情影響下,既然不會有人

"走進來"吃飯,但總歸是要吃飯,何不"走出去"送飯呢?結果就是這家企業將飯店改成了"流水線",推出各種套餐,購置餐車,送餐到各個社區門口和人流密集處,不但起死回生而且成了疫情期間成功轉型的"經典案例"。


疫情下的沿街商鋪


疫情下的沿街商鋪


過去(2017年前)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好多買房人都選擇了最大限度的使用"槓桿",以至於市場上催生了好多高息的"首付貸"產品。小到個人,大到企業,過度的依賴槓桿,導致負債率超高。無論家庭經營還是企業經營,其抗風險能力會大大減弱。如果平時積累的"家底兒"不夠厚,很容易深陷困境,甚至生活都難以為繼。

此時此刻的美國就特別明顯,大街上出現了好多帳篷、好多流浪漢,原因無外乎企業倒閉了、失業了、破產了,一個月沒有收入連房子都租不起了。

疫情下的沿街商鋪

舊金山街頭 好多流浪者帳篷


沿街商鋪絕大多數都掌握在"小業主"手裡,這些業主買房的目的就是為了"收租",自己不會去搞實體經營。另外這些商鋪又有好多是通過各種渠道貸款購買的。高房價推高了高貸款,高貸款意味著支付更多利息,自然也就容易推高店租。 商戶的最大成本往往是店租,如果不是暴利行業,在經濟稍有動盪之時,最先關門的就是沿街商戶。微利的商戶平常年月也算過的去,經營不善導致換手率很高的商鋪也比較常見,因為大家算來算去全給房主打工了,自己還不如去幹點別的。


地方政府為了應對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也在推出減免稅收,減少社保繳納金額、減免各種雜費等等扶持政策。各大型商業地產運營商也紛紛響應號召,如萬科、萬達、龍湖、華潤等在內的超過20餘家房企紛紛下調租金、減免管理費、物業費等。但是這些利好,對沿街商戶來說是很難受益的,因為沿街商戶運營的成本中"店租"佔絕對的"大頭兒",個體房主不比那些大型運營商,房主也要靠店租養家餬口,減免店租是不好商議的。好在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全國都在倡導有序的復工復產。天無絕人之路,疫情過去了大家日子就都好過了。

疫情下的沿街商鋪


疫情之下,除了等待行業"春天"早點到來之外,主要靠自力更生,主動出擊,苦熬不是辦法,轉型、創新才會有機會。

關注"北京二手房交易專家",所有內容均為原創,歡迎"批、評、轉、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