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方紅”到“天問”中國航天正邁向深空

從“東方紅”到“天問”中國航天正邁向深空

中國國家航天局24日宣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圖片來源:大陸央視新聞官方微博)

【綜合訊】自1970年至今的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事業闊步前行。據統計,截至2019年,中國共發射各類航天器500多個,在軌運行的超過300個。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航天事業已邁入深空探測。

“天問一號”令中國航天邁向深空

中新社24日報道,中國國家航天局24日宣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被命名為“天問一號”。時隔50年,中國航天事業已邁入深空探測。截至當日,包括中國與其他國家合作發射的衛星,50年來中國共發射480顆衛星。而茫茫宇宙中,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仍飛行在自己的軌道上。

從“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在兩彈一星、北斗導航、神舟飛天、嫦娥奔月等一系列跨越式發展的基礎上,中國航天將由此開啟邁向深空的新“長征”。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燕生在“紀念長征一號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50週年座談會”上表示,“與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國航天有更堅實的基礎、更優秀的人才、更好的外部條件,正處在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轉變的路上。同時也會不斷碰到新問題、遭遇新挫折、迎來新挑戰。”

“東方紅一號”開啟中國太空時代

从“东方红”到“天问”中国航天正迈向深空

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圖片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報道,“東方紅一號”的研製工作最早啟動於1958年,由此開始,中國衛星發展進入了技術準備階段。

時任“東方紅一號”衛星總體設計組副組長潘厚任回憶,那時,中國的老一輩航天人幾乎“一無所有”。研製衛星所需生產、加工設備不足,測試、試驗設備不齊,資源、人員短缺,西方國家在元器件、技術上對中國實行封鎖,前蘇聯也和中國技術斷交。“那時候,中國工業基礎薄弱,科研條件較差,國際形勢不利。所以,一切都得靠自己,從頭做起。”潘厚任表示。

1970年4月24日,外型近似球體的“東方紅一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它直徑為1米,重達173公斤,比前四個國家發射的第一顆衛星重量之和還要重。當日,響徹寰宇的《東方紅》樂曲,宣告中國從此進入航天時代。

“東方紅一號”的設計壽命為20天,順利升空後,各種儀器實際的工作時間均超出了設計要求。其樂音裝置和短波發射機連續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遙測參數,為後來衛星設計和研製工作提供了寶貴經驗。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範含林表示,“東方紅一號”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豐碑,其意義遠遠超出一顆衛星本身。他稱,“該衛星的成功研製為後續航天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探索了工藝流程,培養了人才隊伍,同時為中國航天事業探索和發展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體系。”

“嫦娥五號”等重大工程即將完成

隨著“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中國衛星事業發展從此進入技術試驗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中國研製併發射了返回式遙感衛星、首顆試驗性通信衛星和數顆空間科學與技術試驗衛星。

1966年,中國開始了返回式衛星研製工作。在攻克衛星姿態控制、再入防熱、回收等技術難點後,於1975年11月26日發射首顆返回式衛星。衛星正常運行後,按預定計劃於12月2日成功返回地面。它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迴收技術的國家,在宇航技術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1971年3月3日,中國成功發射“實踐一號”衛星,這是中國首顆“實踐”系列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它在空間科學和空間技術方面均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它開展的高空磁場、宇宙射線和外熱流等空間物理環境參數測量,讓中國第一次直接探測到宇宙空間環境。

1984年4月8日,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成功發射,邁出了中國通信衛星的第一步,開始了用自主研發通信衛星進行電視廣播信號傳輸的歷史,改變了當時中國邊遠地區收視難、通信難的狀況。

20世紀80至90年代,中國成功發射並回收了“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若干重要的衛星技術領域達到較高水平,為中國空間技術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奠定了基礎。

進入21世紀,中國載人航天、北斗、探月等重大工程相繼實施,中國衛星技術已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在重大工程方面,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即將完成組網,“嫦娥五號”探測器即將實施月球採樣返回任務。在通信衛星領域,“悟空”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太極一號”空間引力波探測技術實驗衛星等眾多“科學新星”冉冉升起。(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