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方红”到“天问”中国航天正迈向深空

从“东方红”到“天问”中国航天正迈向深空

中国国家航天局24日宣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图片来源:大陆央视新闻官方微博)

【综合讯】自1970年至今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阔步前行。据统计,截至2019年,中国共发射各类航天器500多个,在轨运行的超过300个。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中国航天事业已迈入深空探测。

“天问一号”令中国航天迈向深空

中新社24日报道,中国国家航天局24日宣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时隔50年,中国航天事业已迈入深空探测。截至当日,包括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发射的卫星,50年来中国共发射480颗卫星。而茫茫宇宙中,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仍飞行在自己的轨道上。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在两弹一星、北斗导航、神舟飞天、嫦娥奔月等一系列跨越式发展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将由此开启迈向深空的新“长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吴燕生在“纪念长征一号火箭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50周年座谈会”上表示,“与50年前相比,今天的中国航天有更坚实的基础、更优秀的人才、更好的外部条件,正处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的路上。同时也会不断碰到新问题、遭遇新挫折、迎来新挑战。”

“东方红一号”开启中国太空时代

从“东方红”到“天问”中国航天正迈向深空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图片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报道,“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最早启动于1958年,由此开始,中国卫星发展进入了技术准备阶段。

时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总体设计组副组长潘厚任回忆,那时,中国的老一辈航天人几乎“一无所有”。研制卫星所需生产、加工设备不足,测试、试验设备不齐,资源、人员短缺,西方国家在元器件、技术上对中国实行封锁,前苏联也和中国技术断交。“那时候,中国工业基础薄弱,科研条件较差,国际形势不利。所以,一切都得靠自己,从头做起。”潘厚任表示。

1970年4月24日,外型近似球体的“东方红一号”成功进入预定轨道。它直径为1米,重达173公斤,比前四个国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重量之和还要重。当日,响彻寰宇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中国从此进入航天时代。

“东方红一号”的设计寿命为20天,顺利升空后,各种仪器实际的工作时间均超出了设计要求。其乐音装置和短波发射机连续工作了28天,取得了大量工程遥测参数,为后来卫星设计和研制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范含林表示,“东方红一号”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丰碑,其意义远远超出一颗卫星本身。他称,“该卫星的成功研制为后续航天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探索了工艺流程,培养了人才队伍,同时为中国航天事业探索和发展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嫦娥五号”等重大工程即将完成

随着“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中国卫星事业发展从此进入技术试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中国研制并发射了返回式遥感卫星、首颗试验性通信卫星和数颗空间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1966年,中国开始了返回式卫星研制工作。在攻克卫星姿态控制、再入防热、回收等技术难点后,于1975年11月26日发射首颗返回式卫星。卫星正常运行后,按预定计划于12月2日成功返回地面。它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在宇航技术的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

1971年3月3日,中国成功发射“实践一号”卫星,这是中国首颗“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它在空间科学和空间技术方面均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它开展的高空磁场、宇宙射线和外热流等空间物理环境参数测量,让中国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宇宙空间环境。

1984年4月8日,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迈出了中国通信卫星的第一步,开始了用自主研发通信卫星进行电视广播信号传输的历史,改变了当时中国边远地区收视难、通信难的状况。

20世纪80至90年代,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若干重要的卫星技术领域达到较高水平,为中国空间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中国载人航天、北斗、探月等重大工程相继实施,中国卫星技术已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在重大工程方面,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即将完成组网,“嫦娥五号”探测器即将实施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在通信卫星领域,“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太极一号”空间引力波探测技术实验卫星等众多“科学新星”冉冉升起。(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