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卖国求荣"宋子文的另一面

民国知识分子的气节——

民国知识分子的气节——"卖国求荣"宋子文的另一面


民国知识分子的气节——

民国时期宋子文在蒋政权里任外交部长。国民党政府从成立到垮台几乎都是在风雨飘摇中,内忧外患,焦头烂额。弱国无外交,在这样的时候出任外长,应该说没有什么故事,但故事恰恰在他的身上发生。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接近尾声,美、英、苏三巨头在雅尔塔开会,决定苏出兵东北,同时默许外蒙古独立,实际是投入苏联的怀抱。国民党政府大惊,派宋子文带团赴苏交涉。斯大林态度蛮横,绝不让步。蒋只得去电指示。以苏支持国民党,不支持共产党等为条件。同意外蒙独立。1945年8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在莫斯科签字。宋子文认为,日寇未退,外蒙又失,怎么向国人交待?拒不签字,并提出辞职。后来这个条约由新接任的外长王世杰代表中国签字。


弱国无外交,但不一定没有硬臣。当一国之势较弱又无法立即扭转时,吃点亏是没有办法的。但至少在外交上要伸张正义,要有人出来表现一股正气,以存民族精神的火种。楚虽三户能亡秦,只要这口气在,国失亦可复得。宋子文在外长任上没有签这个条约,虽没有保住疆土,但保住了正气,保住了外交的面子。相信他做出这个决定是仔细权衡过的,辞去外长是件大事,这一要顶舆论压力,二要得罪蒋介石和政府,三要丢了饭碗。但这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守节,对国家来说也是一种对外的抗议。虽然,宋子文完全可以不这样做,他已尽了力,又是受命而为,不辞职也没有人指责,但是他良心上过不去。在民国精神中有一个亮点,就是人格精神的独立,不合我意就辞职而去。这在此前的封建社会不多,君臣纲纪甚严,还没有这个氛围。民国正当旧专制之打破,大局虽乱,精英层的人格精神却还颇有几分亮丽。那时,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一言不合便辞职而去是平常事。这让我联想起了魏晋时期的文人官员,看不惯政坛的黑暗就弃职而去,著名的田园派诗人陶渊明更是五次辞官。本来,人一落地就有了生命,以后为了生活又谋一份职业,对官员来说这就是政治生命——一个官原来有两条"命"!但是人在官场身不由己,矛盾复杂,诸事纷繁,常逆我心。为表明心迹,到关键时刻除申明立场,据理力争外,有两个极端之法:一是辞职,自绝政治生命;二是自杀,宁死不从。一不要官,二不要命,还我清白,守住人格。

  

民国知识分子的气节——

此外,据文献记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出任外交部长,仍驻纽约。他频繁活动欧美各大国寻求支持和帮助,促使有关国家对日本侵略扩张的后果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无疑有益于中国的抗日事业。甚至这一时期中国外交业绩,包括争取美国巨额援助、废除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获得四大国之一的地位,直至促使美国"逐步确定了扶蒋反共的方向"之类,都与他的活动有相当关系。可见如果从正面积极地评价宋子文,他还是对于中国在民国时期的外交做出了很大贡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