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知識分子的氣節——"賣國求榮"宋子文的另一面

民國知識分子的氣節——

民國知識分子的氣節——"賣國求榮"宋子文的另一面


民國知識分子的氣節——

民國時期宋子文在蔣政權裡任外交部長。國民黨政府從成立到垮臺幾乎都是在風雨飄搖中,內憂外患,焦頭爛額。弱國無外交,在這樣的時候出任外長,應該說沒有什麼故事,但故事恰恰在他的身上發生。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接近尾聲,美、英、蘇三巨頭在雅爾塔開會,決定蘇出兵東北,同時默許外蒙古獨立,實際是投入蘇聯的懷抱。國民黨政府大驚,派宋子文帶團赴蘇交涉。斯大林態度蠻橫,絕不讓步。蔣只得去電指示。以蘇支持國民黨,不支持共產黨等為條件。同意外蒙獨立。1945年8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莫斯科簽字。宋子文認為,日寇未退,外蒙又失,怎麼向國人交待?拒不簽字,並提出辭職。後來這個條約由新接任的外長王世傑代表中國簽字。


弱國無外交,但不一定沒有硬臣。當一國之勢較弱又無法立即扭轉時,吃點虧是沒有辦法的。但至少在外交上要伸張正義,要有人出來表現一股正氣,以存民族精神的火種。楚雖三戶能亡秦,只要這口氣在,國失亦可復得。宋子文在外長任上沒有籤這個條約,雖沒有保住疆土,但保住了正氣,保住了外交的面子。相信他做出這個決定是仔細權衡過的,辭去外長是件大事,這一要頂輿論壓力,二要得罪蔣介石和政府,三要丟了飯碗。但這對個人來說是一種守節,對國家來說也是一種對外的抗議。雖然,宋子文完全可以不這樣做,他已盡了力,又是受命而為,不辭職也沒有人指責,但是他良心上過不去。在民國精神中有一個亮點,就是人格精神的獨立,不合我意就辭職而去。這在此前的封建社會不多,君臣綱紀甚嚴,還沒有這個氛圍。民國正當舊專制之打破,大局雖亂,精英層的人格精神卻還頗有幾分亮麗。那時,無論是政界還是學界一言不合便辭職而去是平常事。這讓我聯想起了魏晉時期的文人官員,看不慣政壇的黑暗就棄職而去,著名的田園派詩人陶淵明更是五次辭官。本來,人一落地就有了生命,以後為了生活又謀一份職業,對官員來說這就是政治生命——一個官原來有兩條"命"!但是人在官場身不由己,矛盾複雜,諸事紛繁,常逆我心。為表明心跡,到關鍵時刻除申明立場,據理力爭外,有兩個極端之法:一是辭職,自絕政治生命;二是自殺,寧死不從。一不要官,二不要命,還我清白,守住人格。

  

民國知識分子的氣節——

此外,據文獻記載,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出任外交部長,仍駐紐約。他頻繁活動歐美各大國尋求支持和幫助,促使有關國家對日本侵略擴張的後果有了較全面的認識,無疑有益於中國的抗日事業。甚至這一時期中國外交業績,包括爭取美國鉅額援助、廢除不平等條約、使中國獲得四大國之一的地位,直至促使美國"逐步確定了扶蔣反共的方向"之類,都與他的活動有相當關係。可見如果從正面積極地評價宋子文,他還是對於中國在民國時期的外交做出了很大貢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