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Art陈琦按:

在科学领域,基础学科研究的突破往往会带来一场划时代的深刻变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文学科亦同样如此。

版画本体研究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因为它关乎未来版画发展的路径。从图像复数与生产传播到艺术原创,从对绘画的模仿到版画本体语言的意识自觉,清晰勾勒出一条版画由远及近的历史演进路径。

版画的本体研究不仅包含工具、材料的技术革新,同时也包含了其自身独有的语素与视觉传达样式,而在这些研究对象背后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不同文化情境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审美需求。

郝文曦既有水印木刻学习与创作研究经历,同时又多年从事现代数字艺术设计,因此引发他对科技与艺术关系的深入思考并从版画本体研究入手,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予以诠释,给我们带来极有价值的新视角。

——陈琦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一、切出与切入

我的本科和硕士在美院版画系就读,毕业后,我并没有选择成为一名职业艺术家或者艺术教师,而是进入了看似不相关的互联网行业。有幸亲历了移动互联网从13年到19年间的爆炸式发展,几乎每一两年掀起一次的技术浪潮,这些革新对行业的影响让我印象深刻。就我自己来说,切出版画创作者的身份

,自然也做了很多与“版画”无关的事情,比如工作日常会使用到的AI(illustrator,矢量绘图软件),sketch(UI设计工具,与程序开发无缝对接的一款软件)等软件完成各种工作任务。

在与艺术平行的空间里,我逐渐体会到,技术本身的发展,会导致生产力的变革,从而引起工作方式和思维理念的变化。当今,几乎有影响力的互联网产品,都是与技术共谋,和多个学科交叉融合融合而诞生的。于是我带着这样的思考,来重新切入“怎样做版画”这个问题。

二、今日版画之境

当今艺术“强调观念性”似乎是与生俱来,这是杜尚以来的艺术倾向。杜尚之前的“传统”艺术偏向"认知"与"表达","内容"与"形式"。而杜尚之后的艺术,偏向观念创新和思想赋予,这使得今天的艺术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征。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玛雅人的图腾 公元前1500年 美洲

阅读艺术史,我们会发现杜尚之前的艺术始终是围绕“认知”“表达”的核心要素而发展的。不论是原始人类制作的图腾(对自然未知力量的认识,以图腾的方式表达敬畏和恐惧);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圣母像(由于解剖学和科学的发展以及对“人”自身的认知,产生了具有“人性”光辉的圣母像);抑或是印象派强调科学光影观的绘画作品(印象派对光影的认识,形成了户外写生的工作方法和强调冷暖属性,弱化边缘线的表达方式),其本质都是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达”。

我们还是要承认艺术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想象力和直觉,作品呈现的是一种外在效果,而它承载的是“人”的部分,是艺术家独立的精神体验。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1881-1964) 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的观点,并认为这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于是把“形式”和“内容”,“认知”与“表达”的关系,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拉斐尔《阿尔巴圣母像》1510年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莫奈 《日出.印象》 1872年

直到杜尚的出现,艺术的逻辑才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他的作品《泉》打破了传统的美学体系,把现成品纳入艺术的范畴。杜尚说:“我对观念感兴趣,而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I’m interested in idea, not merely in visual arts.)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杜尚《泉》 1917年

自杜尚以后,现代艺术从注重“认知”与“表达”转向注重“观念与思想”。艺术史更是把观念的创新,视作艺术进步的根本动力。杜尚的理念,直接影响了1960年以后的诸多现代主义流派。如:波普艺术,偶发艺术,观念艺术等。

艺术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和包容性的特征。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从理论角度指出“今天不再有历史的界限,一切都是被允许的”。

而当今的艺术更是呈现出一种“融合与超越”的状态。这是艺术史自身不断外延的结果。越来越多的艺术作品出现了所谓“边界模糊”的状态。任何的学科只要经过艺术家思维和身份的转化,都可以成为艺术。因此许多运用科技制作的作品,变成了艺术。如荷兰设计师艾利斯·范·荷本(Iris van Herpen)以3D打印和尖端科技材料进行创作的时装设计作品,美国动力学雕塑家 Anthony Howe 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和制作的动态金属雕塑。刘小东的机械绘画(《失眠的重量》2019.1 伦敦)等,都是这一类型的作品。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Anthony Howe 利用三维软件设计和制作的动态金属雕塑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刘小东的机械绘画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艾利斯·范·荷本(Iris van Herpen) 3D打印的服装作品


在当今的艺术语境下,版画还处在所谓“2.0阶段”,即从复制版画(1.0)到原创版画(2.0),还没有超越绘画的审美范式。陈琦老师在《未来版画3.0》一文中提到:“版画还未从对绘画的依存转换为共生关系,还遮蔽在绘画巨大的羽翼下,尚无脱离绘画既有的视觉语义范畴。”这使得版画在当代语境下,无法获得“独立性”

版画的瓶颈在于,版画家的思考方式和工作方法,没有跟进当代的语境。加之版画是间接性的艺术方式,观念与作品之间有技术鸿沟及技术规范的限制,由此形成的匠人思维在追求精工细作之余,貌似缺少了对版画技术的本质性探索,因此,大部分版画家的身份始终无法脱离画家,成为具有“自由观念”的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


三、未来版画

未来版画想要突破自身的瓶颈,建立自己的独立性和新范式。我认为未来版画家进行三个维度的转换,即: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艺术家身份的转换。

第一是要进行艺术家思维的转换,需要跟进当代艺术的思考。也就是版画家,要尝试摆脱对现有版画定义的束缚,进入一种具有“当代性”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基于对版画发展瓶颈和当今艺术语境的清晰认知,是主动自觉的。而“版画的当代性”的思考,是指对版画2.0线性思维的突破与转化。

现在大部分版画家还是“构思-绘稿-印制表现”的思维方式,这种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本质上还是传统绘画思维,没有脱离“认知”与“表达” 的传统艺术的范式。比如我在13年制作的《城市风景》系列作品。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思维方式在艺术家早期建构自身表达语言时有许多积极意义,但这种状态需要具体的分析,使之成为过程性的步骤,最终的目的是要达成创作观念的当代转化。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城市风景No.4》2013年 水印木刻 60×90cm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城市风景No.1》2013年 水印木刻 60×90cm


版画的核心要素是“印痕”与“复数”,具有这两种特征的艺术,都可以理解和定义为“广义的版画”。由于当代艺术的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征,所谓具有“当代性”思考,可以从这两个要素出发,融合其他学科的方法进行尝试,而不再是对绘画形式的“转述”了。需要说明的是,包容与多元并不代表无序与绝对自由,相反是在深刻认知版画艺术语言本体性的基础之上,所做出对版画本体语言“媒介化”演变的思考,以此为限方可谈及“包容与多元”

举个例子,构思部分(观念产生的部分),版画家可以从“痕迹”角度出发,去建构观念,陈琦老师的作品《无去来处 · 送给威尼斯的礼物》就是这一类的典型案例。作品通过在密闭的空间内,以镂空的方式,让确定的空间和室外不确定性的阳光共同创造一种“痕迹”。传达一种对“有限生命和无限时间”的哲思。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无去来处》送给威尼斯的礼物 2019 陈琦

第二点,版画家应该进行工作方式的转换。正如文章开头所谈到的体会,技术的进步,对与生产方式,工作方法都会有本质的影响。版画的制作一般分为“构思-画稿-呈现”的三段式的工作流程。“呈现”包括雕版和印刷。传统意义上的雕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现存的如金陵刻经处,桃花坞等地,仍然保留着传统的雕版手艺。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桃花坞传统雕版

现代版画家可以选择“与技术共谋”的方式来完成创作。比如版画家可以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如PS、AI等,辅助艺术家工作。再以数码稿输出,操控数控设备,激光雕版。也可以利用如算法来分版。即,计算机利用智能算法,对图像的解构和处理,在辅以艺术家调整的工作方法。在处理复杂图像的时候,效率和精度可以帮助艺术家,做出不同的作品。

艺术家只要把精力之中在作品观念的构建上就可以了。

当然,算法对图像有自己的“理解”,版画家需要“与技术合作”,把技术的结果和艺术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人机思维的冲突,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我想此时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应该当占据上风,切不可被“计算机智能”剥夺,这种思考第一是不断强调的艺术表达初衷,第二是要思考“合作者”的特质,哪些是应该由“合作者”完成,哪些由艺术家完成。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激光雕刻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数码稿 《烟火》 2020.1 PS+AI分版 规划尺寸:120×180cm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数码稿 《爆炸》 2020.2 PS+AI分版 规划尺寸:120×180cm


利用技术的工作方式,可以使得版画家突破媒介、作品的尺度、和工作时间等条件的限定,进入更自由的创造。这些原来的限定条件,都不再是版画家的瓶颈了。如陈琦老师很多巨幅的水印版画作品,如果用传统的工作方式,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如《水》系列作品。都有着超大的尺度。版画制作过程与技术的结合,其实是一种当代艺术的工作方式的转换。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陈琦 《2012》 水印木刻 380×1400cm 2012年

在版画产出的角度,可以构建当代的“艺术生产体系”,利用任务管理与拆分,分工与协作的方式,把各个环节分摊到更专业的人身上。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基于家庭手工业生产的早期产业体系,尤其是在中国古代出版印刷业,如果仔细研究可以发现,彼时的体系是以书商等组织者作为中心,画家是处于最初的生产环节中,并不能使自己的艺术观念贯穿始终,因此,当代的艺术生产体系本质还是艺术创作为目的,提高创作效率和创作质量是这个体系最终的追求。

具体来说,当代工业生产的某些管理方法值得借鉴,例如:可以使用图标可视化的甘特图(Gantt chart),管理任务进度。比如版画家负责作品观念的构思,印刷可以交给专业的机构,使用技师工作室和助手;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中国艺术家张桓等,就是采用这样工作方式制作作品。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甘特图

第三,版画家向艺术家身份的转换。版画2.0阶段,由于“版画还未从对绘画的依存转换为共生关系”而缺少独立性,版画家还是工匠身份,本质是手工艺者而非现代意义上艺术家。杜尚以后的艺术家身份从工匠,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艺术家;艺术的社会功能,也从供特权阶层欣赏的工艺品,转向了具有先锋性和批判性的“文化物”,成为了文化构建的一部分

因此,版画家应当有转换身份的自觉。艺术家身份的关键在于:“先锋性和批判性”和“文化构建”。“文化构建”是一个时间线上的事,在长期的沉淀中才会产生。而“先锋性和批判精神”,则可以落实在每一件作品的实践中。艺术家身份的转换从横向的空间上,可以多角度,多学科去寻找表达方式,而不局限于版画媒介的限定。把新的技术,新的理念,转化成艺术,并尝试发现不同的东西。而从纵向的时间上,是指可以不断发觉自我文化中的优势,并把它转化成作品。

版画只要可以自觉跟进当代艺术的语境,“融合”新的科技和多学科的方法,使用新的工作方式,“超越”自身的瓶颈,未来版画将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关于作者

郝文曦,中国当代优秀青年艺术家,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致力于推广中国当代水印版画艺术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艺术家郝文曦


郝文曦:“融合”与“超越”——浅谈未来版画的可能性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