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商≠智力!自然界生物智力的系统化分级


智商≠智力!自然界生物智力的系统化分级

首先说明一下,智商和智力是不同的概念。智商即智力商数,是心理学对人类智力测验的术语,用以标识智力发展水平,公式:智力商数(智商)=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比如某个5岁儿童的智力相当于一般6岁人的水平(这需要根据对其测验成绩来评定),那么他的智商=6÷5×100=120。如果只相当于一般4岁人的水平,那么他的智商=4÷5×100=80。所以论智商的话,必须要评定“智力年龄”,即测出其智力水平后还需对照标准归入哪个年龄档次。对于动物来说,显然我们根本就没有关于它们“智力年龄”的档次标准。所以在谈论动物智力时,不少人用智商一词实际是指智力。


智商≠智力!自然界生物智力的系统化分级

智力追根究底的定义,应该是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草履虫对不同水域盐浓度的应激反应就是最低级的生物智力,本质上所有生物都是由类似于草履虫这种单细胞慢慢进化出来的,随着进化,随着自然选择,不能更好的因应外界变化的生物都灭绝了。

那么智力就是对外界信息的加工能力,智力越高,因应变化获得最佳反应的能力就越高。基于这个逻辑,智力应该分成两个大的核心能力。

一个是信息存储能力,这个能力的高级阶段就是记忆力。

另一个是信息处理能力,就是对记忆进行再加工的能力。

这两个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影响和互动才构成完全意义上的智力。

智商≠智力!自然界生物智力的系统化分级

生物的智力分若干个级别,最低级的是本能型,比如蜜蜂、蚂蚁之类的昆虫,它们的行为大多数来自本能,它们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本能控制。而本能是什么?本质上来说本能就是DNA,是它们的祖先在长久进化中,通过自然选择的上帝之手,将刺激反应的机制雕刻成DNA,一代代优化和传承下来。

它们智力的发展主要依靠突变自然筛选代际传承。对于其中个体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智力变化,无论是工蜂还是蜂王、蜂后。

更高级一点的,是具备了基本的信息存储系统,就是说生物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记忆力。记忆力的一个标志性作用就是经验的学习,个体与个体之间已经开始因为生存经历不同而存在差异,个体在生命周期中,其智力也将存在变化。


智商≠智力!自然界生物智力的系统化分级


智商≠智力!自然界生物智力的系统化分级

鸟类、爬行类、鱼类大多处在这个级别,它们已经能够学习一些简单的东西,比如壁虎断尾的时候就需要它自行判断敌害的威胁程度,这个判断的依据,除了本能就是它以往的生存经验。比如鸡已经能能够听从我们呼唤,而鱼塘里的鱼已经能够将食物与饲养员的脚步声联系起来。

当智力再提高一个级别时,我们会发现,记忆系统成型之后,思维系统也在逐渐成型,并且两个系统开始体现出越来越强的分立倾向。


智商≠智力!自然界生物智力的系统化分级

生物不仅能全面把握自己的动作行为,而且还有反馈机制以校正自己的动作和行为。思维系统能根据来自外部或者内部的刺激,在记忆中选择合适的应对方案。这就决定了它们能进行学习和面对复杂的情况可采取正确的行动。猫、狗都属于这一阶段的动物,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进行模仿、学习和接受训练。


智商≠智力!自然界生物智力的系统化分级

当智力再高一个级别时,一个标志性的现象就是镜像识别。猫、狗都无法通过镜像识别测试,这个能力最基本条件是,要有独立记忆系统和能够从记忆系统中提取信息的相对独立的思维系统,否则是完全不可能的,就是说猫和狗的记忆和思维系统还处在混同一体阶段。

镜像识别,也就是记忆系统和思维系统的互相独立,是生物智力发展到达高级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

两个系统的产生和分离意味着该生物能够根据目前所需,对全部相关记忆进行检索,并能做出多层次的连贯反应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再思”。由于有了这种再思的能力,类人猿等生物才能因此而会使用简单的工具。而猫、狗都无这种程度的智力行为,就是进行长时期的强化训练,教会了它们类似的连贯性行为,它们也不能理解,不会在别的类似的情景和条件下自动地“故伎重演”。原因就在于它们的大脑中没有相对独立的思维系统,只能进行总体反应,不能再思。


智商≠智力!自然界生物智力的系统化分级

但是大型猿类的智力仍然是很简单的,尽管神经系统已完成思维系统和记忆系统的相对独立,但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它们的智力水平能超出直观反应的范围。它们还不能概念性地掌握获得的信息,也不能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如它们学会了几十个手语单词,尽管懂得每个单词所代表的含义,但不能将这些手语单词组合成新的句子以表达新的意义。这说明它们思维系统只是相对于储存记忆系统而言是独立的,这是单向度的独立。它们的思维系统还不能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信息进行加工,也就是进行综合和分析。


智商≠智力!自然界生物智力的系统化分级

智力再上一个层次,就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概念化思维,这些往往都需要语言载体。语言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如果没有语言就无法进行概念化,无法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行为,一直无法脱离直观反应范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