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为什么会出现蛋白尿、血尿?

蛋白尿是肾脏疾病常见的症状,临床上见到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意味着肾脏的实质性损害,但是蛋白尿的多少不一定反映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当蛋白尿由多变少时,既可反映肾脏病变有所改善,也可能是由于大部分肾小球纤维化,滤过的蛋白质减少,肾功能日趋恶化,病情加重的表现。因此判断肾脏疾病损害的轻重,不能只凭蛋白尿来衡量,要结合全身情况及肾功能检查来确定。

慢性肾炎为什么会出现蛋白尿、血尿?

血尿是肾脏疾病另一临床症状,但不能认为出现血尿就是肾病,一般来说血尿常见于急性那个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肾结石、肾肿瘤等,所以当出现血尿情况时需要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检查,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法。

所谓的血尿,即尿液中带血即为血尿,又称尿血。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没有红细胞的。医学上把病人尿液离心沉淀后,用显微镜来检查,如果每个高倍视野中有5个以上的红细胞,就叫血尿。若是仅仅在显微镜下查出红细胞,而眼睛看不出来有血的尿,叫做镜下血尿;如果眼睛能看出尿呈“洗肉水样”或带血色,甚至尿中有血丝或血凝块,叫做肉眼血尿。所以血尿并不是都能被眼睛发现的。用眼睛能看出尿中有血,大约1000毫升尿液中起码混入1毫升血,这说明血尿较严重,应赶紧查明原因,积极治疗。

肾病蛋白尿、血尿是如何产生的?

在正常情况下,由于肾小球滤过膜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中仅有少量蛋白质(多指分子量较小的蛋白质,每日排出量小于150mg)以及血细胞,尿常规定性检查时呈阴性反应。

当肾脏病理损伤的情况下,发生局部微循环障碍,导致肾脏缺血缺氧,进而损伤肾脏组织,此时肾小球滤过膜原本的功能遭到破坏,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增加,原来不能滤过的蛋白质以及红细胞被滤过;尿蛋白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是滤过膜表层覆盖着带负电的某种蛋白,按照同性相斥的原理,它能阻止血液中带负电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白蛋白)通过,因此当患有肾病时,滤过膜上的某种蛋白减少,白蛋白滤出增多;另外,在病理情况下,肾脏纤维化由局部逐渐扩大,肾小球损伤也导致肾小管的重吸收障碍,使原来滤过的少量蛋白质、红细胞不能被肾小管重新吸收。以上情况都可能造成尿中蛋白质、红细胞含量过高(每日排出量超过150mg),形成蛋白尿、血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