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再讀 《許三觀賣血記》,感受父親的愛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三部曲之一,以改革開放初期大躍進為時代背景,講述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當時社會風氣的一部長篇小說。整部小說承載著一位平凡而偉大的父親的愛,小說中的主人翁許三觀樸實,善良,有責任、有擔當,不向命運低頭。他沒有遠大的抱負,但他是家裡的頂樑柱,在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家裡一次次遭受劫難,他靠出賣自己的血肉為家裡分憂解難,幾個場景觸動著我的內心。

中年再讀 《許三觀賣血記》,感受父親的愛

第一,當他得知他最愛的兒子一樂不是他親兒子時,他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面是來自社會壓力的衝擊,鄉民的對他的嘲笑和譏諷,給他取名“縮頭烏龜”,一面方面是來自自身的壓力和心理上的不平衡,他不敢承認也不得不承認一樂不是他的親身兒子,他心裡委屈五味雜陳,他也曾悲觀失落,在鄉民面前抬不起頭做人,失了面子丟了尊嚴,他想把一樂送還給何小勇,嘗試了多次,但何小勇拒不承認一樂這個兒子,一樂不得不回到原來他深愛的那個家裡,許三觀嘴裡講著難聽話,心裡隱忍著痛苦和難受,但是他善良而樸實的性格加上與一樂之間的感情,最終接受了這個兒子,他依舊如從前似的對一樂好,把他當親兒子一樣看待。

中年再讀 《許三觀賣血記》,感受父親的愛

第二,當那個讓他受盡屈辱,抬不起頭做人、失了顏面的的何小勇被車撞倒後,經醫生提點,讓何小勇親兒子上自家煙囪哭喊,才能他的靈魂不離開身體,是唯一能救他性命的辦法,剛開始許三觀堅決不同意這個讓一樂為這個讓他失了尊嚴何小勇哭喊,他做了反覆的思想鬥爭,最終他的善良戰勝了所有的怨恨和過節,他答應讓一樂挽救何小勇一命,他不記前嫌,忍辱負重,放下尊嚴,帶著”老烏龜”這頂帽子在最關時刻還能答應拯救他的“敵人”,展現出人性裡最善良的一面。

中年再讀 《許三觀賣血記》,感受父親的愛

第三,在1996文化大革命時期,許三觀老婆許玉蘭作為“妓女”被組織進行批鬥,掛上“妓女許玉蘭的”牌子在大庭廣眾之被批鬥多次,但是許三觀深知老婆是被冤枉的,他遭受別人白眼,在群眾的嘲笑聲和鄙夷眼光下,依舊堅持給被批鬥的老婆送飯,瞞著兒子給老婆做了五花肉放在碗底,讓許玉蘭吃下,許玉蘭為此感動不已,她眼裡滿含著委屈和淚水,委屈是因為她不該遭受如此的對待,滿含淚水是她對許三觀的行為而感到動容,覺得沒有白嫁給許三觀。此時許三觀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漢,他正義剛強,在顏面和尊嚴面前選擇了責任和擔當。

中年再讀 《許三觀賣血記》,感受父親的愛

第四,當一樂得了嚴重肺炎,生命垂危,需要一大筆錢到上海救治,不然他性命將不保,他著急、煩悶、發愁。他四處籌錢,但到上海那樣的大醫院沒有一大筆錢是遠遠不夠的,於是他想到了賣血,他拖著孱弱的身體一連三次的走向一家又一家的醫院,當他賣第三次血時,突然暈倒,醫生告訴他如果不輸血給他將會丟掉自己的性命,但是他為了拯救兒子的性命,義無反顧的要求醫生再一次抽他的血,他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來挽救命懸一線的兒子。

中年再讀 《許三觀賣血記》,感受父親的愛

他平凡而偉大,揹負著罵名也要養大不是自己的親兒子,因為愛、無私和責任。

中年再讀 《許三觀賣血記》,感受父親的愛

十年後,當孩子們成家有了不錯的工作,生活不在拮据時,他已年近六十,他又一次想到賣血,當他得知自己的血已經賣不出去時,他無助的痛苦,他想家裡要是遇到大事在也幫不上忙了,同時也感受到自己的身體已不在強健也不在年輕。

從小說中感受到當時人民生活的艱苦,在厄運面前我們不輕易的放棄生命,對家人的責任是我們一生的使命,就算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家人的安危,一個平凡、堅強、而偉大的父親形象,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家人阻擋著風風雨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