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又是一年清明节。今年的清明节是国祭,举国哀悼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曾经多次去东仲水瞻仰坐落在苍松翠柏间的烈士陵园。

东仲水烈士陵园位于新村与老村之间的柏树林中,有一条平坦的水泥小道,北面山顶是传说东仲水出小主后来“违背天意”龙头崩塌的位置,南面山洼是东仲水村的深水井与大水池。陵园虽然不大,但处于寂静茂密的松柏林中,更显得庄严肃穆。高大的烈士纪念碑,让人感受到革命先烈们在枪林弹雨中视死如归的大义凛然。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纪念碑有正面“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的碑文记载:“公元一九四四年农历八月十七夜晚,八路军第三十七团在小底村与日伪军作战,六位战士壮烈牺牲,特立此碑永誌纪念。”落款是寨豁公社管委理委员会,公元一九八三年四月五日。

敬读碑文,立刻让人联想到1944年八路军攻打小底的场景。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武装1943年从山西陵川来到寨豁山区,在此之前,原驻扎山区的国民党土顽武装已经全部投降日本鬼子,成了日寇的帮凶,山区人民在经历了百年不遇的旱灾、蝗灾之后,又面临日伪势力的烧杀掠抢,苦难更加深重,十室九空,尸骨遍野。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救灾救难发动群众,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最早在北田院、南坡扎下了根,开展游击战扩大根据地,打击了日顽势力的嚣张气焰。1944年10月,太行八分区司令员黄新友命令全面消灭山区的日伪武装,将太行山区红色根据地连成一片,巩固抗战成果。从10月1日到5日,解放太行山区汉高城、玄坦庙、小底、茶棚到柏山一线的战斗全面打响。太行分区十三团、三十二团和老二团、决七团与博爱县独立营配合协同作战。

原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李钟玄,曾亲自参加了那场激烈壮观的战斗。他在自己的战斗日记里还原了八路军将士浴血奋战的真实场景。担任主攻小底任务的是晋豫边游击支队改编的新一旅二团,号称老二团。新一旅曾经隶属于八路军一一五师、八路军一二九师,1944年陶国清担任老二团团长,部队主要兵员为晋冀老区的地方武装,也是1945年解放博爱县城的主要力量。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10月3日,老二团从南坡、罗河迂回到东仲水集结,分区司令员黄新友、团长陶国清均在东仲水村指挥,这里是直插小底的前沿阵地。济源人李钟玄当时担任四连连长,负责攻打小底村碉堡,三连、五连攻打小底村。小底和玄坦庙一样都是日伪武装固守的主要阵地,修筑有坚固的炮楼,配备有强大的火力。当天晚上总攻开始后,攻打炮楼的四连遇到了挫折。由于炮楼的进出口在二楼,伪军拆除了楼梯,战士们上不去,碉堡里的敌人负隅顽抗,还有机枪,四班长王观成、六班长王玉虎均当场牺牲,还有茹秋喜、杨德山、李世新、张玉和四人负伤。战士们把碉堡围起来,直到10月4日,汉高城、玄坦庙、凤凰头等守敌全被歼灭,小底守敌仍拒不投降。此间打退了从江岭过来的援敌,直到下午四点敌人等待增援无望才放弃抵抗。

据东仲水村的老人们回忆,战斗结束以后,牺牲的烈士和伤员被拉倒东仲水村,因缺医少药,距离后方医院太远,又有伤员因失血过多牺牲。乡亲们找来几口大缸,用两口缸合装一具尸体下葬,坟头用木牌写上了烈士的名字。1983年迁入烈士陵园时,由于时间久远雨水腐蚀,烈士的名字已无可辨认。因此至今没有烈士姓名记载。1983年寨豁公社管委会竖立的纪念碑,也是利用附近散落的墓碑改刻。因为原碑没有全面打磨,村民用白积水等方法填补碑上旧字痕,刻上了新内容。但不知何故将主攻的老二团写为三十七团,而不是同时参战的决七团。

更可惜的是,当初建立博爱县烈士陵园,为何没有把这些烈士遗骸集中到陵园?如果当初有人负责此事,再通过当时还健在的陶国清、李钟玄、张高峰等人咨询一下六位烈士的姓名,这些抗日英雄就不会成为无名英雄。据了解,他们多为山西人,但姓氏、籍贯已经不为人知。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早些年东仲水与附近山村都有学校,烈士陵园就是红色教育基地,年年有老师带着学生来这里讲述先烈的故事,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近年山村没有学校,陵园也成了被人忘记的角落。想想那些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前辈,岂不悲哉痛哉?但我还听说一件让人欣慰的事:西李背的王建民受父亲嘱托,年年清明节到这里祭扫先烈,几十年来从未间断。他的父亲王万有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如此要求晚辈不忘先烈,让人由衷敬佩。今年清明节很想为建民兄弟拍一张祭扫的照片,可惜电话打不通,未能如愿。

但愿政府部门能够关注此事,让这些先烈们魂归博爱县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东仲水的八路军烈士陵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