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行新推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原先的理财产品有什么区别?

萌仙私隅


净值型理财与传统理财在投资标的上并无不同,都是银行经常投的几个领域,甚至在各领域投资的比例也都相差不大。风险评级一般不超过PR3级(风险相对可控)。



他们最大的不同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收益率宣传

传统理财是银行事先给客户设定一个预期年化利率。虽然这个利率并不是最终的确定利率,监管机构也不允许刚性兑付。可是银行都不愿做第一个不兑付的机构,所以即使利率达不到也会用自有资金进行兑付。当然了,如果最终利率超过了预期的利率,银行就会赚取多出来的这部分利润。

净值型理财则不会有预期利率,只会给一个参考利率。这个利率是过往的数据表现,与最终的利率没有任何关系。

二、收益计算

传统理财的收益计算方法比较简单。计算公式就是理财本金*年收益率*天数/360。举例来说:

5万元,年化收益4%,存期180天。收益=50000*4%*180/360=1000元。

净值型理财则相对复杂,需要先根据买入金额除以买入时的净值计算出买入时的份额,再用此份额乘以卖出时的净值,得出总价值。总价值减去买入金额,就是客人获得的收益。举例来说:

客人买5万元净值型理财,初始净值为1,1080天以后,净值型理财净值为1.2。收益=(50000/1)*(1.2-1)=10000元。收益率为10000/50000*360/1080=6.67%

三、发行方式

传统理财一般都是封闭型理财,在封闭期内,客户不能够赎回。

净值型理财有三种,开放型、定开型、封闭型。

  • 开放型理财,随时申购,也可随时赎回。
  • 定开型理财,每周、每月、每季都会定期开放申购与赎回。
  • 封闭型理财,与传统理财一样,在一定期限内不得申购与赎回。

总结:

很多人对于净值型理财还不甚了解,不知道如何评判净值型理财的风险,不知道如何计算利息。可是净值型理财将来会是银行发行的主要理财种类,迟早需要将净值型理财搞清楚的。


银行研究僧


银行原先的理财产品,又被称为“预期收益型”

理财产品,这类产品在发行时,银行会事先告知投资者一个预期收益率,比如说5%,到期就按这个收益率兑付本金和利息。在 2018年4月27日“资管新规”出台之前,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绝大部分都是“预期收益型”产品。

“资管新规”出台以后,银行理财被要求向净值化转型。对投资者来说,银行新推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与原先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有以下4点区别:

1、净值型产品没有预期收益率,投资者最终的投资收益率存在不确定性。

银行在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时,不会告知投资者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是多少,只会展示一个“业绩比较基准”。实际的投资收益率有可能低于、等于或高于“业绩比较基准”,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这是“净值型”理财产品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最直观的一个区别,也是很多投资者不喜欢净值型产品的一个原因。

2、 净值型产品的投资结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1)张三花了5万元,购买了某银行发行的1年期、预期收益率5%的封闭式理财产品。

张三购买了这款“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以后,就只能傻傻地等着产品到期,收回本金和利息。在长达1年的时间里,他无法了解所投资理财产品的收益波动情况,也不知道实际的投资收益率能不能达到5%。产品到期后,张三除了知道银行是不是按5%的收益率进行正常兑付外,其它的还是一概不知。

(2)李四花了5万元,购买了另外一家银行发行的1年期、业绩比较基准为5%的封闭式“净值型”理财产品。

按理财新规要求,商业银行应当至少每周向投资者披露一次封闭式公募理财产品的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也就是说,对于李四购买的这款产品,银行应当至少披露52次(1年52周)的资产净值和份额净值。

同样是在1年的投资周期内,张三什么都不知道,李四却至少能看到52次理财产品的净值信息。毫无疑问,相比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投资结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

3、 净值型产品的收益分配方案更加正常、合理。

接着上面的例子,假如张三所投资的预期收益率5%的理财产品,实际投资收益率为6%,那么张三还是只能拿到5%,多出来的1%就全归了银行。

而在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时,银行一般都会与投资者约定一个浮动管理费率,以便当实际投资收益率高于业绩比较基准时,银行与投资者双方进行分成。

假设李四所投资的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浮动管理费率为50%,即高于业绩比较基准的部分银行和投资者五五开。那么,当实际投资收益率为6%时,李四将能拿到5.5%的回报。

显然,对投资者来说,净值型产品的收益分配方案更加正常、合理。

4、 净值型产品的投资难度有所增加。

由于净值型产品没有预期收益率,所以投资者挑选产品时,缺少一个明确的依据,投资难度有所增加。

最后总结一下,“净值型”理财产品与“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有4点区别:一是没有预期收益率,投资者最终的投资收益率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投资结果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三是收益分配方案更加正常、合理;四是投资难度有所增加。

关于净值型理财产品,您还有其它疑问吗?欢迎留言评论。

欢迎关注《小钱说金融》,获取更多金融常识!


小钱说金融


无论是叫理财产品,还是叫净值型理财。都是取的一个名字而已,就像你是隔壁老王,你是隔壁老赵。但是国家为什么一定非要取个净值型理财的名字,并且强制要求商业银行来转型呢?

其实,这是一种金蝉脱壳之计,更确切的说是为了理财“正名”!


被绑架的理财

在2004年以前,中国人的储蓄方式一般都是这样的:定期银行存单、定期银行存折、活期银行存折、国库券、以及用手绢包起来放枕头底下,罐子装起来放粮仓里……

而到了2004年,情况就不一样了,阳光刺破了乌云,给单调的储蓄市场带来了一片新天地。

阳光理财,作为国内第一款真正意义上对个人开放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开启了理财新纪元。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做这件事的银行并非四大行,而是光大银行。

该理财产品通过投资银行间债券市场,获得较高的收益,并且根据投资金额的不同,划分了收益率档次,但基本都在2.5%左右,接近同期3年期国债利率。和当年的一年期定期利率为2.25%,作为第一款理财阳光B也就仅仅以微弱优势获胜,其优势之处在于投资期限短。可就是这么个看起来并不诱人的螃蟹,竟然引起群众排队购买的盛况,这其中“银行出品”的招牌功不可没,在那个年代,去银行上班简直是家族荣耀。


后来,产品如期兑付,大家本来就没有的风险担忧更是多余,也因此理财产品刚一出生就打上了刚兑的烙印,此后每当银行试图解释自己的理财有风险时,都会有一帮人站起来说:闭嘴,你没有!!!

收益比定期高,投资期限短又没有风险,有这样的好事谁不参与?

因此,中国的银行理财市场犹如一匹脱缰的野马,开始了突飞猛进。2004年,从0起步。2008年突破5万亿。2017年达到峰值29.5万亿。

在投资项目上2006年第一只非标产品诞生,2008年第一只净值型产品诞生,这一切的背后都源于商业银行的自醒“成立理财的意义在于帮助客户做投资规划,大家都拿理财当定期存,那做这玩意有什么意义?关键是成本还比定期高多了”。

但是对广发储户来说,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都存了这么多年了,你告诉我有风险?搞笑吧。于是乎,数量庞大的储户继续把耳朵捂起来:我不听,我不听……

后来,理财有风险这事就变成了讲鬼故事,虽然大家都在说,但谁也没见过。

当然了,要只凭借储户一哭二闹三上吊,是不可能绑架银行理财的。随着金融开放,越来越多的银行加入发售理财的大军,由于没有风险先例且银行的高声誉风险,哪家银行都不敢吃螃蟹,只能这样耗下去。所谓法不责众,等银行理财以万亿计的时候,再出现风险已经不仅仅是经济行为了。



投鼠忌器的监管

从2004年国内银行理财诞生起,国家对其监管便如期而至。

2005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暂行管理办法》拉来了监管序幕,至今已经颁布29部相关文件,其中大概有这么几类:

第一是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

第二是约束理财投资标的

第三对理财市场的操作区别监管。

其中,有这么几项制度至今大家都比较常见。

保本和非保本。2005年2号文将理财产品分为保证收益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五级风险分类法。2014年征求意见稿第四十四条规定,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应由低到高至少包含五个等级。就是现在大家在理财产品说明书里经常见到的R1-R5。

预期收益率。这也是大家在购买理财时重点关注的要素。2014年征求意见稿以收益表现形式将理财分为非估值型和估值型理财产品,估值型理财由净值型和预期收益率型理财组成。

开放式和封闭式。同样是2014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封闭式理财不用赎回,有确定的到期日。开放式理财客户可以在开放日申购赎回,也可以不进行操作,让其继续存放。销售渠道。2014年征求意见稿限定商业银行的销售渠道为本行官网或客户端,除银行业金融机构外。任何人和机构不得代销。

销售起点。2005年5万,2009年65号文规定不得对无投资经验的客户销售理财,并将销售起点提升为10万元。2011年5号文,按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划分起存金额,一级和二级5万,三级和四级10万,五级20万。2018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管理办法》将理财起点降为1万元。

以上那么多文件眼花缭乱,但有一个共同的规律,他们都是约束商业银行的,对投资者的教育和引导乏善可陈。

这也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监管机构虽然一开始就在踩刹车,但投资者给予的回应是,上车,上车。


最后这辆车的挂票都卖完了,严重超载。2017年的时候,银行理财这趟车已经运载了29.54万亿人民币。由于规模巨大,保证这辆车不翻成为监管部门的首要责任,也因此,中央直接提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2017年各种新规密集落地,也因此被称为强监管年。

具体到理财产品要怎么化解风险呢?

假如你在一趟高速飞驰的高铁上,运行平稳,之前又没有出现过事故。现在突然有消息说,列车并没有那么安全,你会不会下车?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巨大,居民参与度极高,可以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对其的监管整顿极其复杂。

第一,降速。

高铁速度比绿皮车快,可是一旦发生事故损失就更大。理财动车已经不能像之前那样蒙眼狂奔。把风险留给银行承担。2017年强监管以来,理财产品收益率出现下降趋势,列车速度降下来,投资者就会考虑更多的投资方式,而不会再傻瓜式的操作了。


第二,减少车次。

在2017年之前,银行理财市场是位慷慨的母亲,可以说是有求必应,只要你想买,基本都能满足要求。但资管新规之后,有些好的理财就要拼手速了。更为严格的是,有些列车到站后就不再发车了。

第三,到站转乘。

这也是本次题主所问的,为什么发行净值型理财,其实理财本身都带风险属性,加上净值型就是风险加风险。监管部门对理财产品的整顿核心是把理财和存款分离,让理财找回风险属性。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当然是等列车到站,下车换乘,那重新出发的这趟列车自然就要换个名字,就叫净值型理财。


前面一堆啰里吧嗦把银行理财的历史翻了个底朝天,主要的意思希望大家能深层次的了解理财,包括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是如何运作的。

至于理财和净值型理财有什么区别,总结如下:理财,客户拿走预期(基本等于固定)收益,剩下是银行的,剩不下银行补。净值型理财:银行拿走固定的,剩下的是客户的,如果剩不下也和银行无关。重要的是,这次是玩真的,没吓唬你!

以上就是关于净值型理财的回答,如果觉得有用,欢迎点赞关注,带你走近银行,做自己的理财小达人!


四大财子


目前来说,银行的理财产品已经逐渐向净值型产品变更,很多客户对于净值型理财十分恐惧,看到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从“预期年化收益”变更成“业绩比较基准”之后就觉得银行的理财不保险了。其实,银行自主发型的理财产品风险等级大多都在R2-R3,本金和收益发生亏损的可能性很小,适合稳健型的投资者。

净值型理财:

净值型产品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净值。基金产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每只基金每日都会产生单位净值、累计净值。而银行净值型产品就是以产品的净值计算收益,舍弃了预期收益这个概念,没有固定收益率或者预期收益率。在银行规定的固定日期展示净值型产品的净值。

净值型理财的优势:

●与普通银行理财相比,净值型产品在资金流动性上更有优势。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期限都在一个月以上,也有随时可以赎回、转让的理财产品,但是或多或少可能要承担一定损失。而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周期较短,在开放期后随时可以赎回。

●净值型产品定期会向大众展示产品净值,比普通的理财产品更加透明,所以净值型产品没有预期收益,只能按照银行公布的产品净值计算收益,所以投资者可以从每期公布的产品净值走势估计产品未来收益,对比普通理财产品,投资者在实际收益上可以更放心。

●因为按照净值计算收益,所以净值型理财产品风险稍微比普通理财产品高一些,并且产生的损失和收益都是由投资者自行承担,对于保守型客户来说,推行净值型理财产品比较困难,存款产品更适合他们。


理财师郁小贝


1、净值型理财产品到底是怎么回事?与传统理财产品区别到底在哪儿?

虽然不是很准确,但是大家可以把净值型理财产品理解为一种开放式基金产品。

首先它不承诺保本,这是与传统理财最大的区别,为何资管新规要求取消刚性兑付,就是因为过去有些理财产品尤其是信托产品承诺收益率非常高,而又是刚性兑付的,但是到期之后,没有那么多钱付利息,怎么办?肯定就是各种操作呗,这样就容易累计金融风险。所以,央行才要求取消刚性兑付,提倡发行这种净值型理财产品。

其次,它的收益也是浮动的。不像以前那种预期收益,比如到期给你年化6%的收益。现在就不好说了,也可能是16%的收益,也可能是-6%的收益。有人说,这怎么和股票差不多啊,的确如此,净值啊。比如你在净值1.5元买入,过了一个月,净值变成1.4了,你不久亏钱了么

第三,净值型理财产品买入赎回相对灵活,传统的理财产品在操作周期上其实有点类似与定期存款,流动性不好。但净值型理财产品,往往会每周或者每月开放,甚至每天也有可能,因此流动性是更好了。

2、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增速很快,未来会越来越多

据理财网统计,2019年前9个月,各银行发行的各种类型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有9434款。其中,募集起始日期从今年年初至今年三季度末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共有6150款,而去年同期仅仅只有619款,等于是翻了近10倍。当然了,如果从绝对数量看,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所有理财产品品种的比例还很小,但是从趋势看,未来成为主流是必然。

所以,将来那些喜欢买理财产品的老年朋友需要注意了,因为未来的理财或许就是和股票差不多的东西,想要保本的话,还是去买国债或者定存比较好。


遁逃者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已经推出有一段时间了。但对于习惯看预期收益的投资者,仍然会有些陌生。

下面详细比较一下两者的区别:

1、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即通常认为的传统型理财产品,也称为固定收益型产品。

该产品的所有信息比较明确,直观的告知了投资者:预期收益,投资期限,起息日期,到期日期等;

如下图:

2、净值型理财产品:类似于各类开放式基金,不标注预期收益,也无明确运作期限,通常定期开放,可在开放日正常进行申购赎回操作;

举例:假如某款净值型理财产品,1月1日净值为1.00元,投资者申购10万份,总计10万元;6个月后开放日赎回,该产品净值为1.02元,此时投资者盈利为:

(1.02-1)×100000=2000元;

对应成预期收益型产品的话,就等于买了一款半年期,预期收益率为4%的理财产品!

如下图:净值型理财产品,每日净值均会变动,类似开放式基金的净值变化;

为迎合投资者习惯,部分银行券商,也将净值型产品做成大家都较熟悉的类货币基金形式,以每万份收益的形式来体现。


预期收益型(传统型)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主要区别:

1、收益表现形式:传统型给出明确预期收益;净值型为浮动收益,即有亏有赢,按净值计算盈亏;

2、运作期限:即投资期限,传统型有明确期限,如60天,90天,180天等,到期才能赎回,或自动滚入下一期;净值型无投资期限,可一直持有。在每个开放日进行申购赎回,开放式常为每周,每月,每季等某一天;

3、产品流动性:传统型理财产品通常不可提前赎回,部分可提前赎回也要扣除一部分手续费;净值型只要是开放日,均可进行申赎操作,流动性优于传统型;

4、盈亏情况披露:传统型只有在产品到期后才可知具体盈亏情况;净值型每日或每周定期公布净值,方便查询,比传统型信息更透明;

5、产品风险:传统型有“刚性对付”等不成文的规定,被认为风险较低,但其实也是有风险的;净值型为非保本浮动型,投资标的更为广泛,同时产品类型不同,风险等级也不同;


以上供分享,祝各位投资顺利,麻烦点赞支持一下,感谢!


不怕小猫


银行的理财产品分类有很多种方法,像大家常常所说的:活期的理财产品和定期的理财产品,保本的理财产品和不保本的理财产品,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和浮动收益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和净值型的理财产品......,现在银监会又开始强调要打破刚兑,原来的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2020年后不准发了,要发净值型的理财产品。

净值型的理财产品本质上说,就是和基金基本一样的了,国内的基金大部分是股票型的,由于现在的经济形势,股市是股灾不断,拿钱投入股市,目前来看就是两个字,不稳!即使是机构投资者也是屡屡中招,不过也不要太过悲观了,经济形势总归是会好起来的。

先说说原先的理财产品,客户到银行买理财产品,首先是安全考虑,因为现在不稳的投资太多了,其次才是收益需求。所以各个银行在投资上也不是那么激进,但偶尔也会出问题,但为了维稳、为了银行的声誉,有时也就兜底了,意思就说亏的部分银行补上了,这对投资者是好事,但银监会不同意了,这回危及金融安全。净值型理财产品就是基本和原先的理财产品一样,但是出现了亏的情况,就是您买者自负了。

那净值型理财产品是不是不能买了,不是的。首先银行不会过分冒险的,毕竟稳是银行的根本,没了这一条那和基金就没差别了,所以银行会严控风险的;其次银行也会创新的,会把大量的保本因素加入到净值型理财产品中来,当然会导致收益不高。

总结一下,今后净值型理财产品还是可以买的,不过那些参考收益很高的,如果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不强,就不要碰了。选选大众收益的产品,出问题的概率会很小。


i爱理财


大家可以通俗一点的理解,就是以前银行的理财产品是预期收益类型的。比如大家去银行买理财产品,有预期收益率4.5%的,有预期5%的,等等,而此前银行多数理财产品也都能兑现这个收益,所以银行刚性兑付现象普遍。

但是,有一个新的规定出台之后,以后银行不能这么刚性兑付了,于是也就不能有预期收益了,只能采取净值的表现形式。这就是资管新规下的净值理财产品,这种产品你不知道收益是多少,它的表现形式是按照净值呈现的,就相当于大家买基金的基金净值那样。

相比于预期型理财产品,净值型理财产品有比较好的公开透明度,而且过程当中也可以查询净值,不像预期型理财产品,差不多到期才能确定收益。当然,净值型理财产品的收益是浮动的,打破了银行的刚性兑付。


郭一鸣


小招又来了,咨询相关人士后,简要做个回答。

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很多人选择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而由于资管新规的出台,银行陆续取消传统的理财产品,改用新型的净值型理财产品。那么传统型与净值型理财产品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呢?

1、收益表现形式:

传统型理财产品,又称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也就是说产品会给出明确的预期收益,比如4.2%,这样客户能够较为明确地了解大致的收益。

而净值型理财产品为浮动收益,即有亏有赢,按净值计算盈亏(类似基金),以招商银行青葵半年9号A为例,如下图。

2、运作期限:

传统型有明确期限,如60天,90天,180天等,到期才能赎回。

净值型无投资期限,可一直持有。在每个开放日规定时间内进行申购赎回,开放式常为每周,每月,每季的某一天。

3、产品流动性:

传统型理财产品通常不可提前赎回,部分可提前赎回也要扣除一部分手续费。

净值型只要是开放日,均可进行申赎操作,流动性优于传统型。

同样以招商银行青葵半年9号A为例,交易规则如下。

4、盈亏情况披露:

传统型只有在产品到期后才可知实际具体的盈亏情况;

净值型每日或每周定期公布净值,方便查询,比传统型信息更透明,资者可以从每期公布的产品净值走势估计产品未来收益。

5、产品风险:

传统型有“刚性对付”等不成文的规定,被认为风险较低,但其实也是有风险的。

净值型为非保本浮动型,投资标的更为广泛,同时产品类型不同,风险等级也不同。净值型理财产品只是理财产品的一种新形式,并不代表这类型理财风险大。银行理财都会给理财产品做一个风险评级,分为1-5级。

So,如果觉得小招回答得不错,抬起大拇指点个赞呗!

 


招商银行App


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表达方式,已经悄然由“预期年化收益”改变为“业绩基准”。于是,总有人问,业绩基准什么意思,银行理财还敢买么?

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答案是肯定的,敢买。

而关于“业绩基准”的确切定义,小编查阅很多资料,比较认同的说法是:固定的业绩基准,是发行银行根据自身的历史理财收益,给净值型产品确定一个认为合理的基准业绩水平。它是产品管理人计提固定管理费和激励管理费等相关费用的依据,是预先给产品管理人设定的一个想要达到的管理水平的分数线。真实收益能否高于业绩基准,直接反映了产品管理人的产品运作能力。用“业绩基准”替代“预期年化收益率”,并不意味产品的风险高于从前。

但是,也不能仅凭“业绩基准”的高与低来作为自己选择理财产品的依据。购买这类净值型理财,首先要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充分了解产品的投资范围。其次,要看清楚产品各项费用的计算方法与投资人理财收益情景分析,了解产品的估值原则。再次,可以参考同类型产品过往的到期收益情况,但也要清楚过往业绩并不代表将来。购买后,银行会定期发布产品净值,作为我们了解产品运作情况的依据。最后,要充分认识自己,看产品投资的风险是否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