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发展进化与格局重塑

当信用卡最初在中国出现时,谁能料到这一张薄薄的塑料卡片居然改变了许多中国人长久以来不愿意负债、崇尚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今时,“拿今天的钱享受明天的生活”已经成为许多人新的消费观。

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正式试点时,谁能料到当时还被当做新生事物的消费金融,如今居然能显现出如此大的魅力和魔力。今天,“实现与美好生活的共振”已成为消费金融所有参与者的共识。

2020年,年初头两个月的消费黄金期被迫按下了“暂停键”,消费金融行业备受冲击,不得不突然面对消费需求下降、逾期贷款增加、风控难度加大等多重困难。

其实,市场的魅力就在于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可能,消费金融行业曾经的发展历程恰好印证了这一点。

疫情的冲击,不可避免地会使消费金融行业出现分化,但这其实也正是检验风控、了解客户质量,进而重塑格局的最佳时机。

发展进化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经济社会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

回顾驱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作为“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在拉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作为消费的“助推器”,消费金融在支持经济增长、提高消费者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2009年):信用消费萌芽期

1981年,中国银行开始在全国6个省市开展信贷业务。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了中国第一张信用卡,被收藏界尊称为“金珠海”。虽然“金珠海”的运营模式并不是非常成功,但它正式将信用消费的模式引入中国。从此,中国开启了信用消费市场的大门。

在萌芽阶段,银行消费信贷主要服务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体系覆盖的人群,以高净值、高收入人群为主,消费金融产品以信用卡和汽车贷为主。消费金融产品主要由商业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提供。

由于当时中国的征信体系发展尚不完善,银行的风控非常严格,流程也很复杂,导致消费信贷的门槛始终较高,覆盖人群少。

●第二阶段(2009-2013年):消费金融试点期

为解决个人信贷需求覆盖面不足的问题,2009年,中国推出《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在全国4个城市开展消费金融试点,鼓励消费金融公司的发展。政府通过放开地域限制、放宽准入门槛、下放审批权等措施,积极努力地推动消费金融的发展。

2010年,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四个试点城市分别成立四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分别是北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和锦程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试点管理办法》的推出,在消费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意味着借钱消费正式以消费金融的概念登上了中国金融业的舞台。试点成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提供小额、快速、无抵押担保的产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银行信贷无法覆盖的消费金融需求缺口。

消费金融:发展进化与格局重塑


●第三阶段(2013-2017年):消费金融发展期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环境的不断完善,除了原有的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外,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擘、网贷平台、P2P平台、细分领域平台等都纷纷觊觎并抢滩这块尚未被过度开发的“金融处女地”,开始布局消费金融,试图抓住消费金融的巨大商机。

与此同时,监管机构对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城市进一步放开。2013年,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修订稿)》,提出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新增沈阳、南京、杭州、合肥、泉州、武汉、广州、重庆、西安、青岛等10个城市参与试点工作,香港和澳门地区的金融机构可在广东试点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支持居民家庭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信贷需求,鼓励民间资本探索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放开市场准入,将此前在16个城市开展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扩大至全国,并将审批权下放到各省级银监局,鼓励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国内外银行业机构和互联网企业发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

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底,相继成立并开业的有杭银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晋商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长银消费金融、包银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等7家消费金融公司,加上未开业的富滇消费金融、冀银消费金融,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已有2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可以说,这个阶段,各路资本纷至沓来,以百米冲刺之速抢滩前进,呈势如破竹的劲头快速发展。消费金融行业步入快速发展期。市场各方因素对消费金融场景的拓展和对消费金融产品创新的推动,都有效扩大了金融对新消费领域的支持。

●第四阶段(2017年至今):消费金融规范期

2015年到2017年上半年,消费金融迅猛发展,但一些消费金融的乱象也开始出现。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上升,同时,越来越多的机构涌入消费金融领域,造成供给过剩,靠信用卡、网贷不同平台之间拆借,利用不同账期时间差来“拆东墙补西墙”,最终直接导致了消费金融边界被泛化,甚至一些人借钱并不是用于合理消费。

除此之外,滥发高利贷、暴力催收、裸条贷款、数据安全、隐私泄露等问题和乱象,也夹杂在个人信贷市场不规范的运营过程中,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因此,2017年12月,消费金融行业迎来了一个以现金贷新规为标志的政策强监管。无论是关于“校园贷”“现金贷”“套路贷”的监管政策不断落地,还是关于数据采集、应用风险的排查,以及加大消费金融公司违规操作的处罚力度,对消费金融的监管进一步趋严。

在严监管的背景下,消费金融行业告别“跑马圈地”时代,迎来合规发展时期,并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环境、技术、政策:三大驱动力

中国的消费金融发展没有遵循国外发达国家的兴起路径。发达国家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制造商和销售商,后期商业银行开始介入,并且凭借技术、渠道优势,逐渐取得了消费金融的主导地位。中国的消费金融是直接进入商业银行主导的发展阶段。中国消费金融的发展主要由以下几大因素驱动。

首先,从社会经济环境看,消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一直被看做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消费作为最终需求,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长,财富累积推动了购买力的增长。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取代投资和出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2018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率约为76.2%,其中不乏消费信贷的支撑。鼓励消费,促进消费升级加速的宏观经济背景,都促使消费金融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

其次,从技术环境看,互联网的发展为消费金融提供了技术保障,扩大了消费金融的客户覆盖面,刺激了更多的消费需求。传统金融坚信“二八”法则,即20%的高净值用户可以带来80%的利润,因此传统金融专注于信用较好的人群,为长尾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限。而区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互联网给金融行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填补了长尾客户服务的空白。

特别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基于移动互联网、金融科技、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不仅打破了地域限制,也逐步拓展了未被纳入央行征信系统的客群,具备长尾用户捕捉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定价能力。互联网消费金融重点关注长尾用户,凭借大数据等征信手段,使他们真正享受到消费信贷服务。以场景和大数据带动的消费金融市场开始爆发式增长,消费金融市场的规模效应也迅速放大。自此,消费金融逐渐开始以一种无形的方式,渗透到了消费的各个领域,消费者可以便捷地在各个渠道获取资金,不再拘泥于一张卡、一个网点、一笔资金。

最后,从监管政策看,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美贸易摩擦、国内经济结构处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投资主导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国内消费需求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政府近些年密集释放积极信号和政策红利,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消费金融引导消费和普惠金融的升级,这都给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消费金融在政策红利下迎来热潮,热潮中也暗涌着风险。一系列支持、规范消费和消费金融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从消费市场和消费金融两方面入手,既提出促进消费市场增长和升级,肯定了消费金融刺激消费的重要功能,又重拳出击、严打消费金融领域的乱象问题,使消费金融行业在合规发展的约束条件下,迎来诸多新的政策红利(消费金融发展相关政策见表1)。

消费金融:发展进化与格局重塑


重塑中的温度和希望

2019年下半年,消费金融牌照重新开闸。2020年初,消费金融行业频频传来新消息。银保监会接连批筹两张牌照,一张被互联网巨头小米拿下,同意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在重庆市筹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另一张被光大银行收入囊中,同意光大银行在北京市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牌照发放加速,消费金融公司迎来再次扩容,一方面表明市场竞争的加剧,另一方面也表明消费金融市场仍然魅力十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预计,我国消费金融市场仍会有5年以上的高速成长期,表内消费金融占总信贷规模有可能突破25%。

可见,消费金融仍面临新一轮消费升级带来的红利期。2020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仍将得到大力发展,居民消费也越来越多地依赖消费金融的支持。

但这美好的发展前景,被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按下了“暂停键”。根据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至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0.5%,消费数据罕见地出现负增长。这直接波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消费金融行业。

线下场景分期业务难以为继、线下大额信贷业务风控遭受考验、业务逾期飙升、风控体系迎挑战、催收难度加大……毫无征兆和准备,疫情给消费金融公司无情地抛出了一系列的现实难题。

虽然消费金融公司面对巨大的压力,但为了应对疫情冲击,捷信消费金融、招联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不仅捐款捐物,还对参加疫情防控的工作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在信贷政策上予以倾斜,采取延长还款期限、减息免息等多种抗“疫”举措。部分公司对贷前贷后的管理标准也进行了相应调整,以此来应对疫情对业务的冲击。这些措施让我们充分看到曾经饱受诟病的消费金融行业,在经历严监管之后,是那么有温度、有情怀。

困难是暂时的,疫情对消费金融行业的整体影响有限。从历史看,由于疫情被抑制的消费会出现爆发式的报复性增长。

更重要的是,为稳住消费这台中国经济增长“头号引擎”,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背景下,国家已经开始行动。3月4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

3月1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2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 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聚焦改善消费环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消费领域治理水平,提出19条政策举措。

可见,疫情过后,被抑制的消费需求必将逐步复苏。新型消费、升级消费的常态化将同实体消费和服务消费一道,共同推动市场反弹。消费金融长期向好的局面不会改变,很快将焕发生机、再现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