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文學大師的朋友圈,那些一見如故最後形同陌路的朋友

1.林語堂,從鐵哥們到反目成仇

林語堂是在魯迅搬入八道灣之後,出現在他的生活,他和魯迅趣味相投,一見如故。魯迅每次都盼著林語堂來,一來就叫他去吃飯,為了吸引林語堂常來,他把八道灣的小宅描述的詩情畫意。

他說:“歡迎你春天來,池塘裡的小蝌蚪,春天就能聽到青蛙的啼鳴。歡迎你夏天來,高樹蟬鳴天氣涼爽是做學問的好地方。”

魯迅欣賞林語堂,這個28歲就取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的青年才俊,也是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教授。都是有學識有才氣的人,彼此才能欣賞,相聊甚歡,多少是因為思想有過碰撞,靈魂有過共識。

他們兩個都有著共同的志向和愛好,他們敢說敢笑敢哭敢露敢罵敢打。在多種場合裡面,林語堂也對魯迅先生的主張表示贊成。在很多次風波之中,他們倆都是你唱我來再追隨。

可是越是深厚的友誼越容不得沙子,他們的分歧也是因為一件小事而起,林語堂因為口無遮攔,在一次飯局中得罪了魯迅,當事人也很生氣,覺得自已也沒說什麼過分的話,魯迅作為他的知音,既然當眾給臉色,他隨口就衝著魯迅“你有點神經過敏了”,兩人越說越上火,像一對雄雞一樣怒視對方,魯迅在圈裡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氣,當場就拍桌子翻臉,兩人在宴席上不歡而散,友誼也開始預警。

大概就像我們一群人吃飯,你就會覺得誰都可以教育數落你,就桌上你最看重的朋友不行,一旦你看重的朋友發了不合適宜的言,這才是觸發你底線的導火索,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對最親近的人過高要求。

一代文學大師的朋友圈,那些一見如故最後形同陌路的朋友

後來林語堂做起幽默大師,時時刻刻在鬥爭狀態的魯迅更是不贊成他這種獨善其身的做法。他認為在這種血與火的鬥爭中,沒有幽默二字。在這樣爭鋒相對之後,接連又發生了幾起小事,原本惜惜相吸的兩個人從此反目成仇。後來林語堂遠赴美國,終此一生兩個人不再相見。

但做過知己的人終知道對方的好,魯迅其實一直關注著林語堂,而林語堂始終敬仰魯迅。他們最大的分歧,是一個要作戰士一個要做紳士,當一個人改變了主意的時候,另外一個人還在原來的戰場,他會認為另外一個人是落荒而逃,所以成了最後的分道揚鑣。

一代文學大師的朋友圈,那些一見如故最後形同陌路的朋友

2。高長虹.從忘年交到成為情敵

如果說林語堂是從知音變成了仇人,那麼高長虹應該是從忘年交變成了情敵。

和林語堂一樣,高長虹一開始也得到了魯迅的欣賞,魯迅喜歡高長虹身上和眼睛中帶光的衝擊力。高長虹辦過雜誌,魯迅也辦過雜誌,深知他們辦雜誌的難處,所以非常體諒的他們。

魯迅喜歡這個有理想的年輕人。兩人很快就成為了忘年交,兩人常常相聚,喝著小酒聊文學。高長虹也成了魯迅辦雜誌時期的得力助手,他在事物方面貢獻頗多,在創作方面同樣耗盡了心血。

起初也是因為意見不合發生一番爭執,一方不放在心上,另一方又當了真。高長虹來魯迅家的次數明顯的減少了,對於高長虹的故意疏遠,敏感的魯迅也能明顯察覺,兩人之間的裂痕從此開始。

有次,雜誌評論魯迅是思想者的權威,高長虹發表言辭堅決反對,後來高長虹主辦的雜誌上,評價魯迅是思想界先驅。犀利的魯迅抓住把柄開始反擊,

一來一往的爭執中,卻演變成了謾罵。

此後不久,南下的魯迅與許廣平熱戀消息到處流傳,高長虹在他主辦的雜誌上發表一首詩。高長虹自比太陽,把許廣平比喻月亮,暗喻把許廣平交給了魯迅,並且把魯迅比作黑夜,夜是陰冷黑暗。

魯迅這才恍然大悟,有處被欺騙的憤怒油然而生。原來高長虹一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接近魯迅是為了接近許廣平。高長虹顯然不是魯迅的對手,最終失敗的只能是他,最後發現自己很難在文壇混下去,便去東渡日本,後來又去了德國和法國。

一代文學大師的朋友圈,那些一見如故最後形同陌路的朋友

後來,高長虹提到他對於魯迅做過最大的讓步,不只是思想上的,而是生活上的,這才他最大的遺憾,他提到的生活上的讓步,讓人很容易就聯想到它前面寫的那首詩,聯想到他對許廣平的愛而不得。至此,他們就從忘年交成了無法和解的情敵。

一代文學大師的朋友圈,那些一見如故最後形同陌路的朋友

3.胡適,兩位文學大師的彼此在意

說到魯迅的朋友圈,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們是不打不成交的冤家。也是自始至終都欣賞對方才華的人。

胡適是魯迅弟弟周作人的好朋友,相比魯迅身上的火暴脾氣,他似乎更喜歡周作人身上的一個文人之氣,但他同樣被魯迅所吸引,他們坐下來一杯清茶,這是他們的老習慣。那是他們友誼的蜜月期,一壺茶水,一杯小酒,吃朱安的拿手好菜梅菜扣肉和白薯餅,兩個文學大師眉開眼笑,相聊甚歡。

男人之間的分歧大多是道不同不相為謀,這次也不例外。在新青年雜誌辦的過程中,他們就出現了一些觀念的不同。不信任感日益增多,兩個曾經的好友漸行漸遠,成了背道而馳的兩輛車。

一直浸泡在中國的魯迅對西方的人文精神較陌生,他的人生經歷沒有給他提供這樣的契機。他們有不同的經歷和學習生活環境,導致他們思維方式有差異。所以他們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語境,一個走向路的這端一個走向路的別一端,交際越來越少,最後卻因為思想的對立而決裂。

他們兩個,一個人要成為勞苦大眾的孺子牛,一個希望以科學和民主的精神重塑,他們的追求不同。但是後期,無論魯迅對胡適進行激烈的抨擊,胡適都很少回應,在魯迅出世多年後,他仍然是十分客觀公正的感嘆:“我們這幫人不大創作文學,只有魯迅喜歡弄創作的東西,最重要的是他寫了許多短篇小說。”言外之意仍對魯迅充滿了敬意。

有些男人對他欣賞和佩服過的人始終保留敬意。

一代文學大師的朋友圈,那些一見如故最後形同陌路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