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为刀笔吏 抒写黄土情——读乔国强《刻骨铭心》有感


戴云波

收到老乔寄来的由西泠印社出版的他创作的刻字集《刻骨铭心》画册,心里委实有些忐忑。在不久前我为他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体诗集《画语诗心》所写的书评中已提到,老乔虽是个成功的商人,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歌、绘画、书法等充满了热爱,近年来不论是诗词创作还是书法绘画都有很多的成果。这本刻字集又代表了老乔在一个新的艺术领域达到的成就。我惶恐的是自己虽然曾经学了点古诗词,但对于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完全是门外汉,基本还处于“好不好”、“像不像”的欣赏水平,面对老乔这本堪称“高大上”的画册,除了敬佩之情外,不知说点什么好。好在不论什么艺术门类都多有相通之处,认真看了几遍作品后,心里也积攒了一些话想说。

甘为刀笔吏 抒写黄土情——读乔国强《刻骨铭心》有感


古人所称刀笔吏者,是指过去专门为衙门书写文案、拟定上下行文的文职人员,也兼有为一般人打官司制作文案或为离乡之人撰写家书的角色职能,并无刻字之意。借用“刀笔吏”一词,系指在如今的“键盘时代”或者说“指尖时代”,还有艺术爱好者能够用刀、用笔、用特定的材料,以线条和色彩的构思、搭配,从主观情感的表达出发,来展现我们汉字的魅力,这是非常难得的。

甘为刀笔吏 抒写黄土情——读乔国强《刻骨铭心》有感


著名版画家吴燃先生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有一段描写刻字魅力的话:“握刀向木,或刻、或雕、或凿、或铲,刻刀纵横,隽永流畅,刀锋启动,木屑开花,有粗犷,有纤细,有的刚劲挺拔,有的稳健古拙,呈光溢彩,互为辉映。”我以为这段话不仅概括了刻字的魅力,而且对于刻字的创作过程也是一个极好的描述。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做到形音义三者统一的文字,汉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含义的丰富与音韵的流畅,还在于汉字作为从象形发端而为指示、会意乃至形声相合的文字,汉字的形状本身就蕴含了中华民族从认识世界到反映世界、传播世界的曲折历程,因而拥有极为独特超迈的美学价值。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书法艺术不仅源远流长、名家辈出,而且历来与诗词、绘画、音乐乃至建筑、舞蹈、戏曲等艺术门类密不可分。刻字艺术,就是充分地运用了汉字的象形特征,以刻刀与板材为载体,通过字体笔画的变形处理,抒发和表现以笔墨、纸张所难以呈现的艺术特性。

在老乔的刻字集中,有这样几幅作品给我以深刻的触动:

一个是以红木材质雕刻的“黄土情”。老乔是河南人,对于中原文化与家乡的梯田、古柿树等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作品全篇以红黄色为基调,以变形的“黄土情”三个字铺满全篇,在一种热烈而庄严的色调中呈现出作者对故乡的深情。这幅作品与另一幅《黄土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体现出对黄土、对故乡的眷恋。

甘为刀笔吏 抒写黄土情——读乔国强《刻骨铭心》有感

一个是以椴木材质雕刻的“鸟鸣”。作者充分运用了汉字的象形特征,以绿色为基调,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在青翠的山林中两只小鸟并肩鸣啼的生动景象。这种运用汉字象形特征构思全篇立意的还有《田野上》《小桥流水》《并立》《鱼乐》等作品,都极具匠心特色。

一个是以椴木材质雕刻的著名尊师典故“程门立雪”。作者有意将“程门雪”三个字刻的很大,然后在“门”内刻一人恭谨站立的形象,加以全篇飘扬的雪花,可说境界全出。

刻字能够在字形、线条、色彩、构图等表现手段之外,结合材质表现出特殊的意蕴与神韵,这是其他艺术门类所难以具备的特征。比如作者所刻的两幅“瓦当”,我们知道瓦当是古人建筑所用的铺在房檐边上的滴水瓦的瓦头,呈圆形或半圆状。老乔以逼真的材质与线条表现出“瓦当”的形状,又在中间刻画几只小动物,表示“家”、“宅”的含义,韵味悠长。再比如“古松”,作者运用板材的材质纹理,加之变形的文字,活脱脱就是古松刚刚剖开的性状,令人叫绝。

甘为刀笔吏 抒写黄土情——读乔国强《刻骨铭心》有感

刻字艺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除却对书法的理解、匠心的营造、刀法的运用等,还要有一种执着,一种不断攀援而上的恒心。老乔曾给我讲过他在习练刻字时手指因磨损而缠上多层胶布。为了寻找上好的板材,每到一地出差即留意这方面信息。也正因为有这样的投入与毅力,老乔为我们奉献出这样一本刻字集,为我国的书法百花园增添了一朵芬芳的小草。我国著名版画家陈天然先生专意为刻字集题写“刻骨铭心”的书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老乔同志艺术成就的肯定。寄望老乔在艺术的领域继续探索、前进,不断为艺术节贡献自己的才智与才华。

甘为刀笔吏 抒写黄土情——读乔国强《刻骨铭心》有感


戴云波,1968年出生,文学博士,在多家报刊发表文章逾百篇,现为北京新华书店总店办公室副主任。

【此文原载于《书法导报》2016年8月31日星期三(16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