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天下粮田》,趣谈乾隆朝

最近一部热剧《天下粮田》热播,以乾隆朝为背景,讲述了当时中国的政治情况和经济结构。有趣的是,乾隆朝也是上电视剧最多的,多半的宫廷剧都是乾隆朝。如果乾隆还活在当代,也一定会以自己的事迹为荣,造就来如此多的热播剧,当然就是收形象费,估计他也能胜过不少一线明星。《天下粮田》,人物主角刘统勋,一位富有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封建官僚,殚精竭虑,一连处理了“空仓案”,“粮田造假案”,身体力行,带领灾民垦荒,成功说服了乾隆在全国推行“垦荒”,可以说是一位难得的百姓“父母官”,是一位有着儒家教养,肩负有天下兴衰使命的封建官僚。

透过这部热播剧《天下粮田》,谈谈乾隆朝。乾隆皇帝在清朝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乾隆前期还是很锐意进取的。在即位之初,缓和了雍正年间紧张的政治气氛。在雍正年间,君臣关系还是很紧张的,雍正皇帝刻薄寡恩,追缴“亏空”,无数的官员被抄家。在“夺位”立下汗马功劳的年羹尧,因为触犯了“忌讳”,以及贪污腐化,被革职赐死。乾隆继位后就释放了岳钟琪,傅尔丹,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尖锐的矛盾,为保持统治阶级的一致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重视吏治,处理了几起腐败案,严肃吏治。军事上镇压了古州苗乱,平定大小金川叛乱,扫除准格尔,由此奠定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础。文化上,完成顺治朝开始的《明史》、康熙下令编写的《大清一统志》,还有文学类的《唐宋诗醇》,农家《授时统考》,医学《医宗金鉴》,大型文献丛书《四库全书》。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开荒,耕地面积大为扩大,推行“摊丁入亩”,中国的小农经济发展到顶峰,GDP占据了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达到三亿人,造就了盛世局面,上承康熙、雍正两朝,史称“康乾盛世”。

当然还有很多负面的,在编撰《四库全书》的同时又大力焚书,滥行“文字狱”,严厉镇压反清思想,对文字捕风捉影,即便是赏花吟月之词也让人提心吊胆,很多学者不敢空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能深堆于故纸书里,是为“乾嘉学派”。严重压制了民众甚至官僚阶层的主动创造性,僵化了专制体质,给以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同时推行闭关锁国,由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自大的认为“中国无所不有”,“各国互通有无”,坐失对外贸易的良机,中国与世界脱轨,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乾隆皇帝又是一位极其自负的皇帝,认为皇帝不应只是世俗的领袖,更应该是文化之领袖,乾隆一生,写诗有四万两千多首,而清代编撰的《全唐诗》共收录两千二百余诗人,共计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乾隆的诗作大致于《全唐诗》,可惜他的诗都是一些帝王般的打油诗,没有多大文化价值,因而流传下来的不多。唯一一首写进语文教科书的还是大臣沈德潜补写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乾隆后期,志骄意满,喜谀恶谏,懒于进取,老人御政,宠信大贪官和珅。和珅在乾隆死后被嘉庆下令抄家,总价值达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政府十一年的财政收入。生活奢侈,好大喜功,修建“颐和园”、“木兰围场”。四下江南,雍正皇帝积攒下富裕的国库被挥霍一空,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卖官鬻爵”,“以钱抵罪”极大的败坏了吏治。又频繁用兵,远征越南、缅甸,自诩为“十全武功”。手下官僚贪得无厌,搜刮民脂民膏。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严重打击了封建统治。盛世之下,各种矛盾日益激化,逐渐转衰。

再回到这部电视剧《天下粮田》,作为《天下粮仓》的姊妹篇,讲述了乾隆朝时期深刻的历史背景。在盛世之下,官僚中饱私囊,盘剥百姓。小农经济的脆弱性,丰年尚且能有食果腹,一遇灾年就得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尽管有刘统勋这样为民鞠躬尽瘁的人,可还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只是带领民众垦荒,而不是发展商品经济。而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但受制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抵制,除了盐铁之外没有所求,所以发展的很缓慢。而当时的统治者,刚愎自用,盲目自大,不重视科技。1793年马格尼尔访华,看到的是中国农村一片衰败的景象。当时马格尼尔说过,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马格尼尔带来的礼品中有战舰模型、望远镜、火枪、蒸汽模型、纺织机模型,而中国回馈的礼物是宣纸和手工艺品。当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工业革命,中国还是木梨牛耕。虽然在乾隆朝中国的GDP占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但并没有带来国强民富,“康乾盛世”也只是封建社会最后的落日余晖,马上又暗淡了下去,而即将迎来的是漫长的黑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