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近日《延禧攻略》非常红火,气势辗压被视作《甄嬛传》续集的《如懿传》。以清孝仪纯皇后为原型改编的魏璎珞,在戏中过关斩将、火力全开,被视作是有异于柔弱女主角设定的“爽”剧,引来戏迷热烈追捧。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截图自《延禧攻略》

该戏监制于正一反先前拍戏的美学,考究道具细节,将画面彩度大幅调降,制造出宛如古画一般的古典质地,又增添了这部宫斗剧许多话题。

《延禧攻略》的时代背景是清宫戏最爱的乾隆年间,这位名闻遐迩的“盖章boy”是今天两岸故宫藏品最重要的奠基者。也因为如此,在文化层面,他的评价颇为两极,持正面看法的,有称许他建立体系、详加考订,他时常在自己的收藏上写下品评的诗文,虽然后见视之不见得高明,但可看得出他颇用心在此。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截图自《延禧攻略》

对一位日理万机的帝王而言,他对自己的闲暇爱好可谓相当投入,清宫收藏的完整度更有助于后世学者建构中国美术史。但也因为太投入了,两岸乃至世界各地收藏的古代书画,都有他“染指”的痕迹。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心写治平图·乾隆帝后妃嫔图卷,局部

比如他最初为了整理宫中书画作品命人编纂的《石渠宝笈》,对评定为“上等”的古书画,均会盖上五印玺:“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宜子孙”、“三希堂精鉴玺”。为了省事,书里直接写“五玺全”,而后更出现“七玺全”、“八玺全”的写法,就知道这位“盖章boy”有多勤奋。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乾隆宝薮》局部


但也因为这样,许多珍贵的古画便充斥着他的“存在证明”,甚至部分他青睐有加的作品写满了大批诗文,站在现今的眼光,实在是破坏文物的一大元凶。

《延禧攻略》为了点出乾隆皇帝雅好书画的形象,特地在剧情里穿插跟书画有关的情节,但这位“盖章boy”扰乱后世太甚,让《延禧攻略》屡屡在附庸风雅的场面出包。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比如高贵妃献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给乾隆皇帝的一幕,乾隆皇帝缓缓打开经摺页,煞有其事评点王羲之的书风,画面却赫然出现自己题写的“龙跳天门虎卧凤隔”,上面还盖着大大的“乾”、“隆”两方玺印,忽地间成了穿越剧,《快雪时晴帖》本体反而毫无踪影。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晋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剧中高贵妃献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给乾隆皇帝一幕,画面却出现自己题写的“龙跳天门虚卧凤隔”,上面还盖着大大的“乾”、“隆”两方玺印,忽地间成了穿越剧。(截图自《延禧攻略》)

又比如剧中演到皇太后向皇帝展示她新得的《鹊华秋色图》,还转赠给皇帝,镜头特写画作,却盖满乾隆皇帝的印玺与御题诗,看在内行人眼中,实在是莞尔失笑。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元 赵孟頫《鹊华秋色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不过剧中也调侃了乾隆皇帝的“盖章boy”身分。戏到后面演到皇帝偕已经是贵妃身份的魏璎珞评断两卷《富春山居图》孰真孰假,两人像小夫妻一样拌嘴。原来真假之辩,只是贵妃怕皇帝兴致大发,又开始“盖盖乐”来毁画,以今度古,又有几分“穿越”感。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传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子明卷)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次美术组倒是相当警醒,两卷画都没有乾隆皇帝的诗文印玺,但可能是工作人员想偷懒,或者是能力有限,剧中的两卷《富春山居图》,实际上都是现在被认为真迹的“无用师卷”。“无用师卷”被乾隆皇帝当成假货,整卷画面干干净净,剧组人员乐得轻松。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皇帝偕已经是贵妃身分的魏璎珞评断两卷《富春山居图》孰真孰假。(影片截图自《延禧攻略》)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皇帝偕已经是贵妃身分的魏璎珞评断两卷《富春山居图》孰真孰假。(影片截图自《延禧攻略》)

实际上被乾隆皇帝看作真迹的“子明卷”,空白处被“盖章boy”写的密密麻麻,连南巡时都要带在身边不时题咏,最后索性大咧咧写着“以后再也没地方写了”,工作人员若要后制还原,恐怕要做到哭出来。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上面讲到这些作品,刚好都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原本神圣艺术殿堂中的经典之作,藉由连续剧这样一演绎,忽然就与一般民众拉近了几分。就算当中的使用错得离谱,好歹有这样一个亮相的机会,跟我们寻常生活看似毫不相关的故宫文物,好像也变得不那么高高在上。


乾隆:这些画朕都看过了,有证据!


《延禧攻略》剧照。(截图自《延禧攻略》)

影像传播的渲染力不容小觑,之前一部贺岁商业片,就让郭雪湖的作品《南街殷赈图》变得街知巷闻,原本只是美术史的经典,一变而为社会群众的共同视觉记忆。台北故宫博物院过去也曾有过尝试,拍摄电影、卡通动画等,希望透过影音媒介去传播,但实际的影响力似乎有限。《延禧攻略》的作法,不啻是个可资参考的方式。

当代艺术好云“跨领域”,但实际上鲜少有人真正脱离自己习惯的舒适圈,古代艺术得以取用到当红的连续剧当中,反而更切合“跨领域”的真谛。更深一层论,若能将这样的概念运用到戏剧制作,让离我们很远的古典有着当代意义,岂不也是一种“让文物活起来”?

文|李孟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