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天下糧田》,趣談乾隆朝

最近一部熱劇《天下糧田》熱播,以乾隆朝為背景,講述了當時中國的政治情況和經濟結構。有趣的是,乾隆朝也是上電視劇最多的,多半的宮廷劇都是乾隆朝。如果乾隆還活在當代,也一定會以自己的事蹟為榮,造就來如此多的熱播劇,當然就是收形象費,估計他也能勝過不少一線明星。《天下糧田》,人物主角劉統勳,一位富有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感的封建官僚,殫精竭慮,一連處理了“空倉案”,“糧田造假案”,身體力行,帶領災民墾荒,成功說服了乾隆在全國推行“墾荒”,可以說是一位難得的百姓“父母官”,是一位有著儒家教養,肩負有天下興衰使命的封建官僚。

透過這部熱播劇《天下糧田》,談談乾隆朝。乾隆皇帝在清朝是一位較有作為的皇帝。在乾隆前期還是很銳意進取的。在即位之初,緩和了雍正年間緊張的政治氣氛。在雍正年間,君臣關係還是很緊張的,雍正皇帝刻薄寡恩,追繳“虧空”,無數的官員被抄家。在“奪位”立下汗馬功勞的年羹堯,因為觸犯了“忌諱”,以及貪汙腐化,被革職賜死。乾隆繼位後就釋放了嶽鍾琪,傅爾丹,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尖銳的矛盾,為保持統治階級的一致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重視吏治,處理了幾起腐敗案,嚴肅吏治。軍事上鎮壓了古州苗亂,平定大小金川叛亂,掃除準格爾,由此奠定了中國現代版圖的基礎。文化上,完成順治朝開始的《明史》、康熙下令編寫的《大清一統志》,還有文學類的《唐宋詩醇》,農家《授時統考》,醫學《醫宗金鑑》,大型文獻叢書《四庫全書》。經濟上重視農業生產,鼓勵開荒,耕地面積大為擴大,推行“攤丁入畝”,中國的小農經濟發展到頂峰,GDP佔據了世界的三分之一,人口達到三億人,造就了盛世局面,上承康熙、雍正兩朝,史稱“康乾盛世”。

當然還有很多負面的,在編撰《四庫全書》的同時又大力焚書,濫行“文字獄”,嚴厲鎮壓反清思想,對文字捕風捉影,即便是賞花吟月之詞也讓人提心吊膽,很多學者不敢空開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能深堆於故紙書裡,是為“乾嘉學派”。嚴重壓制了民眾甚至官僚階層的主動創造性,僵化了專制體質,給以後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礙。 同時推行閉關鎖國,由廣州十三行壟斷對外貿易,自大的認為“中國無所不有”,“各國互通有無”,坐失對外貿易的良機,中國與世界脫軌,造成了近代中國的落後。乾隆皇帝又是一位極其自負的皇帝,認為皇帝不應只是世俗的領袖,更應該是文化之領袖,乾隆一生,寫詩有四萬兩千多首,而清代編撰的《全唐詩》共收錄兩千二百餘詩人,共計四萬八千九百餘首,乾隆的詩作大致於《全唐詩》,可惜他的詩都是一些帝王般的打油詩,沒有多大文化價值,因而流傳下來的不多。唯一一首寫進語文教科書的還是大臣沈德潛補寫的。

一片一片又一片,三片四片五六片。

七片八片九十片,飛入梅花都不見。

乾隆後期,志驕意滿,喜諛惡諫,懶於進取,老人御政,寵信大貪官和珅。和珅在乾隆死後被嘉慶下令抄家,總價值達8億兩白銀,相當於清朝政府十一年的財政收入。生活奢侈,好大喜功,修建“頤和園”、“木蘭圍場”。四下江南,雍正皇帝積攢下富裕的國庫被揮霍一空,為了滿足自己的奢侈生活,“賣官鬻爵”,“以錢抵罪”極大的敗壞了吏治。又頻繁用兵,遠征越南、緬甸,自詡為“十全武功”。手下官僚貪得無厭,搜刮民脂民膏。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嚴重打擊了封建統治。盛世之下,各種矛盾日益激化,逐漸轉衰。

再回到這部電視劇《天下糧田》,作為《天下糧倉》的姊妹篇,講述了乾隆朝時期深刻的歷史背景。在盛世之下,官僚中飽私囊,盤剝百姓。小農經濟的脆弱性,豐年尚且能有食果腹,一遇災年就得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儘管有劉統勳這樣為民鞠躬盡瘁的人,可還是在小農經濟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受時代和階級的侷限,只是帶領民眾墾荒,而不是發展商品經濟。而當時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產生,但受制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抵制,除了鹽鐵之外沒有所求,所以發展的很緩慢。而當時的統治者,剛愎自用,盲目自大,不重視科技。1793年馬格尼爾訪華,看到的是中國農村一片衰敗的景象。當時馬格尼爾說過,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爛不堪的頭等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馬格尼爾帶來的禮品中有戰艦模型、望遠鏡、火槍、蒸汽模型、紡織機模型,而中國回饋的禮物是宣紙和手工藝品。當西方國家正在如火如荼的開展工業革命,中國還是木梨牛耕。雖然在乾隆朝中國的GDP佔到了世界的三分之一,但並沒有帶來國強民富,“康乾盛世”也只是封建社會最後的落日餘暉,馬上又暗淡了下去,而即將迎來的是漫長的黑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