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一顆投向長崎的原子彈

為什麼說新冠肺炎疫苗的功能可能就像投向長崎的原子彈,先來了解幾個背景

1.二戰後期戰爭雙方原子彈研製情況

(1)德國。德國的原子彈計劃被稱為“鈾計劃”,於1939年先於盟國開始,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領先世界。德國還佔有世界上最大的鈾礦,擁有一大批世界頂尖的相關科學家。

(2)日本。日本的原子彈計劃被稱為“仁計劃”,於1941年啟動,比美國還早一年。

(3)盟國。美國聯合英國、加拿大的“曼哈頓”計劃於1942年啟動。集中數十萬人力,於1945年7月16日完成世界上第一次核爆,並製造出兩顆實用的原子彈。


新冠肺炎疫苗——一顆投向長崎的原子彈


在雙方研製原子彈的過程中,盟軍情報部門和特戰小隊成功對德國和日本的原子彈計劃進行干擾,使其由領先變為落後。

到了戰爭後期,哪一方首先製造出原子彈,就很有可能左右戰爭進程,並可能徹底改寫歷史。好在天平最終傾向了正義的一方。


新冠肺炎疫苗——一顆投向長崎的原子彈


2.病毒的變異

病毒在每一次繁殖的過程中都有可能發生變異,但是這種概率是非常小的,大概只有十萬到一億分之一。也就是說,病毒最少需要繁殖十萬次才可能發生一次變異。然而不幸的是,病毒非常小,幾毫升的汙水中可能含有幾十億的病毒,每一個病毒繁殖一次,就是幾十億次,這其中很有可能就發生了變異。然而並不是每一次變異都會使病毒的毒性變強,大多數時候變異對其毒性毫無影響,有時甚至會減弱其毒性。但是,隨著繁殖次數的增加,使病毒毒性增強的變異出現的可能性越來越大。

回到正題上,

當前,中華民族正在和新冠肺炎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隨著“戰疫”的推進,累計會有越來越多的同胞被病毒感染,病毒繁殖的次數就會呈指數型的上升。“戰疫”拖得越久,病毒發生毒性增強的變異的可能性就越大。這就像在二戰中邪惡軸心在加緊研製原子彈,對疫情的防控可能產生很大的影響。

好在我們有優秀的科學家進行疫苗的研究。目前已有消息且提出明確時間點的是隸屬於同濟大學的一個研究平臺,預估能在40天內完成疫苗研製的實驗室工作。隨後還要進行一系列的測試和完成相關的法律程序。筆者認為,如果一切的一切都是順利的,實驗室研究順利,40天出結果,測試不出問題,法律程序一路綠燈,生產疫苗配發全國,可能需要2個月左右的時間。

另一方面,在正面戰場上,如果一切也都是順利的,2個月後,這場戰鬥也將接近尾聲。

但是不要忘記,負隅頑抗的病毒可能正在準備變異,惟願我們的科研工作者搶在病毒前面,研製出正義的“原子彈”,逼迫病毒迅速投降。

在這場“戰疫”中,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扮演“盟軍特戰隊員”,只要保證我們不被感染,病毒就會減少很多次繁殖,匯聚我們的力量,就能拖慢病毒變異的速度。正是那句話:待在家裡就是對社會最大的貢獻。

冬天即將結束,春天就要到來,待到櫻花盛開時,再來一碗熱乾麵!


新冠肺炎疫苗——一顆投向長崎的原子彈


向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向奮戰在實驗室的科學家致敬,向奮戰在後勤保障戰線上的工人群眾致敬,向中華民族致敬,相信黨和國家,中國必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