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安到洛阳、开封,再到南

中国历史上定都有一个大的趋势,是从西向东迁移,即从西安-开封-南/北京。

特别是西安、洛阳都两座古都,之所以历史上都有十数个王朝先后定都与此,和它们的优越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二者皆为天下形胜之地,易守难攻。

在宋代以前,定都绝大部分情况是在两京之中做选择。

长安是有本土王朝,洛阳是无本土王朝

从西安到洛阳、开封,再到南/北京,中国迁都为何从西到东

但两京的选择,体现的却是当时王朝的政治形态。

从周、到秦乃至西汉、唐,所有定都关中的朝代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是用一个区域集团的实力,最终完成了对整个中国的征服。因而产生了一种类似于“本部”与“外延”的区隔。

以周、秦为例,都是发迹于甘肃,处于关中平原的上游。(这一带也是华夏族的发源地)

由甘肃控制关中平原,通过地理上的优势积聚力量,最终仅仅是依靠关中平原一地的力量,建立了控制中原的大王朝。关中平原的优势极为明显,它内部是拥有比较广阔的生产空间和人口空间的,其地理位置可以类比为欧洲的英国,天然的区隔在大陆的其他区域之外,形成良好的防御机制,因此减少了在防守中的国力消耗,利于积累实力。定都关中,类似于定都于“本土”,在民族和文化上,就可以受到保护。

从西安到洛阳、开封,再到南/北京,中国迁都为何从西到东

大家可以类比罗马帝国虽然控制了广袤的疆域,而且拥有众多富庶的城市,但仍然选择定都本民族的发祥地罗马。

洛阳则是另一种机制的代表,即王朝丧失了原本的根据地,或不因为长期经营某一根据地而获得天下,又或原本的根据地不适宜作为首都时,洛阳则是第一选择。对于这种王朝来说,定都在哪里,都没办法享受“本土”的便利和安全感,因此需要选择一个可以控制四方,同时又有地理上防御优势的地点作为首都。

因为洛阳的地理形势比较接近堡垒,南北临水,外围有山川包围,而且地理上相对处于中原的中心位置。

那么拿长安与洛阳对比,定都长安是保佑了原本的区域国家作为“本土”的架构,定都洛阳是没有“本土”的王朝,寻找的最合适的堡垒。

隋唐的重心东移,到宋的打破规律,定都开封

汉朝以后,中原地区进入相当长一段乱世,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的战乱对关中和中原地区造成很大的创伤,大量人口南迁、土地荒芜,整个经济的重心已经开始向南方转移,南方逐渐成为钱粮财赋聚集之地。隋唐时长安在经济上已经不再有优势,对南方的钱粮依赖度则越来越高。杨广之所以迁都洛阳,开凿大运河很大程度上和这个因素有关,并非为了方便下扬州游玩。

唐代关中更遭遇多次吐蕃入侵,加上五代十国时期的混战,关中的人口锐减,加上土地日益贫瘠,已经不具备作为首都自给自足的能力了。那么为什么宋没有定都洛阳,而是选择比洛阳更东,完全无险可守的开封呢?

王朝定都除了安全上的考虑,同时也需要考虑经济上的因素,在王朝的前期,兵势强盛,安全的考虑相对比较次要,但民生凋敝,因此经济上的考虑就更为重要。

从西安到洛阳、开封,再到南/北京,中国迁都为何从西到东

从西安到洛阳、开封,再到南/北京,中国迁都为何从西到东

自安史之乱之后,连续的战乱让中国的经济重心彻底从北方移到了南方。但中国的政治重心因为以南统北的规律,仍然留在北方。摆在王朝面前最棘手的问题,是解决两个中心不重合带来的巨大政府负担。早期是隋开凿大运河,唐的就食洛阳,到宋变成的运河汴河运输,元、明、清三代的漕运。

相比每天都要面对的吃饭问题,军事上的需要就被搁置到一边了。因此,宋选择了定都开封,但还是把洛阳安排为西京作为备份。

从开封到南京和北京,中国又回到本土思维的逻辑

在宋灭以后,中国由南京和北京,轮流作为首都,北京的时间要远远长于南京。

其实是中国的定都再次陷入了“本土”思维的逻辑中。

北京作为首都,是因为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北京作为游牧民族在中原控制的第一个区域,是游牧民族政权建立王朝的首选“本土”。这个趋势从辽、金时代开始酝酿,到元、清正式确立。

南京作为首都,则是因为汉族推翻游牧民族统治的发源地,一般在南方。南京作为南方首都的历史从三国时期的东吴一直延续,除南宋定都临安外,没有改变。

但这种“本土”逻辑,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认同。

从西安到洛阳、开封,再到南/北京,中国迁都为何从西到东

由西到东的大趋势,是中国一体化的佐证

在大趋势来看,中国的政治重心由西向东转移。代表中国逐步从分割的几个地域(关中、晋、燕、齐、巴蜀、楚、越),变成一个界限模糊的整体。

后续的政权不再依赖于某个区域的本土人口和资源,去争夺全国的霸权。而是,几个政治实体,跨区域的调动资源,形成南北对峙的情况。

在首都的选择上,首要的考虑也不再是靠近本土本民,而是代表一种意识形态,或者出于经济上,或控制边防军队的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