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砚制作专家张开泰小传之三

(5) 博采众长

对张开泰来说,来到工艺美术厂,他总感到自己是进对了门,跟对了人,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在这里,他总感觉到有学不完的新知识。

最初的学习是从最基本的雕刻知识开始的,砚石的品种:青斑、红墩、天蓝、麦叶绿、柳芽黄、三彩石、瓜子石等等;砚台的品种:“龙凤呈祥”、“盘谷全景”、“海天旭日”、“双龙戏珠”、“松鹤延年”、“梅兰竹菊”、“天坛春晓”、“太白醉酒”、“三彩葫芦”等;砚台雕刻所用的工具板凿、剔凿、平底凿……

每天上班,他总是第一个来到车间门外,等着拿钥匙的开门,每次下班,他总是最后一个走出车间。在他的眼里,牛明初、牛明中、牛乐仁是他的老师,张许成、王天才、成永刚等一切先他进厂的都是他的老师,所以每天除了听3位老师讲解砚台的制作及以外,就是一有闲暇,就坐到张许成等人的跟前,看人家如何使用工具,如何因材施艺,如何构图等等,总之,他总有学不完的知识与技艺。

牛明中老师的拿手作品是盘古图砚、二龙戏珠砚及山水类图案的砚台;牛明中老师的的拿手作品喜鹊闹梅砚及树叶类图案的砚台;牛乐仁老师的拿手作品是三彩葫芦砚等,他下的第一个决心是把3位老师的制作技艺全拿到手。

在当时的技艺行当里,广泛流传着3年出师的说法,但在张开泰这里,只一年多的时间,就被他的同事们称为制砚行当的“大玩家”。可就在他沾沾自喜时,是安民总设计师向他指明了方向。一天,安民总设计师将他叫到自己的办公室,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他很庆幸自己能遇上这样一个有绘画基础、心灵手巧而有刻苦勤奋的年轻人。但在技艺这个行当里,人才是有严格的等级区分的。作为一个制砚匠人,他告诉张开泰说像他这样的人已足矣,但作为一个制砚方面的专家型人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砚台图案设计的原理来源于绘画,这就需要系统地掌握绘画方面的基础知识;作为一名制砚专家,还应广泛掌握制砚这个行当的历史与现状,并做到博采众家之长;具体到砚台制作上,模仿作为一项基本功不能没有,但仅此还很不够,还需要多读书,读好书,因为砚台的图案设计除了需要美术这个基本功外,还需要熟知大量的历史知识、哲理故事与典故,因为只有你的脑子里有故事,这些故事才能随心所欲地在你的砚台图案中再现,也就是说,你脑子里有多少故事,你的砚台图案设计才能出多少故事…..

也就是那天从安民总设计师那间办公室出来,像是换了一个人一样。每天除了烟台雕刻,就是孜孜不倦的学习,怎样画速写、怎样画素描、怎样画水彩画、怎样用毛笔画水彩画、古代青铜器图案集、古代宫廷设计图案集包括古诗词在内都成了他的必读书籍。

对于宫廷画家郎世宁,虽然中学时代就有所闻,但系统地了解,是从安民这里开始的。安民老师告诉他,清代有个意大利人叫郎世宁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历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郎世宁是一位艺术上的全面手,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成为雍正帝、乾隆帝时宫廷绘画的代表人物。在绘画创作中,郎世宁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了新的画风,使得清代的宫廷绘画带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呈现出不同于历代宫廷绘画的新颖画貌和独特风格。他的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见插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在得知这一信息后,郎世宁的作品也成为他的追求,每次外出或进京无论是书店里、图书馆、博物馆,他都十分留意郎世宁的作品,既然郎世宁的作品是“中西合璧”,他决心从郎世宁的作品里找出他的西方绘画特色来,看其能否为自己所用。

不过他说,他从初中时期开始,最喜欢的是郎世宁画的马。那时书店里有郎世宁的作品单页,只要攒了几个钱,就要去买几页回来,按图索骥照着画。在从事砚台制作之后,对他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郎世宁的构图意境,如何让砚台图案活起来,动起来。


天坛砚制作专家张开泰小传之三


天坛砚制作专家张开泰小传之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