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国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国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美丽的潞水

导读

潞城的远古历史源于“潞水”一河。因“潞水”,潞城有潞县、潞城县之名。早在黄帝时期,炎帝的后裔参卢受封于潞城一带,建立了潞国,又名潞子国,子爵,早先为姜姓,后为赤狄族人方国,他的子孙遂以“路”为氏。据《水经注》载:“(潞)县故赤翟潞子国也。”《潞州志》载:“潞,《通志略》,炎帝之后,黄帝封其支子于潞,即春秋潞子婴儿国是也。”春秋时期,潞水河畔的潞子国,美丽的潞水过南马向南缓缓流过,石梁古渡两岸,树光倒影,芦草青青,风景秀丽。古渡不远处的石壕门,东西是高山对峙,河床在此突然狭窄,漩涡深邃,像雷声震动。好一幅古国奇观画卷。在美丽的潞子国里,炎帝后裔在潞水畔的家园辛勤农耕,他们的国君潞子婴儿,被他们赞誉为潞水之畔的“仁君”。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国仁君

郭存亭

潞子婴儿潞水之畔建潞国

潞子,即潞子婴儿,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期的赤狄族人,是潞国的国君。潞子婴儿系参卢之后,参卢是炎帝之后,被黄帝封于潞,以奉先祀。赤狄人主要分布于山西晋东南一带,因衣尚赤,所以称赤狄。赤狄人与晋人相杂居,也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狄族主要由六个氏族组成,即潞氏、皋落氏、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其中潞氏发展为赤狄中最强的部落。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国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说起潞国的历史,还得从商周时说起,也就是从潞子婴儿的先人说起。商周时周代西方部落西落鬼戎等被周文王之父周季历灭亡后,西周末年地处太行山鬼方的后裔发展为赤狄部落。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陈家梦先生考证认为:“春秋时期的赤狄即殷代的鬼方”。鬼方后裔发展为赤狄部落时,潞地是黎国的一个分支,名叫曲集国。郭安廷的《寻觅上党古国》一书,对上党各时期的古国历史有深度的考究。关于这个黎国的来历,可追朔到颛顼时期。那是尧帝元年(前2383年),黎阳初封地在今河南浚县东北黎阳镇黎山、黎水一带,辖境相当于古黎阳郡范围。这一带曾是伏羲时期九黎的活动区域,也是炎帝榆罔时期姜姓诸侯蚩尤的九黎国故地。至夏桀末年(公元前1775年),商朝开国天子成汤出兵伐夏,耆国助成汤在鸣条(今运城安邑一带)打败夏桀有功,被改封于上党壶关(今长治县),仍称耆国,为商王朝最大诸侯国及王畿中心地区西部的主要屏藩。黎国总部迁至今长治县后,其又对子孙分封,先后在今黎城县和今潞城市东北四十里的石梁一带分封小宗国,实际上就是个城国。在被封潞水流域的小宗国,都邑位于今潞城市潞水之畔的石梁,名曲集国。商朝黎国之所以选择石梁建立分支曲集国,主要的理由可能是由这里的地势决定的。首先浊漳河在石梁地段拐了个弯,这里的河面宽广,水位深邃,为古代山西连接河北的著名渡口;其次石梁渡口为一方安塞,峡宽45米、高73米,且东西两山对峙,地峡石坚,形势要冲。曲集国又称曲梁国。“曲梁”从字面理解,“曲”即河曲之意,“梁”即河堤之意。“曲梁”一词还指捕鱼的竹篓,出自《诗经·小雅·鱼丽》里“鱼丽即罶”,《毛传》解释为:“罶,曲梁也,寡妇之笱也。”

再说,黎国是商王朝的“王畿”之国。西伯戡黎之后,原先域括整个上党的商朝大黎国不复存在,但曲集国却被保留下来。周襄王二十三年(前628年),国都位于今榆社的榆州国灭曲集国,并在其国体的基础上封活动于今潞城市一带的较强大的赤狄潞氏设立潞国。关于曲集国灭亡的情况,在《逸周书·史记解第六十一》有清楚的记载:“昔者曲集之君,代智而专事强力,而不信其臣,忠良皆伏。榆州氏伐之,君孤而无使,曲集以亡”。《长治地名典故》载:“潞,浊漳也。春秋时为潞子婴儿国。潞子婴儿是参卢之后,参卢是炎帝之后。”潞子婴儿的潞国,就位于潞水之畔。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国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潞国国君婴儿为隗姓,封为子爵,因他生性老实、懦弱,在中原被诸侯称之为潞子,所以,他的国又称潞子婴儿国,国都在今潞城市古城村。经考证,潞国这支赤狄潞氏是末代炎帝榆罔支系第五子的后裔,从这个意义上讲,潞国的建立使末代炎帝榆罔实现了最初的封地“潞”的愿望。周定王三年(前604年),潞国夺取邻国——祖伊的黎侯国(中心在今黎城县)封地,疆域扩至今潞城市、长治县、黎城县、平顺县、壶关县一带。《路史·国名》载:“路,参卢后,春秋之潞子,今之潞城;汉故县,亦作路”。明朱载堉的《新羊头山记》载:“今潞城县东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国也”。顺治版《潞安府志》载:“赤狄夺黎地为潞子婴儿国。”“潞子婴儿,赤狄别种,窃黎地而据之,竟为晋灭。”乾隆四十三年(1778)版《长子县志》载:“春秋,赤狄逐黎侯而据亡为潞子婴儿国。”潞国的都城,在今潞水之畔的古城村还遗存有址。

赤狄之狄,从字面理解,狄从犬从戎,犬是狗,戎是持武器的人,合起来可解释为拿着武器带着狗的牧猎民族;“狄”又通“翟”,“翟”的意思是野鸡尾巴上的长毛。我国第一部方言工具书扬雄(公元前53年—18年,字子云,西汉文学家、语言学家)的《方言》里,又称潞县为“翟县”。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纯,两晋时期著名文学家、风水学者)注曰:“今上党潞县即古翟国”,这里“翟”同“狄”。据记载,历史上的古翟国有四个,前三个是先秦时期的,即隗姓赤狄人所建的翟国,春秋时为晋所吞并;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建立的翟国,此翟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具体位置存疑;周成王封次子于翟城(今河南洛阳)的翟国。这三个翟国的国君基本上不可考。第四个翟国是秦朝灭亡后,项羽封董翳为翟王,其中董翳的翟国位于原秦朝的上郡(今陕西北部),都城为高奴(今陕西延安),而后刘邦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举平定关中,翟国灭亡,董翳投奔项羽,在后来的成皋之战中兵败自刎。其实,隗姓赤狄人所建的翟国,与黄帝轩辕氏的后裔建立的翟国,是指同一个翟国,即郭璞所说的今上党潞县即古翟国。春秋时,赤狄人活动于晋、卫、齐、鲁、宋等国之间。公元前六世纪末,晋国大举进攻赤狄,灭掉翟国,翟人大多沦为晋国臣民,逐渐融合于晋人。直到今天,我们潞城市南郊翟店镇还有一个称为“翟店”的村子,大概与此有关。有研究者称,翟店村即为古翟国的遗址。

潞子婴儿的潞国虽是一个小国,由于君贤民顺,逐渐强盛,发展很快,其疆域不断扩大,成为赤狄族中最为强大的一族。但是,潞国在与晋国的交往中冲突不断。晋国为了拉拢潞国,晋景公把姐姐伯姬嫁给潞子婴儿为妻,才使赤狄潞国与晋国保持了一段睦邻友好的关系。1979年潞城市潞河村出土了一对精美的青铜方壶,壶内颈部有四行铭文,共22字,经释读全文为:“惟王二月初吉壬戍,虞侯政作宝壶,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这就是著名的虞侯政壶。虞侯政作壶,则政是虞国的一个国君。虞国都城在今平陆县张店镇一带。虞国的青铜器在潞城发现,有些让人不可思议,由此人们推测,大约是当时晋国于公元前655年“假道灭虢”中,在返回的途中消灭了虞国,并顺手牵羊掠夺了包括虞侯政壶在内的虞器。晋成公时,晋国将虞侯政壶作为伯姬的陪嫁带到了潞子国。潞子婴儿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作为本国的靠山后,当时诸侯各国和临近的部落,对潞子婴儿是非常友好的,都与潞国保持和平共处的关系,且十分地敬畏潞国。

是谁毁了潞子婴儿的潞国梦

漳河,这条东流不息的“潞水”,在历史的波涛中带给潞子婴儿国的是无尽的辉煌与荣耀。但是,发生在古石梁的那场“曲梁之战”,却把潞子古国的历史永远定格在春秋时期的“计谋史册”中,也毁灭了潞子婴儿的潞国梦。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国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潞子婴儿尽管是一位贤惠国君,但也是一位天生的微弱国君。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六年(前594年),潞子婴儿的权臣酆(feng)舒专权把政用事。先时,晋国勋臣狐射姑,识多才广,奔在彼国,酆舒还怕他三分,不敢放恣,自狐射姑死后,酆舒益无忌惮,暗地里私通秦国,丧心病狂地逼迫潞子婴儿断绝晋潞之好,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潞子婴儿的妻子伯姬,又在君臣醉猎过程中以打鸟取乐,装作不小心打伤了潞子婴儿的眼睛。潞子婴儿不堪其辱,又力不能制,遂写密书送晋,求晋起兵来讨酆舒之罪。这时晋国的国君是伯姬的弟弟晋景公,晋景公听说自己的亲姐姐被杀,怒不可遏,决定发兵征伐。众大夫齐谏道:“不行,酆舒有三大优势,不如等他退位以后再作打算。”

这时,只有大夫伯宗支持景公出兵,他从晋国长远利益罗列了狄人酆舒的五大罪状作为征伐理由。据《左传》阐释:“晋伐赤狄,数其五罪。”即“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一场春秋时期讨伐潞子国的计谋被写进了历史中。晋景公力排众议,派大将荀林父和副将魏颗出征。这年夏天的六月,晋国军队以恢复黎国为名,出兵车三百乘,对潞子国兴师问罪。荀林父(?-前593年),姬姓,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将,以官为氏,别为中行氏,谥桓,又称荀伯、荀桓子、中行伯、中行桓子、中行林父。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号,故多称荀林父。因死后的谥号为“桓”,称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晋国正卿,中军元帅,名将。主要活动在晋文公、襄公、灵公、成公、景公时期(前636年—前581年)。据《元和姓纂》曰:“荀林父,生庚,裔荀况”。晋国大军过石梁渡,在曲梁(今潞城市石梁村)大败潞军,随之南下直捣潞国都城,杀掉了酆舒,把国君婴儿带到了晋国,也乘机灭掉了赤狄中最大的诸侯国潞子国。就这样,短命的潞国仅存在三十多年便烟消云散。《集仙观记》载:“潞,春秋子国也。直城之北四十余里,有聚落曰曲梁者,晋荀林父败潞氏之遗墟,而为今日一乡之乐郊也。”《左传》里有完整的记载:“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春秋》载:“六月,癸卯,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儿归。”据说潞子婴儿痛亡潞国,自刎而死。潞国后人为纪念他,特为他立祠,就在与潞子国都(古城村)隔(漳)河相望的今黎城县东南有山,名曰潞祠山,山上有潞子婴儿祠,赵店村有潞王祠。而潞国的酆舒逃到卫国,当时卫国正和晋国结盟,卫穆公姬遬就将酆舒引渡到晋国都城绛。晋景公认为酆舒除了杀害潞国国君夫人伯姬和伤害国君潞子外,还有荒废祭祀、沉湎喝酒、霸占黎国土地等罪过,罪在不赦,于是就将他杀了。这场灭潞子国的战争史称“曲梁之战”。

关于这场古战争,在《左传》里有详细的记载:

潞子婴儿之夫人,晋景公之姊也。酆舒为政而杀之,又伤潞子之目。晋侯将伐之。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俊才,不如待后之人。”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虽多,何补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弃仲章而夺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伤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兹益罪也。后之人或者将敬奉德义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而待之?不讨有罪,曰:‘将待后。’后有辞而讨焉,毋乃不可乎?夫恃才与众,亡之道也。商纣由之,故灭。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故文反正为乏,尽在狄矣。”晋侯从之。六月癸卯,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辛亥,灭潞。酆舒奔卫,卫人归诸晋,晋人杀之。

在其他的文史典籍里,也有对“曲梁之战”的相关记载。《水经·浊漳水》注:“潞县,故赤狄潞子国。其相酆舒有隽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荀林父灭之。”《潞州志》载:“参卢之后,政衰,其国浸削,至春秋时为晋之附庸焉。盖因国小无纲纪礼法,而民俗鄙陋,颇同夷狄,然以火王,犹如尚赤,故谓之赤狄潞氏。潞子婴儿娶晋景公之姊伯姬为夫人,其臣酆舒专政,虐伯姬而杀之。鲁宣公十五年夏六月,晋荀林父帅师灭潞”。明朱载堉《潞郡旧闻》载:“县(潞),故赤翟潞子国也。其相酆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晋伯宗数其五罪,使荀林父灭之。”

从公元前628年周襄王承认潞子婴儿为潞子国国君,到被晋国所灭,潞子国只存在了34年,在这34年里,潞子婴儿广施仁政,惠泽于民,在其位谋其政,深得世代百姓的爱戴。潞子国被灭后,相传潞子婴儿自刎而死后被葬于潞子国国都附近,其墓封土俗称“龙嘴圪堆”。《潞州志·陵墓志》载:“潞子婴儿墓,在县东北五十里续村”。今天的潞子婴儿墓遗址龙嘴圪堆,封土呈圆形,拱出地面2米高,形似小山,多位专家考证为潞子婴儿之墓。还有说法,“龙嘴圪堆”也是炎帝姜榆罔守其先茔之地。《史略循蜚记》记载“榆罔名参卢,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于路。路,露也。”乾隆版《长治县志·卷之九·封爵》记载:“黄帝时,封炎帝支子于潞,是潞之受封,由来已久。潞,《路史》炎帝之后曰,参卢,黄帝封诸侯潞,后繁于河之东北。商周间,别为赤白之狄。潞,隗姓子爵,故上党地。”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国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晋国发起的一场带有计谋的曲梁之战,毁灭了潞子婴儿的潞国梦,最终的结果是开始了晋国消灭赤狄的战略步伐。第二年,晋国又派大将士会讨伐甲氏、留吁、铎辰等赤狄国。公元前588年,晋国彻底清除了盘踞在上党一带的赤狄余部,将上党地区统归晋国疆域。

涛涛的潞水在东流的岁月中,冲淡了曲梁之战的历史记忆,当年的硝烟尽管使古渡河边的潞子国消失,但潞子国在山西历史上却开创了上党文明的先河,成为较早影响上党地区的古国,也始终绾着潞子婴儿的那一梦。从《上党记》的记载可知,黎城县和潞城市交界处的浊漳河,就是古代著名的石梁渡。《后汉书·郡国志》“潞本国”条下引《上党记》云:“潞,浊漳也,县城临潞。晋荀林父伐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梁。又东北八十里有黎城,临壶口关。至建安十一年,从汹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梁,以通于海。”据说,石梁渡当时的河面宽广,水位深邃,也是古代山西连接河北的重要渡口,自古就有百里漳河一渡口之称。明代著名布衣诗人谢榛曾临河而叹,一首《漳水有感》道尽诗人的感慨:

不畏奔腾急,其如转折多。

出山通远脉,兼雨作洪波。

偏入曹刘赋,东流邺下过。

如今,漳河流域潞子国的古迹早无踪迹,唯有孤立于石梁古渡下游的“龙嘴圪堆”,在历史的岁月中依然显示着春秋帝王的尊严;被古城、潞河、续村等几个村庄所代替的古潞子国的遗址,以及那些古墓葬址,在1985年被山西省考古研究专家确定为东周时期的城址。

石春元,潞城石梁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被授河津训导。他目睹家乡“龙嘴圪堆”的凄凉,写下了《婴儿墓》一诗:

雟才难解曲梁羞,故主空存土一抔。

雨雪经多成陇断,牛羊路惯走荒邱。

潞名郡邑千年在,水枕洪漳一代流。

几历桑沧更变后,疏垣不许问春秋。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国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呜呼,潞名郡邑千年在,水枕洪漳一代流。因漳河而有“路”与“潞水”“潞川”之说;因漳河而有《现代汉语词典》“潞”条下“潞水”的义项表述;因漳河而在山西历史上的行政区划里,以“潞”为地名的潞河、潞县、潞城县、潞子县、潞州、潞安府等等,这些都成为叮咚的潞水朵朵的历史浪花。漳河,奔流不息的潞水,在三晋历史的大潮中,始终流淌着上党潞子古国的美丽,流淌着古邑潞城石梁古渡的传说,也流淌着潞水流域曲梁的历史记忆,也终圆潞水之畔潞国君王潞子婴儿的那个曾经的“仁君”之梦。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国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作者名片

郭存亭:山西潞城市人,中国赵树理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长治赵树理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杂志《潞水》执行主编。出版有:《上党禹帝》《上党社火》《三垂冈文化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