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國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國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美麗的潞水

導讀

潞城的遠古歷史源於“潞水”一河。因“潞水”,潞城有潞縣、潞城縣之名。早在黃帝時期,炎帝的後裔參盧受封於潞城一帶,建立了潞國,又名潞子國,子爵,早先為姜姓,後為赤狄族人方國,他的子孫遂以“路”為氏。據《水經注》載:“(潞)縣故赤翟潞子國也。”《潞州志》載:“潞,《通志略》,炎帝之後,黃帝封其支子於潞,即春秋潞子嬰兒國是也。”春秋時期,潞水河畔的潞子國,美麗的潞水過南馬向南緩緩流過,石樑古渡兩岸,樹光倒影,蘆草青青,風景秀麗。古渡不遠處的石壕門,東西是高山對峙,河床在此突然狹窄,漩渦深邃,像雷聲震動。好一幅古國奇觀畫卷。在美麗的潞子國裡,炎帝后裔在潞水畔的家園辛勤農耕,他們的國君潞子嬰兒,被他們讚譽為潞水之畔的“仁君”。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國仁君

郭存亭

潞子嬰兒潞水之畔建潞國

潞子,即潞子嬰兒,公元前六世紀春秋時期的赤狄族人,是潞國的國君。潞子嬰兒系參盧之後,參盧是炎帝之後,被黃帝封於潞,以奉先祀。赤狄人主要分佈於山西晉東南一帶,因衣尚赤,所以稱赤狄。赤狄人與晉人相雜居,也是春秋時期實力最強、影響最大的狄族部落。狄族主要由六個氏族組成,即潞氏、皋落氏、留籲氏、甲氏、鐸辰氏、廧咎如氏,其中潞氏發展為赤狄中最強的部落。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國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說起潞國的歷史,還得從商周時說起,也就是從潞子嬰兒的先人說起。商周時周代西方部落西落鬼戎等被周文王之父周季歷滅亡後,西周末年地處太行山鬼方的後裔發展為赤狄部落。現代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陳家夢先生考證認為:“春秋時期的赤狄即殷代的鬼方”。鬼方後裔發展為赤狄部落時,潞地是黎國的一個分支,名叫曲集國。郭安廷的《尋覓上黨古國》一書,對上黨各時期的古國曆史有深度的考究。關於這個黎國的來歷,可追朔到顓頊時期。那是堯帝元年(前2383年),黎陽初封地在今河南浚縣東北黎陽鎮黎山、黎水一帶,轄境相當於古黎陽郡範圍。這一帶曾是伏羲時期九黎的活動區域,也是炎帝榆罔時期姜姓諸侯蚩尤的九黎國故地。至夏桀末年(公元前1775年),商朝開國天子成湯出兵伐夏,耆國助成湯在鳴條(今運城安邑一帶)打敗夏桀有功,被改封於上黨壺關(今長治縣),仍稱耆國,為商王朝最大諸侯國及王畿中心地區西部的主要屏藩。黎國總部遷至今長治縣後,其又對子孫分封,先後在今黎城縣和今潞城市東北四十里的石樑一帶分封小宗國,實際上就是個城國。在被封潞水流域的小宗國,都邑位於今潞城市潞水之畔的石樑,名曲集國。商朝黎國之所以選擇石樑建立分支曲集國,主要的理由可能是由這裡的地勢決定的。首先濁漳河在石樑地段拐了個彎,這裡的河面寬廣,水位深邃,為古代山西連接河北的著名渡口;其次石樑渡口為一方安塞,峽寬45米、高73米,且東西兩山對峙,地峽石堅,形勢要衝。曲集國又稱曲梁國。“曲梁”從字面理解,“曲”即河曲之意,“梁”即河堤之意。“曲梁”一詞還指捕魚的竹簍,出自《詩經·小雅·魚麗》裡“魚麗即罶”,《毛傳》解釋為:“罶,曲梁也,寡婦之笱也。”

再說,黎國是商王朝的“王畿”之國。西伯戡黎之後,原先域括整個上黨的商朝大黎國不復存在,但曲集國卻被保留下來。周襄王二十三年(前628年),國都位於今榆社的榆州國滅曲集國,並在其國體的基礎上封活動於今潞城市一帶的較強大的赤狄潞氏設立潞國。關於曲集國滅亡的情況,在《逸周書·史記解第六十一》有清楚的記載:“昔者曲集之君,代智而專事強力,而不信其臣,忠良皆伏。榆州氏伐之,君孤而無使,曲集以亡”。《長治地名典故》載:“潞,濁漳也。春秋時為潞子嬰兒國。潞子嬰兒是參盧之後,參盧是炎帝之後。”潞子嬰兒的潞國,就位於潞水之畔。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國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潞國國君嬰兒為隗姓,封為子爵,因他生性老實、懦弱,在中原被諸侯稱之為潞子,所以,他的國又稱潞子嬰兒國,國都在今潞城市古城村。經考證,潞國這支赤狄潞氏是末代炎帝榆罔支系第五子的後裔,從這個意義上講,潞國的建立使末代炎帝榆罔實現了最初的封地“潞”的願望。周定王三年(前604年),潞國奪取鄰國——祖伊的黎侯國(中心在今黎城縣)封地,疆域擴至今潞城市、長治縣、黎城縣、平順縣、壺關縣一帶。《路史·國名》載:“路,參盧後,春秋之潞子,今之潞城;漢故縣,亦作路”。明朱載堉的《新羊頭山記》載:“今潞城縣東北四十里有古潞城即其國也”。順治版《潞安府志》載:“赤狄奪黎地為潞子嬰兒國。”“潞子嬰兒,赤狄別種,竊黎地而據之,竟為晉滅。”乾隆四十三年(1778)版《長子縣誌》載:“春秋,赤狄逐黎侯而據亡為潞子嬰兒國。”潞國的都城,在今潞水之畔的古城村還遺存有址。

赤狄之狄,從字面理解,狄從犬從戎,犬是狗,戎是持武器的人,合起來可解釋為拿著武器帶著狗的牧獵民族;“狄”又通“翟”,“翟”的意思是野雞尾巴上的長毛。我國第一部方言工具書揚雄(公元前53年—18年,字子云,西漢文學家、語言學家)的《方言》裡,又稱潞縣為“翟縣”。郭璞(276年—324年,字景純,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風水學者)注曰:“今上黨潞縣即古翟國”,這裡“翟”同“狄”。據記載,歷史上的古翟國有四個,前三個是先秦時期的,即隗姓赤狄人所建的翟國,春秋時為晉所吞併;黃帝軒轅氏的後裔建立的翟國,此翟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具體位置存疑;周成王封次子於翟城(今河南洛陽)的翟國。這三個翟國的國君基本上不可考。第四個翟國是秦朝滅亡後,項羽封董翳為翟王,其中董翳的翟國位於原秦朝的上郡(今陝西北部),都城為高奴(今陝西延安),而後劉邦用韓信計,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平定關中,翟國滅亡,董翳投奔項羽,在後來的成皋之戰中兵敗自刎。其實,隗姓赤狄人所建的翟國,與黃帝軒轅氏的後裔建立的翟國,是指同一個翟國,即郭璞所說的今上黨潞縣即古翟國。春秋時,赤狄人活動於晉、衛、齊、魯、宋等國之間。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滅掉翟國,翟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於晉人。直到今天,我們潞城市南郊翟店鎮還有一個稱為“翟店”的村子,大概與此有關。有研究者稱,翟店村即為古翟國的遺址。

潞子嬰兒的潞國雖是一個小國,由於君賢民順,逐漸強盛,發展很快,其疆域不斷擴大,成為赤狄族中最為強大的一族。但是,潞國在與晉國的交往中衝突不斷。晉國為了拉攏潞國,晉景公把姐姐伯姬嫁給潞子嬰兒為妻,才使赤狄潞國與晉國保持了一段睦鄰友好的關係。1979年潞城市潞河村出土了一對精美的青銅方壺,壺內頸部有四行銘文,共22字,經釋讀全文為:“惟王二月初吉壬戍,虞侯政作寶壺,其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這就是著名的虞侯政壺。虞侯政作壺,則政是虞國的一個國君。虞國都城在今平陸縣張店鎮一帶。虞國的青銅器在潞城發現,有些讓人不可思議,由此人們推測,大約是當時晉國於公元前655年“假道滅虢”中,在返回的途中消滅了虞國,並順手牽羊掠奪了包括虞侯政壺在內的虞器。晉成公時,晉國將虞侯政壺作為伯姬的陪嫁帶到了潞子國。潞子嬰兒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作為本國的靠山後,當時諸侯各國和臨近的部落,對潞子嬰兒是非常友好的,都與潞國保持和平共處的關係,且十分地敬畏潞國。

是誰毀了潞子嬰兒的潞國夢

漳河,這條東流不息的“潞水”,在歷史的波濤中帶給潞子嬰兒國的是無盡的輝煌與榮耀。但是,發生在古石樑的那場“曲梁之戰”,卻把潞子古國的歷史永遠定格在春秋時期的“計謀史冊”中,也毀滅了潞子嬰兒的潞國夢。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國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潞子嬰兒儘管是一位賢惠國君,但也是一位天生的微弱國君。周定王十三年、晉景公六年(前594年),潞子嬰兒的權臣酆(feng)舒專權把政用事。先時,晉國勳臣狐射姑,識多才廣,奔在彼國,酆舒還怕他三分,不敢放恣,自狐射姑死後,酆舒益無忌憚,暗地裡私通秦國,喪心病狂地逼迫潞子嬰兒斷絕晉潞之好,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潞子嬰兒的妻子伯姬,又在君臣醉獵過程中以打鳥取樂,裝作不小心打傷了潞子嬰兒的眼睛。潞子嬰兒不堪其辱,又力不能制,遂寫密書送晉,求晉起兵來討酆舒之罪。這時晉國的國君是伯姬的弟弟晉景公,晉景公聽說自己的親姐姐被殺,怒不可遏,決定發兵征伐。眾大夫齊諫道:“不行,酆舒有三大優勢,不如等他退位以後再作打算。”

這時,只有大夫伯宗支持景公出兵,他從晉國長遠利益羅列了狄人酆舒的五大罪狀作為征伐理由。據《左傳》闡釋:“晉伐赤狄,數其五罪。”即“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一場春秋時期討伐潞子國的計謀被寫進了歷史中。晉景公力排眾議,派大將荀林父和副將魏顆出征。這年夏天的六月,晉國軍隊以恢復黎國為名,出兵車三百乘,對潞子國興師問罪。荀林父(?-前593年),姬姓,荀氏,名林父,因曾任中行之將,以官為氏,別為中行氏,諡桓,又稱荀伯、荀桓子、中行伯、中行桓子、中行林父。史料中多用其大宗本家氏號,故多稱荀林父。因死後的諡號為“桓”,稱中行伯、中行桓子、荀桓子。春秋中期晉國正卿,中軍元帥,名將。主要活動在晉文公、襄公、靈公、成公、景公時期(前636年—前581年)。據《元和姓纂》曰:“荀林父,生庚,裔荀況”。晉國大軍過石樑渡,在曲梁(今潞城市石樑村)大敗潞軍,隨之南下直搗潞國都城,殺掉了酆舒,把國君嬰兒帶到了晉國,也乘機滅掉了赤狄中最大的諸侯國潞子國。就這樣,短命的潞國僅存在三十多年便煙消雲散。《集仙觀記》載:“潞,春秋子國也。直城之北四十餘里,有聚落曰曲梁者,晉荀林父敗潞氏之遺墟,而為今日一鄉之樂郊也。”《左傳》裡有完整的記載:“宣公十五年六月癸卯,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辛亥,滅潞。”《春秋》載:“六月,癸卯,晉師滅赤狄潞氏,以潞子嬰兒歸。”據說潞子嬰兒痛亡潞國,自刎而死。潞國後人為紀念他,特為他立祠,就在與潞子國都(古城村)隔(漳)河相望的今黎城縣東南有山,名曰潞祠山,山上有潞子嬰兒祠,趙店村有潞王祠。而潞國的酆舒逃到衛國,當時衛國正和晉國結盟,衛穆公姬遬就將酆舒引渡到晉國都城絳。晉景公認為酆舒除了殺害潞國國君夫人伯姬和傷害國君潞子外,還有荒廢祭祀、沉湎喝酒、霸佔黎國土地等罪過,罪在不赦,於是就將他殺了。這場滅潞子國的戰爭史稱“曲梁之戰”。

關於這場古戰爭,在《左傳》裡有詳細的記載:

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酆舒為政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晉侯將伐之。諸大夫皆曰:“不可。酆舒有三俊才,不如待後之人。”伯宗曰:“必伐之。狄有五罪。俊才雖多,何補焉?不祀,一也。耆酒,二也。棄仲章而奪黎氏地,三也。虐我伯姬,四也。傷其君目,五也。怙其俊才,而不以茂德,茲益罪也。後之人或者將敬奉德義以事神人,而申固其命,若之何而待之?不討有罪,曰:‘將待後。’後有辭而討焉,毋乃不可乎?夫恃才與眾,亡之道也。商紂由之,故滅。天反時為災,地反物為妖,民反德為亂。亂則妖災生。故文反正為乏,盡在狄矣。”晉侯從之。六月癸卯,晉荀林父敗赤狄於曲梁。辛亥,滅潞。酆舒奔衛,衛人歸諸晉,晉人殺之。

在其他的文史典籍裡,也有對“曲梁之戰”的相關記載。《水經·濁漳水》注:“潞縣,故赤狄潞子國。其相酆舒有雋才而不以茂德,晉伯宗數其五罪,使荀林父滅之。”《潞州志》載:“參盧之後,政衰,其國浸削,至春秋時為晉之附庸焉。蓋因國小無綱紀禮法,而民俗鄙陋,頗同夷狄,然以火王,猶如尚赤,故謂之赤狄潞氏。潞子嬰兒娶晉景公之姊伯姬為夫人,其臣酆舒專政,虐伯姬而殺之。魯宣公十五年夏六月,晉荀林父帥師滅潞”。明朱載堉《潞郡舊聞》載:“縣(潞),故赤翟潞子國也。其相酆舒有俊才而不以茂德,晉伯宗數其五罪,使荀林父滅之。”

從公元前628年周襄王承認潞子嬰兒為潞子國國君,到被晉國所滅,潞子國只存在了34年,在這34年裡,潞子嬰兒廣施仁政,惠澤於民,在其位謀其政,深得世代百姓的愛戴。潞子國被滅後,相傳潞子嬰兒自刎而死後被葬於潞子國國都附近,其墓封土俗稱“龍嘴圪堆”。《潞州志·陵墓誌》載:“潞子嬰兒墓,在縣東北五十里續村”。今天的潞子嬰兒墓遺址龍嘴圪堆,封土呈圓形,拱出地面2米高,形似小山,多位專家考證為潞子嬰兒之墓。還有說法,“龍嘴圪堆”也是炎帝姜榆罔守其先塋之地。《史略循蜚記》記載“榆罔名參盧,居空桑。尤居之,乃封榆罔於路。路,露也。”乾隆版《長治縣誌·卷之九·封爵》記載:“黃帝時,封炎帝支子於潞,是潞之受封,由來已久。潞,《路史》炎帝之後曰,參盧,黃帝封諸侯潞,後繁於河之東北。商周間,別為赤白之狄。潞,隗姓子爵,故上黨地。”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國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晉國發起的一場帶有計謀的曲梁之戰,毀滅了潞子嬰兒的潞國夢,最終的結果是開始了晉國消滅赤狄的戰略步伐。第二年,晉國又派大將士會討伐甲氏、留籲、鐸辰等赤狄國。公元前588年,晉國徹底清除了盤踞在上黨一帶的赤狄餘部,將上黨地區統歸晉國疆域。

濤濤的潞水在東流的歲月中,沖淡了曲梁之戰的歷史記憶,當年的硝煙儘管使古渡河邊的潞子國消失,但潞子國在山西曆史上卻開創了上黨文明的先河,成為較早影響上黨地區的古國,也始終綰著潞子嬰兒的那一夢。從《上黨記》的記載可知,黎城縣和潞城市交界處的濁漳河,就是古代著名的石樑渡。《後漢書·郡國志》“潞本國”條下引《上黨記》雲:“潞,濁漳也,縣城臨潞。晉荀林父伐曲梁,在城西十里,今名石樑。又東北八十里有黎城,臨壺口關。至建安十一年,從洶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梁,以通於海。”據說,石樑渡當時的河面寬廣,水位深邃,也是古代山西連接河北的重要渡口,自古就有百里漳河一渡口之稱。明代著名布衣詩人謝榛曾臨河而嘆,一首《漳水有感》道盡詩人的感慨:

不畏奔騰急,其如轉折多。

出山通遠脈,兼雨作洪波。

偏入曹劉賦,東流鄴下過。

如今,漳河流域潞子國的古蹟早無蹤跡,唯有孤立於石樑古渡下游的“龍嘴圪堆”,在歷史的歲月中依然顯示著春秋帝王的尊嚴;被古城、潞河、續村等幾個村莊所代替的古潞子國的遺址,以及那些古墓葬址,在1985年被山西省考古研究專家確定為東周時期的城址。

石春元,潞城石樑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舉人,被授河津訓導。他目睹家鄉“龍嘴圪堆”的淒涼,寫下了《嬰兒墓》一詩:

雟才難解曲梁羞,故主空存土一抔。

雨雪經多成隴斷,牛羊路慣走荒邱。

潞名郡邑千年在,水枕洪漳一代流。

幾歷桑滄更變後,疏垣不許問春秋。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國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嗚呼,潞名郡邑千年在,水枕洪漳一代流。因漳河而有“路”與“潞水”“潞川”之說;因漳河而有《現代漢語詞典》“潞”條下“潞水”的義項表述;因漳河而在山西曆史上的行政區劃裡,以“潞”為地名的潞河、潞縣、潞城縣、潞子縣、潞州、潞安府等等,這些都成為叮咚的潞水朵朵的歷史浪花。漳河,奔流不息的潞水,在三晉歷史的大潮中,始終流淌著上黨潞子古國的美麗,流淌著古邑潞城石樑古渡的傳說,也流淌著潞水流域曲梁的歷史記憶,也終圓潞水之畔潞國君王潞子嬰兒的那個曾經的“仁君”之夢。

潞子:潞水之畔的潞國仁君《潞城名人》之三

作者名片

郭存亭:山西潞城市人,中國趙樹理研究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散文學會會員、長治趙樹理文學研究會副會長,文學雜誌《潞水》執行主編。出版有:《上黨禹帝》《上黨社火》《三垂岡文化研究》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