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先贤的脚步,看荀子如何调控自己的情感欲望

荀子名况,是战国后期赵国人,曾两次到齐国稷下游学。他是一位思想家。荀子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荀子.正名篇》)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天生就的。情感是人性的本质表现,欲望是情对外的感应而生。即由性而情,由情而欲。这无异是说,性、情、欲三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在本质上它们是同一的。他认为"情必不免"、"欲不可去"。既不能寡情去欲,也不能恣情纵欲;他既反对禁欲主义,也反对欲恶主义。他认为对待情欲的最正确的态度与方法,是"节"与"导"。这些观点,从今天来看,仍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追随先贤的脚步,看荀子如何调控自己的情感欲望

荀子所谓的情、欲包括哪些方面呢?《天论篇》说:"好、恶、喜、怒、哀、乐臧焉,夫是之谓天情。"《正名篇》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文意已很清楚,无须再作解释。荀子在文中提出六种"情",此"六情说"正好把六种情感分成三组,即喜与怒、哀与乐、爱与恶。而荀子所说的欲,就是现在所说的欲望或欲求。

荀子认为,情受知的调节,也可以扰乱知。如《正名篇》说,"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忧恐,则口衔刍豢而不知其味,耳听钟鼓而不知其声,目视黼黻而不知其状,轻暖平簟而体不知其安。"

追随先贤的脚步,看荀子如何调控自己的情感欲望

他还认为,情是人人都不可避免的,《荀子》中几次提到"情必不免",养生者对待情,不应不加区别而一概摈弃。其《王霸篇》说:"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欲也同然。他在《正名篇》中说:"人生而有欲","欲不待可得,所受乎天也","欲者。情之应也"。他针对老庄及宋尹学派的寡欲主义提出"欲不可去"的论点。他在《荣辱篇》中指出:"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但是,欲望是不可能完全满足的("欲不可尽"),要使欲望不因物质缺乏而不满足,物质不因满足欲望而耗尽,使物质与欲望在互相制约中增长,他说:"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治篇》)这里,既批判了寡欲主义,也批判了纵欲主义,这是具有深刻的科学见解的。

追随先贤的脚步,看荀子如何调控自己的情感欲望

荀子对待情、欲的态度与方法,是"节"与"导"。"节"即节制,"导"即引导。荀子在《正名篇》中说:"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意思是说,欲是可以节制的;善于节欲者,不会为多欲所困,不善节制者乃困于多欲。

那么如何节制情欲呢?他说:"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荀子.性恶篇》)这里是强调精神修养结合适当的制度的制约。他说:"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避免"求而无度量分界"发生"争"(《荀子.礼治篇》)。他认为,心理力量可以调节与控制人的情、欲。对待欲望,在于分析它是香合理。若欲望合理,虽多无伤;若欲望不合理,虽少也致乱。他在《正名篇》中说:"故欲过之而动不及,心止之也。心之所可中理,则欲虽多,奚伤于治!欲不及而动过之,心使之也。心之所可失理,则欲虽寡,奚止于乱!故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荀子.正名篇》)

追随先贤的脚步,看荀子如何调控自己的情感欲望

欲也是可以引导的。善于导欲者,不会为欲所困,不善于导欲者常困于多欲。导欲与节欲是同样重要的。那么,如何导欲呢?他认为,音乐是人人所喜爱的,不"导"将致乱,故应采用合度的乐曲因势利导之,他举出"制《雅》、《颂》以道(导)之"(《荀子.乐论篇》)的例子,说明荀子相信音乐感化的力量。而他认为,"导"欲的关键,在于分析情、欲是否合乎"道";符合"道"的情、欲,宜可顺从;不符合"道"的情、欲,宜应扬弃。《正名篇》说:"凡人莫不从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从道者,无之有也。……故可道而从之,奚以损之而乱!不可道而离之,奚以益之而治!故知者论道而已矣。"

总的来看,"节",带有强制的性质,"导",包含说服的内容。两者的辨证关系应当是:在说服的基础上强制,在强制的过程中说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