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者也有三六九等,岂可一概而论之?

孔子之后,其弟子各有传人划分成许多学派,其中八个派系影响力比较大,史称“儒家八派”。他们对孔子言论理解不同,对孔子思想接受程度各异,导致很多观点上的分歧,但是他们都认为自己才是孔子思想的正统传人,彼此之前笔墨攻伐不断。到了战国末期,荀子针对儒学乱象对各色人物进行审视和评价。孔子说,儒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荀子在《儒效》中把天下儒者划分为大儒、雅儒、俗儒三个等级,然后在《非十二子》中专门发明了几个名字来骂其他儒者。其目的是让君主能够有效的区分开:那些是为家为国为天下的真儒者?那些是打着儒家旗号招摇撞骗的伪儒?

荀子:儒者也有三六九等,岂可一概而论之?

一、安邦定国的大儒

可以效法先王之道,制定礼仪,统一制度的人可以成为大儒,他们可以用浅近简易的事理来推求复杂的事物,懂得以不变应万变的方法。如果他们不做官,选择了隐居生活,即使是帝王也没他们名气大;如果他们当了大夫,即使是天子也得给他面子,各国诸侯都争着抢着要这种人为臣。

周公可以礼制天下,平三监之乱,立七十一国,待周成王年长后把政权教化而天下安然如一。孔子虽然没有周公的成就,但是孔子的志向是跟周公一致的,孔子虽然没有周公的才能,但他的努力和周公所做的事情是一致的。所以像周公、孔子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大儒”。

二、举贤任能的雅儒

可以效法后王之道,统一制度,遵从礼仪治国而不重视《诗》《书》。虽然言行举止可以合乎礼仪,但是没有大儒那种以浅持博的高明智慧,礼法没有规定的地方,他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是合乎仁义的事情,即使是发生在禽畜之间大儒也能黑白分明的识别出来,但是雅儒并没有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仅仅能做到,不敢怠慢法令,尊重贤德之人,选贤举能协助治理国家。

三、浅陋庸俗的俗儒

这类人稍微知道一点点先王之道,但是其中错误的学问一大堆。不懂得效法后王之道,不知道要遵从礼制而杀《诗》《书》。他们连穿着都不讲究,放在人群里根本认不出来是个儒者,他们很多言论已经很像墨子了,但是他们都不知道。这些人当官,只是为了求衣食。整天把先王之道挂在嘴边,欺负那些愚昧无知的人还洋洋自得。这些人的行为庸俗不堪,见识短浅,又没有真学问,这就是俗儒。

四、不知廉耻的贱儒

有的人读书没什么志向,活在世上苟且偷安,也没有廉耻之心。像子夏、子张这些人,学圣人只能学学人家穿衣服走路,整天无所事事好吃懒做,还说什么:“君子本来就不需要劳作”这种冠冕堂皇的话,人家骂他都不知道羞耻,把吃喝玩乐当成人生目标。这种人是贱儒。

五、不知变通的陋儒

诗书礼乐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有的人读死书,真能死在书里。他们搞不清楚《诗》《书》的精要是什么,只会照本宣科不知变通。对上不能跟贤德之人处理好人际关系,对下不能重视礼法行仁义之道。学问杂乱无章,也每个主旨。这种人是陋儒。

六、愚昧瞎眼的瞀儒

读书要带脑子,人家说啥,你就信啥,那不是愚昧吗?荀子骂的这个人是孟子,子思说仁比礼重要,孟子考虑都不考虑就说,子思说的对。那不是眼瞎?但凡多看两本书,都知道礼比仁重要,之所以要行仁义,是为了恢复礼法。像这种读书不带脑子,凡是都以“先君子说的就对”来作为研究学道理的人,都是愚昧瞎眼的瞀儒。

七、不善辩论的腐儒

还有一种人,法先王之道,行为顺乎礼仪,但是不懂辩论之道。战国末期反对先王之道,不遵从礼仪的说法很多,这都是奸佞之言,作为一个合格的儒者,“君子必辩”,碰到这种人,一定要骂的他心服口服。作为儒学君子,除了洁身自好之外,还要掌握偃息邪说以正人心的本领,如果自己啥都懂,在舞文弄墨败坏立法的人面前,连辩论都不会,这种人是把学问烂到自己肚子里也倒不出来的腐儒。

注: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