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上海標準化菜場,有個不是秘密的秘密。

大多數的菜場經營管理公司(二房東經營模式)以出租攤位 ,櫃檯,門面來盈利, 維持著整個經營公司的運營成本 。

這是改革開放帶來的現實問題。上海標準化菜場,基本上是社會,事業,街道名義,個人出資60%,享受政府補貼40% 而籌建的。是屬於民間、社會、個體、私營企業,是自擔經營風險的。

然而上海標準化菜場的真正經營者,卻是一群來自農村,漂浮在城鄉間的草根族。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他們自擔風險,包櫃檯,租店面,開始了人生在城市艱苦的生活、生存創業歷程,歷經三十餘年的艱苦打拼,獲得了成功 。

他們的賺錢方式,就是簡單的買與賣,每天晚上去批發市場採購貨源,第二天早上在上海標準化菜場出攤,利用商品的差價來賺取利潤。

在城市居民每年增加工資 ,增加副食品補貼來應對城市生活成本的提高,他們為了維持自身在城市生活生存的能力,只能提高自己銷售的商品價格,來應對城市生活生存的成本的提高。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他們奉行的市場價格銷售體系,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了生存。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而超市,電商,網商的湧入果蔬副食品市場,所奉行的商品零售價格,市場競爭日趨“白熱化”,影響了消費者踴躍消費的熱情。

政府為了讓標準化菜場,迴歸部分公益性“功能”,保障城市居民日常果蔬副食品供應,採取回購上海標準化菜場。

重新打造2:0,3:0升級版標準化菜場,然而困難重重,這裡面牽涉到社會民生的方方面面,一個任重而道遠的民生工程。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上海標準化菜場迴歸部分“公益性”功能,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網絡社會新零售時代,生鮮市場一面是生鮮超市、生鮮便利店、社區店大面積的佈局,一面是新建升級版標準化菜場,批量增設智慧微菜場。

上海標準化菜場,正處在轉型升級之際,一個傳統零售業,重煥青春的“朝陽產業”發展前景,創業熱潮己在面前。

從歷史的經驗展望未來,誰將主控上海果蔬食品市場,只有讓價格迴歸公益性,誰才是市場真正的“王者”。

誰能破局”菜賤傷農,城市居民買不到便宜菜”“菜貴傷民,農村農民卻不增收”,誰才是市場真正的”王者“。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商業巨頭狂熱佈局生鮮超市,生鮮便利店,昂貴的運營成本,為什麼反而會樂此不彼?

它的商業戰略意圖,其中兩個點值得引起注意:

一是採購量的增大,可以隨意壓低農民農產品的收購價。

二是利用生鮮超市,生鮮便利店的品牌效應,可以任意提高城市商品的零售價。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這是一個“窮人做事,富人做市,商人做勢”資本逐利經營模式。

使一個關乎民生日常生活所需的果蔬副食品商品,巳失去了“公益性”功能,完全進入了商業謀起最大利益化的賺錢軌道。

果蔬副食品商品,種植,流通,批發零售環節中,市場資源配置下“ 種不如批,批不如售”畸型的商品流通程序。

中國農業發展的實況,一個不可思議令人吃驚,“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看不懂的現實。

中國農村落後,愚味的傳統觀念,農民己”作繭自縛”的將自己定格在人均收入,年不足1萬元的農業人口生活貧困線內。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商品流通環節中,顯而易見的“批零差價”的利差,農村的農民為什麼會這樣年復一年的拱手相讓?

問題還是出在大市場一級批二級批的操作玄機上,門店操作的玄機,對於自然村的農民來說,更是一個天方夜譚的傳說。

商品流通環節中,大市場一級批,二級批的操作秘籍,門店操作秘籍究竟存在不存在?

如何幫助農村農民,跨越商品流通中這“無門之門”,既是“實在之門”,又是“虛幻之門”找到這“大道之門”的所在?

問題究竟出在哪兒?

這是擺在我們面前,農業發展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