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心学的基本功,我们可能一开始就走偏了

为体会格物致知的真理,王阳明曾经在竹子面前,静坐七天七夜,希望能够格出竹子之理。然而,换来的却是刻骨铭心的失败,并因此而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朱熹的理学开始了怀疑,之后经历过种种生死,王阳明终于感悟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从此走上了自己的圣贤之路。

格物致知,是心学的基本功,我们可能一开始就走偏了

那个“格物致知”到底是什么?

如果说“正心、诚意”是内在知的功夫,那么“致知”就是外在行的功夫。真正的知就是自然的行,知行合一。“格物”是“知”与“行”的连接点。

格物致知,是心学的基本功,我们可能一开始就走偏了

“物”的概念,包含物更包含事

一看“格物”二字,就自然想到通过透彻研究物体的道理,而获得真知。此时“格物”中的物就是指客观存在的动物、植物等。想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物体的内在真理,而后获得世间大道的指引。

此时的格物更相似于现代的物理学。尽管人们可以从中

获得一些启示启发,但由于技术、方法的局限,对物理的研究总是存在时空的局限,真知真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所以在心学中,格物除了对物体的研究获得启示外,更应该是对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总结反省。

阳明子有言“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将物的概念扩大为自身经历的事,那格物就是对自己所经历之事的思考。其实,认真思考自己经历的每一件事,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起因动念,就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影子。通过对事情的研究总结反省,自然就获得了人事的经验和智慧。

格物致知,是心学的基本功,我们可能一开始就走偏了

“格”的含义,不仅是穷理更是矫正

阳明先生静坐七天七夜格竹,不但一无所获,却获得一身病。此时的格物中的“格”的功夫更多的是研究思考。

但是如果仅仅把“格”理解成研究穷理,就是停留在思想理论的层面。但心学是知行之学,阳明子有言“格者谓之正也,正其不正以归其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于正者,为闪之谓也。夫是之谓格”。所以,格物中的“格”不仅是要研究反思,更是要付诸行动。既然内心已经认为事情不能这么干,那就坚决不这么做;既然您的内心真切的认为事情应该要这么做,那就坚定的去做。只要做到了这两点也就是所谓的格物了。因为此时已经把内心认为该做的事情做了,把内心认为不该做的事拒绝了。也就把原先事情发展方向矫正了。

看似简单,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无非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可见人的秘密,导致了该坚持的不能坚持,该反对的不敢反对。所以此时就是要真诚面对自己的内心,这也就是所谓的“诚意”。所以,圣人所言的所有的功夫都是相通。无论是正心诚意,修身齐家,始终都只有一个指向,指向人性良知,也就是所谓的“一以贯之”。

格物致知,是心学的基本功,我们可能一开始就走偏了

亲爱的朋友:阳明心印头条号,致力于阳明心学交流、传播,欢迎关注“阳明心印”,希望在致良知的大道上与您共行!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收藏、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