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故事——朱熹谈“格物致知”

本期儒家故事的主要人物为【朱熹】

儒家故事——朱熹谈“格物致知”

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儒家故事

朱熹谈“格物致知”

儒家故事——朱熹谈“格物致知”

南宋初年,出了一个儒学宗师朱熹,把从周敦颐、二程到杨时一脉相承传授下来的学问作了一次集大成的总结。朱熹是徽州婺源(在今江西)人,宋高宗绍兴十八年中进士。以后,他有意模仿孔子,一面在地方上做官,一面教授门弟子。

宋孝宗即位后,很想有一番作为。为改变半壁江山、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平反了岳飞的冤狱,追封岳飞为王,并下诏广开言路,要天下的读书人直言不讳,指出朝廷政治的弊端,规划恢复中原的大业。朱熹因此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建国。并认为要完成恢复大业,必须请皇帝首先完成自己的修养。

儒家故事——朱熹谈“格物致知”

门弟子问:“先生在上书中所说皇帝的修养,有什么特点?”

朱熹道:“皇帝的修养当然不同于一般人, 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们也应该做到,就是要先做格物致知的功夫。从宇宙之大到民虫之微,都要清楚地看到大义的存在,才能够面对这个世界,来规划自己的事业。”

门弟子说:“格物致知,不就是二程先生和龟山先生传下来的道理吗?可是格物是什么,致知是什么,两者哪个在先,哪个在后,我都不清楚。”

朱熹道:“大程明道先生(程颢)说‘格’就是到,‘致’就是得。致知在格物,意思就是先用心思到具体的物,然后才能得到知识学问。因此格物在先,致知在后。但若是探究大道并把它落实到物上,那就更可以穷尽大道的奥妙。”

门弟子问:“先生的话我懂了。但是可格的事物千姿百态,种类无限,所要致的知也要有那么多吗?”

朱熹道:“却不是的。小程伊川先生(程颐)说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是因为人生本来有良知良能,可以与万物相当。天地有个心,人也有个心,天地之心和人的心其实是一个东西。如今天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明天又格上一物,到达天地之心而落实到自己的良知良能。时间长了,格的物多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就可以大部分甚至全部被开发出来,到那个时候,就得到了知。”

儒家故事——朱熹谈“格物致知”

门弟子说:“听了先生一番教导,我明白了格物致知原来是一种极大的功夫,只格一物、二物是得不到真知的。”

朱熹说:“不错,但物总得一个个地格。杨龟山先生说:‘学习开始于致知的愿望,完成于得知的成果,致知的手段是格物。天下的物,多得格不胜格,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遍格万物。因此他格物的时候,绝不能让心思随物流动到十万八千里外;要随时内向反省,才能越来越明白心里的良知而做到万物皆备于我。’”

门弟子问:“致知就是致良知,我懂了。但是天下有千万人,每个人有一个良知。若是人人格物致知,得到良知,这良知不太多了吗?会不会引起争论和混乱呢?”

朱熹道:“千万人有千万心,千万心所不同的,是它们的欲望;至于被这些欲望包在里面的良知,人人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仁’字。因为天地、日月、宇宙都只是一个,它的大道也只有一个,这个大道到人的心里,就是个‘仁’字。所以通过格物致知逐步除去蒙在心上的人欲,‘仁’也就是良知自然会显露出来。”

儒家故事——朱熹谈“格物致知”

门弟子听了朱熹的话,仍然有些不明白,见案头上有一方新砚台,就请先生以砚台为例,做一次格物致知的示范。

朱熹笑着说:“好,就来格这个砚台。”

他拿起砚台反转过来叫门弟子看:只见磨得镜面一样平的砚台底上有一个大螺壳印子。门弟子奇怪地问:“这样大的螺,一定是生活在海里的,怎么钻进石头里去了呢?”

朱熹道:“这就是了。砚石是从山上采来的,说明这山千万年以前曾经是海底。这螺儿活着的时候,钻在海底的泥土里;海底上升变成山,泥土干硬变成石头,这螺不就到了石头里了吗?到此我们格物的功夫算是完成了,然后来致知:既然山、海那样看起来永恒的巨物,都可以互相变化,那么世界上还有什么不能变的?所以《诗经》里说‘天命无常’。这个无常的天命感动到人的内心,就使人常处忧患,兢兢业业,小心翼翼,认真对待周围的一切,这就悟出了个‘敬’字, 进入了良知‘仁’的境界。”

门弟子感谢说:“先生的意思,我理解了。要是人人都能像先生那样下功夫修养,天下还愁不太平吗?”

儒家故事——朱熹谈“格物致知”

好了,奇点书院本期的儒家小故事到这就讲完了,您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欢迎在留言区与我们一起分享哦,让我们一起期待一下个小故事吧。

热门儒家故事

奇点

书院

奇点书院在于提供知识分享和读书、学习交流的平台,每周分享读书感悟、体会心得,每周读一本好书,让我们共同学习,共同分享,每天都能遇见新的自己!期待分享下一本好书的心路感悟吧!

除了读好书,我们还会有不定期的小故事、小知识、小新闻、小感悟来跟大家一起分享哦。也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把你们的故事和感悟发来在这个知识社群里跟大家一起分享哦!

奇点书院将为大家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大家多多支持小编哟。

有意一起加入我们的小伙伴可以留言联系小编或者投稿至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