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心學的基本功,我們可能一開始就走偏了

為體會格物致知的真理,王陽明曾經在竹子面前,靜坐七天七夜,希望能夠格出竹子之理。然而,換來的卻是刻骨銘心的失敗,並因此而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朱熹的理學開始了懷疑,之後經歷過種種生死,王陽明終於感悟出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從此走上了自己的聖賢之路。

格物致知,是心學的基本功,我們可能一開始就走偏了

那個“格物致知”到底是什麼?

如果說“正心、誠意”是內在知的功夫,那麼“致知”就是外在行的功夫。真正的知就是自然的行,知行合一。“格物”是“知”與“行”的連接點。

格物致知,是心學的基本功,我們可能一開始就走偏了

“物”的概念,包含物更包含事

一看“格物”二字,就自然想到通過透徹研究物體的道理,而獲得真知。此時“格物”中的物就是指客觀存在的動物、植物等。想通過深入研究這些物體的內在真理,而後獲得世間大道的指引。

此時的格物更相似於現代的物理學。儘管人們可以從中

獲得一些啟示啟發,但由於技術、方法的侷限,對物理的研究總是存在時空的侷限,真知真理並非一朝一夕就能達到。所以在心學中,格物除了對物體的研究獲得啟示外,更應該是對自己所經歷的事情總結反省。

陽明子有言“物者,事也,凡意之所發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謂之物”。將物的概念擴大為自身經歷的事,那格物就是對自己所經歷之事的思考。其實,認真思考自己經歷的每一件事,來龍去脈、前因後果、起因動念,就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影子。通過對事情的研究總結反省,自然就獲得了人事的經驗和智慧。

格物致知,是心學的基本功,我們可能一開始就走偏了

“格”的含義,不僅是窮理更是矯正

陽明先生靜坐七天七夜格竹,不但一無所獲,卻獲得一身病。此時的格物中的“格”的功夫更多的是研究思考。

但是如果僅僅把“格”理解成研究窮理,就是停留在思想理論的層面。但心學是知行之學,陽明子有言“格者謂之正也,正其不正以歸其正之謂也。正其不正者,去惡之謂也。歸於正者,為閃之謂也。夫是之謂格”。所以,格物中的“格”不僅是要研究反思,更是要付諸行動。既然內心已經認為事情不能這麼幹,那就堅決不這麼做;既然您的內心真切的認為事情應該要這麼做,那就堅定的去做。只要做到了這兩點也就是所謂的格物了。因為此時已經把內心認為該做的事情做了,把內心認為不該做的事拒絕了。也就把原先事情發展方向矯正了。

看似簡單,為什麼很多人做不到?無非就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不可見人的秘密,導致了該堅持的不能堅持,該反對的不敢反對。所以此時就是要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這也就是所謂的“誠意”。所以,聖人所言的所有的功夫都是相通。無論是正心誠意,修身齊家,始終都只有一個指向,指向人性良知,也就是所謂的“一以貫之”。

格物致知,是心學的基本功,我們可能一開始就走偏了

親愛的朋友:陽明心印頭條號,致力於陽明心學交流、傳播,歡迎關注“陽明心印”,希望在致良知的大道上與您共行!如果喜歡本篇文章,請收藏、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