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讓相愛的人永不分離,讓相親的人相鄰而居

心學:讓相愛的人永不分離,讓相親的人相鄰而居

相愛的人永不分離,讓人與人之間保持長久舒適的關係,靠的是什麼?

靠的不是西方心理學那一套理論,而是正宗的中國本土關係學——儒學。特別是儒學當中的陽明心學。

我們知道中國儒學,講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給它一個專門的名詞——人倫。

這種人倫關係,總共分為五種,叫做五倫,分別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這五種人倫關係,分別採用忠、孝、悌、忍、善這五種關係準則。

世界上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可以歸為這五類。其中姐妹關係,包含在上述兄弟關係之中。爺孫關係,包含在上述父子關係之中。

心學:讓相愛的人永不分離,讓相親的人相鄰而居

這裡大宋特別解釋一下君臣關係。

在孔子和孟子的那個年代,及更早的年代,君並不是指皇帝、帝王。因為那個時候沒有皇帝,沒有帝王,只有一國之主,稱為一國之君,簡稱國君。

所以這裡所說的君臣關係,並不是後來的皇帝與大臣的關係,而是指國君與臣子的關係。這兩者的關係是有所不同的。前者,皇帝對大臣有絕對的支配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後者,國君和臣子的關係,是互相依從的關係。

此外,這裡的君臣關係,除了國君與臣子的關係,還包括主人與僕人的關係、上司與下級的關係、老闆與員工的關係,等等。

當我們把人際關係的種類理清楚以後,接下去我們就可以分析,這五種關係如何長久友好的保持和發展下去。

還是用儒家的方法,那就是分別用忠、孝、悌、忍、善的方法。

心學:讓相愛的人永不分離,讓相親的人相鄰而居

具體地說就是——

忠:為君的,要對臣子們以禮相待;為臣的,要忠於職守。

孝:為父的,要慈祥友好;為子的,要孝順尊上;

悌:為兄的,要照顧兄弟,為弟的,要敬重兄長;

忍:為夫的,要主外,為婦的,要主內;

善:為友的,要互相友善,要講信義。

用孟子的話總結,就是“五倫十教”: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順、朋友有信。

對此,陽明心學又是什麼看法呢?

王陽明認為人類的教育,首先一定要教好人倫關係。

他反覆提出:“自今各家務要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婦隨,長惠幼順,……見善互相勸勉,有惡互相懲戒。務興禮讓之風,以成敦厚之俗。”

心學:讓相愛的人永不分離,讓相親的人相鄰而居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這些要求呢?

王陽明說:你如果保持一顆道心,那自然就能明人倫,處理好五倫的關係。

保持道心是什麼意思?

道心就是老天的心,老天是無處不在的,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老天爺的心在裡面。

舉例來說,看見小孩子掉進水井裡而自然而然地產生惻隱之心,這就是“道心”;如果是因為和小孩子的父母有交情,或者是為了邀名於同鄉,而產生同情之心,這種有目的的心思,那就是“人心”。

再舉例:餓了要吃的心,渴了要喝的心,這是“率性之道也”,是“道心”;吃的時候講究滋味的心,饕餮之心、貪吃貪喝的心,那就是“人心”。(《重修山陰縣學記》)

不過要注意,“道心”與“人心”雖有區別,卻不是“二心”,而是“一心”。

王陽明說:沒受汙染的人心,就是道心;受了汙染的道心,就成了人心。

對於人倫關係,王陽明說:人倫之五種美德,是由道心自然發出來的,它們“放四海而皆準,亙古今而不窮。天下之人同此心,同此性,同此達道也。”

總之,按照心學理論,我們只要努力保持道心,我們一定能保證人與人之間的五倫關係的持久良好,讓相愛的人永不分離。

心學:讓相愛的人永不分離,讓相親的人相鄰而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