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扶貧路上“繡花人”

從農村走出來的劉源,在接受組織選派到雲雷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起,他就暗下決心,要從解決群眾身邊的一個個小難題、小訴求、小事情入手,下足“繡花”功夫,換取村莊面貌的大轉變,這樣的決心不僅僅是因為他對農村環境的熟悉,更是因為他從沒有忘記過自己加入扶貧隊伍的初心——為村裡的老表做點事。

劉源:扶貧路上“繡花人”

劉源與前來反映問題的老表交談

從“擺好龍門陣”開始走進百姓心

會昌縣高排鄉雲雷村是名副其實的大村莊,全村19個村民小組1032戶4638人,如何更好的融入村莊,走進百姓的心裡成為劉源剛到村裡面臨的難題。

2017年3月,會昌縣委組織部選派劉源到雲雷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為更快的熟悉村裡的實際情況和摸清貧困家庭的貧困原因和困難,劉源一到村裡就開始忙碌起他的走訪工作。“剛到的每一天與村幹部一起,挨家挨戶的去走訪,白天忙活著到各個小組拜訪農戶、開戶長會,晚上還在村委會的門口拉上百姓聊家常,開展‘鄉村夜話’”劉源說,最艱難的日子是開始,但最幸福最充實的生活也是這段工作的開始。

劉源:扶貧路上“繡花人”

劉源接受莆田學院“青春築夢”實踐隊訪談

直到今天的雲雷村村委會門口,傍晚時分,村裡的老表們忙活完一天的勞作後,總會主動的三五成群聚集在這裡,不大不小的院子裡擺上幾張桌椅凳子,與第一書記劉源圍坐在一起,聊收入、聊困難、感嘆過去展望未來,怎麼樣讓生活更加富裕幸福是他們常常在一起探討的話題。這樣的常規“鄉村夜話”已成為雲雷村裡的一道亮麗的風景,也成為每晚陪伴劉源在疲倦中悄悄入睡的夜聊之聲。

“工作總是需要開展,儘管村子比較大,但村幹部也有其他的任務,與我一同入戶不再是長久之計”劉源說,面對村裡道路縱橫交錯,而每一天都還需要走村入戶,想要更好的瞭解百姓的基本生活,熟悉村裡的實際情況,少不了要勤上戶。而為了更精準的扶貧,也為了更明確的瞭解每一戶貧困家庭,劉源到村後不久便在村幹部的協助下繪製了一張張雲雷村貧困戶居住分佈圖,更好的幫助他走進百姓的家裡,走進百姓的心裡。

讓村裡富起來、靚起來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在通過每一個走訪入戶,每一次小規模的懇談會,劉源漸漸成為了這個村子裡最熟悉的人。不僅僅是他對村莊情況的熟悉瞭解,更是他對每一位百姓真實情況的熟知,還是因為他也是百姓最熟悉不過的那個“第一書記”。

駐村不久的他,便通過走進百姓協助其解決了不少小問題,解決了村裡幾起糾紛,更解決了一批百姓的訴求。在每一次的實地走訪中,不僅實實在在的幫助百姓解決了急需迫切的問題,更是讓他明確了雲雷村脫貧致富的發展路徑。

“雲雷村產業發展乏力,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有限,要實現全村脫貧的目標,沒有產業行不通。”在他看來,雲雷村群山環抱、中間地勢平坦,而在村子中央有上百畝良田,這樣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在當地並不多。

劉源:扶貧路上“繡花人”

劉源給實踐隊成員講解畫冊內容

明確目標,下定決心,在經過多方努力後,2017年底村裡成功引進了一家山東濰坊的果蔬種植公司,幫助其在全村規劃千畝大棚蔬菜種植基地。但這一切,並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簡單,被不理解難以開展成為他面臨的最大問題。

在剛開始流轉土地建設高標準農田時,村民們並不理解。“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要把原來的田埂全部清除,土地就沒法分辨,土地沒了,家裡人就沒事情幹了,收入也就沒了。”百姓的心裡,一個勁地嘀咕著工作這樣開展的不實際。

再次走村入戶,從黨員、小組長入手,上戶宣傳政策、簽訂協議成為了他和村幹部們面對百姓思想觀念轉變的新工作。打消了群眾的顧慮,提高參與的積極性,終於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了把土地全部流轉到位。而在當年6月份,雲雷村出產的第一茬貝貝小南瓜一上市後便被客商訂購一空,後期基地的產品也被提前預定。

這一切當地村民看在眼裡,甜在心裡。貝貝小南瓜一下就成了雲雷村叫得響的蔬菜品牌,而當年上半年基地的成功發展還為村集體創造了3.9萬元的集體經濟收入。讓村集體有錢做事、有人幹事,村幹部幹事創業的勁頭也更足了。

“這裡是我最牽掛的地方”

後來的村莊集體發展中,除了蔬菜大棚基地,村裡還引進200畝桃李種植基地,鼓勵村民發展臍橙、桔柚、菸葉等特色產業種植,讓家門口的果蔬成為村裡百姓的“搖錢樹”。正因如此,貧困戶曾昭生幾年前因病致貧,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巴巴。如今,通過種植臍橙和菸葉,一家人年收入達到十幾萬元,還帶動附近村民一起發家致富。為確保這些產業基地都有充足的勞動力供應,村裡還成立了農業專業合作社,全村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保證了村級產業基地的勞務用工,為貧困戶實現充分就業提供了便利,村民們不僅有土地流轉的收入還有在產業基地的務工收入,貧困戶還能享受到產業分紅。

一步一個腳印的走來,2年來,在劉源辦公室紅色的扶貧筆記本已寫滿了厚厚的8本,同樣,在辦公室文件櫃裡劉源更是為村裡的脫貧攻堅工作留下了寶貴的資料,那一本本塑封起來的工作風采彙編資料,成為了劉源在村裡最美好最幸福的回憶。

劉源:扶貧路上“繡花人”

劉源在脫貧攻堅工作的彙編材料

2019年8月,是劉源在雲雷村任期滿兩年即將離開的日子。這時的他,忙著去這兩年受邀吃過“家宴”的每一戶貧困家庭裡再做一次走訪,再拉一次家常。走在村裡的路上,劉源也像回到家一樣一路受歡迎,一路與百姓交流著。百姓打聽著他離去的時間,邀請再去家裡做客,就連村裡小賣鋪的老闆也不忘:“這兩年,我店裡的方便麵一半多都是被劉書記買走了。”面對告別,面對不捨,劉源深深的說道:“這裡是我永遠的牽掛!”

在劉源離去的那天,一封深情的《感恩同行,你們是我永遠的牽掛》致全體村民的一封信在村裡百姓的耳邊迴響。

在信裡劉源寫下這樣一段:

不敢忘,我親愛的父老鄉親,你們往往在我孤獨待援的時候,為我帶走了冰冷,寂夜,留下深藏心底的溫暖。不敢忘,在那個風雨交加的夜晚,電閃雷鳴,暴風驟雨外加成群的蚊子撲向村委會,更糟糕的是,偏偏這個時候村委會斷電了。住在附近的村民汪家榮發現後,多次往返於村委會和家中,憑藉過硬的電工技術硬是幫我把電接通了。

不敢忘,一個個難熬的鄉村夜晚,是你們陪我一起渡過,我們一起在村委會門口的小廣場上聊天、喝茶、開座談會。有一段時間,脫貧攻堅任務非常重,我整天像“熱鍋上的螞蟻”一樣,壓力特別大,你們過來安慰我,向我保證我們村脫貧一定沒有問題,不要擔心,為了緩解我的壓力,你們準備敲鑼打鼓送兩面錦旗到村委會,表達對駐村工作隊工作的肯定。後來被我從別人那裡聽到了,堅決制止了你們。因為我相信,心裡的認可一定比牆上的錦旗更管用。不敢忘,有一天早上自己由於忙於工作忘記了吃早點,貧困戶曾廣有煮了6個酒釀蛋一定要我全部吃掉。2年多來,在村裡吃了多少酒釀蛋我不記得,但我記得我去過60多戶老表的家裡同吃一桌飯,有800多個日日夜夜和村裡的老表們一起生活在村裡。

夜更深了,窗外旗杆上的紅旗在微風吹拂下發出“沙沙”的聲響。我想,人這一生,應該要把自己活成一盞燈,照亮別人,溫暖自己。兩年多來,我活成了你們的“燈”,你們也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燈”。往後的日子裡,希望大家繼續保持好房前屋後的衛生。相互監督、積極配合,共同搞好村莊環境整治。希望大家多說團結話,多做團結事,努力構建家庭和睦、鄰里和諧、村容整潔、民風淳樸、向上向善的村風環境。

(莆田學院“青春築夢”實踐隊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