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四量”:音量,肚量,膽量,氣量!

穿衣看質量,飲食看份量。


人的修養,就看這四個量:音量、肚量、膽量、氣量。


人有“四量”:音量,肚量,膽量,氣量!

音 量


俗話說:有理不在聲高。


你說話的音量,暴露了你的修養。


梁實秋說:“一個人大聲說話,是本能;小聲說話,是文明。”


將軍對陣時,張飛喝斷當陽橋,不及諸葛亮談笑間舌戰群儒;諸葛亮巧言善辯,比不上劉備寡言少語贏得人心。


自古貴人語遲聲低。


以聲壓人、以智勝人,最終都會敗給以德服人。


宋慶齡年輕時,曾獨自來到美國留學。


在一堂歷史課上,美國同學公然說:“所謂文明古國,譬如亞洲的中國,已經被歷史淘汰了。”


宋慶齡感到非常憤怒,卻並不急於打斷這番說辭。


直到那位同學發言結束,宋慶齡才起身反駁。


她語調柔和一如平常,語氣卻顯得格外堅定。


宋慶齡說:“中國就像一頭沉睡的獅子,但它不會永遠睡下去,總有一天,它的吼聲將震驚世界。”


柔聲細語,同樣可以充滿力量。


人有“四量”:音量,肚量,膽量,氣量!


人有“四量”:音量,肚量,膽量,氣量!

肚 量


俗話說:將軍額上能跑馬,宰相肚裡能撐船。


有本事的人,往往肚量大、能容人。


一滴墨汁,落進一杯清水裡,這杯水立刻變了顏色;


同樣是一滴墨汁,落進一片大海中,卻絲毫不能改變大海的模樣。


大海與水杯都能盛水,可它們的肚量卻大不相同。


正如豐子愷所言:“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君子並非不會發怒,只是與尋常人相比,他們更有容人之量。


北京西郊潭柘寺有副名聯: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鬼谷子》中說:“覺人之偽,不形之於色;吃人之虧,不動之於口。”


遇見難容之事、難纏之人,沒必要浪費時間跟他們計較,臉上不動聲色,內心不起風波,才是真正的高人。


人有“四量”:音量,肚量,膽量,氣量!


人有“四量”:音量,肚量,膽量,氣量!

膽 量


眼界決定高低,膽量就決定成敗。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梁啟超說,所謂勇者,要做到兩件事:


首要的一條,就是心地光明。


俗話說:平生不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


只要內心光明,自然無懼黑暗。


就像金庸先生所說的:“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其次,是不被低劣的慾望所牽制,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被物質上的嗜慾東拉西扯,即使是百鍊鋼也要化作繞指柔。


最重要的是,始終保持一種昂揚的鬥志。


可以輸給眼前的困難,卻不能輸給自己的精神。


人有“四量”:音量,肚量,膽量,氣量!


人有“四量”:音量,肚量,膽量,氣量!

氣 量


《呂氏春秋》中總結了六種識人的方法。


其中有一種叫做“怒以驗其節”。


生氣的時候,最能看出一個人的真性情。


素質越高的人,往往越懂得控制自己的脾氣。


胡適家有兩位兄長,成年後各自娶妻。


年邁的母親帶著小胡適,與他的兄嫂共同生活。


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


二嫂是個很能幹卻又氣量很窄小的人。


妯娌之間,時常因為意見不和而大發脾氣。


只是礙於婆母在場,不敢公然打鬧。


大嫂生氣時,既不說話也不答話。


只是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


二嫂生氣時,吵吵嚷嚷更是嚇人。


母親夾在她們中間,卻總是溫和而又有耐心。


胡適先生說:“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更難受。”


高素質的人,即便生氣也要保持對人最基本的禮貌。


遇到不順心的事,不遷怒、不抱怨。


更不會讓負面情緒影響自己身邊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