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東南地區的醫神——與媽祖也有糾葛愛戀

中國古代有各種各樣的醫仙,醫聖,但少有被尊神供奉的。但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有一位"保生大帝"受到人們香火供奉,經年不息。讓我們來看看吧,

保生大帝(閩南語白話字:Pó-seng tāi-tè)為閩南(漳州、廈門、泉州)地區及臺灣、東南亞華人所信奉的醫神,本名吳夲(音"濤"),原為宋代的醫師。俗稱"大道公"、"吳真人"、"花橋公"。還有三十六神將為其部屬。通常保生大帝是指宋人吳夲,然而亦有所謂的"保生三真人"信仰,認為孫思邈、吳夲、許遜三位醫家,在成神後結拜為義兄弟,而都會被稱為"保生大帝"或"大道公"

保生大帝,東南地區的醫神——與媽祖也有糾葛愛戀

(保生大帝符)

據文獻記載,保生大帝為北宋閩南人士,本名吳夲("夲"音"ㄊㄠ"/"tāo","急速"或"往來相見"之意,非"本"字。另一說為本,其字華基,"基"與"本"為同義互訓),字華基,號雲衷、悟真,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三月十五日(979年4月19日),福建路泉州同安縣白礁鄉積善裡(今屬福建省漳州龍海市角美鎮白礁村)。祖籍清溪縣感德鎮石門村。


父名吳通,母為黃月華,原居漳州,因避亂[注 3]而到同安海濱的白礁結茅為屋,討海維生。吳夲十三歲時,父親吳通患病,但因家貧無力就醫而去世,母親黃氏後來也因憂傷去世,此事令他立志學醫濟世。吳夲初習捕蛇、採草藥,後學針灸、湯藥,醫術之名聲逐漸傳播民間。而根據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西宮檀越記〉,作者孫瑀的祖父孫天錫在天聖四年(1026年)因食用河魚生病而到旗山上面的居士庵調養,與一名周遊至此的裴姓方士(字號養真老人)相談甚歡。後來吳夲得知裴養真在此,便前來會面,兩人相談甚歡,裴養真並將所知全部教授給他。而吳夲得知孫天錫已經患病多時,便為他醫治,僅三天便見療效,半個月就治癒,三個月後已經調養恢復。之後孫天錫欲重金酬謝,卻被婉拒,兩人日後結為好友。後來吳夲"飛昇"後,孫天錫在屋西建祠奉祀,後來因為靈驗,遂拓建廟宇,為"吳西宮"。

保生大帝,東南地區的醫神——與媽祖也有糾葛愛戀

(臺中市元保宮的保生大帝以及其部將江仙官、張聖者)

而在天聖五年(1027年)時,白石丁氏曾請吳夲重新抄錄三世祖丁遷的遺囑並懸於祠。周茂欽認為這顯示吳夲擁有一定的書法造詣,且在地方上有相當聲望,才會被當地大族延請。


宋仁宗景佑三年五月初二(1036年5月29日),吳夲為了幫急症病患採藥,前往青礁的大雁東山,卻失足墜崖而羽化,享年五十八歲。當地居民得知後,為追悼吳夲,紛紛塑像祭拜並私諡"醫靈真人"。


傳說吳夲著有《吳氏本草》與《靈寶經》兩本醫學著作,他在泉州花橋亭行醫時曾用《靈寶經》傳授草藥知識。而北宋大觀年間編纂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中的"霍香正氣散"、"加減平胃散"、"逍遙散"據說即來自《靈寶經》

保生大帝,東南地區的醫神——與媽祖也有糾葛愛戀

(祀典興濟宮藥籤櫃)

在吳夲逝世後,閩南一帶便有青礁龍湫庵、白礁醫靈神祠、廈門吳西宮等三處供奉吳夲的廟宇。


廈門"吳西宮"根據孫瑀〈西宮檀越記〉(1087年),是作者祖父孫天錫在吳夲去世後所建。最初孫天錫指是在自家西邊建小祠並塑像奉祀,算是孫家的家神。但是由於靈驗,所以附近居民也成為信徒。為了容納更多的信徒,孫天錫便捐四畝田,在田中間蓋了廟宇,由廟祝耕田以作為廟宇香火之資。這座廟宇即為廈門島上最初的保生大帝廟,吳西宮。


保生大帝,東南地區的醫神——與媽祖也有糾葛愛戀

(白礁慈濟宮)

青礁龍湫庵據宋朝楊志〈慈濟宮碑〉記載,其逝世後鄉人私諡為"醫靈真人",供奉為地方神祇,於"龍湫庵"塑像祭拜。另據〈慈濟宮碑〉記載,當初要塑像時,因不知道吳夲的相貌而無法制作,後來是吳夲託夢指示他長得像東村的王汝華,但額頭較寬,才得以塑像。後來宋紹興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準朝廷於青礁建廟,原本計劃建在雲嶠院旁,但神示在龍湫庵南邊建廟,即為後來的青礁慈濟宮。而根據楊志〈慈濟宮碑〉的敘述,南宋時吳真人已經由醫神提升成地方守護神,水災旱災、盜賊入侵、行船遇險等事

都可向其祈求平安。

保生大帝,東南地區的醫神——與媽祖也有糾葛愛戀

(臺南祀典興濟宮虎爺)


白礁醫靈神祠的記載可見於孫瑀〈西宮檀越記〉(1087年)與《宋會要輯稿》,該祠在吳夲逝世之後便興建,為當時的祖宮。紹興廿一年(1151年)吏部尚書顏師魯奏請為吳夲立廟時,乃改為"醫靈神廟"。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梁鄭公(梁克家)以吳夲之神蹟奏請賜廟額,而敕封"慈濟",青礁龍湫廟與白礁醫靈神廟因此均改稱為"慈濟廟"。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詔改廟為宮,兩間廟因而改稱"慈濟宮"。

保生大帝,東南地區的醫神——與媽祖也有糾葛愛戀

(青礁慈濟宮)

因神蹟傳說流佈,及歷代朝廷追封,遂成為閩南地區重要民間信仰。而隨同安移民遷徙,也成為臺灣、東南亞同安籍人士信奉的鄉土保護神

保生大帝,東南地區的醫神——與媽祖也有糾葛愛戀

(當地人會去求藥籤)

保生大帝,東南地區的醫神——與媽祖也有糾葛愛戀

(對照藥籤書取藥)

有些地方有"保生三真人"的說法,其中保生大帝神像有紅面、金面與黑麵之分,其中紅面者為吳夲,金面者為唐代名醫孫思邈(他廟稱天醫真人),黑麵者為魏晉時人許遜(他廟稱旌陽真君或感天大帝),三位神明乃在天庭結義的兄弟,其排行依序為孫、吳、許。因此據說金面的保生大帝神像到青、白礁慈濟宮刈香,因為是大哥,所以可以免插爐(不用捐資添油),黑麵神像因為是弟輩所以要捐資添油。此外像是廈門鼓浪嶼龍頭興賢宮的保生大帝繞境只能在龍頭一帶,不能去內厝沃,因為內厝沃種德宮的保生大帝是金面,而興賢宮是紅面;相對地,內厝沃種德宮的保生大帝便可到龍頭地區繞境。傳承於閩東閭山派的廟宇則是依照"妙濟"許真人、"善濟"孫真人、"慈濟"吳真人的順序排列,如蚵殼港昭靈宮。

保生大帝,東南地區的醫神——與媽祖也有糾葛愛戀

(保生大帝護身符對抗疾病。保生大帝,中國醫學之神)

當然一個神仙怎麼能沒有一點神話傳說呢!我就簡單的介紹兩個.

神方化骨、江張從師:據說吳夲在祥符七年(1014年)于山間採藥時發現一堆枯骨,但少了一隻腿骨,便用柳枝替代,施法讓其變回一童子。之後吳夲將他收為提藥囊的童子,後來遇到同安縣令江少峰,發現該童子是他赴京趕考時被老虎吃掉的童子,遂予以質問。江縣令不相信吳夲施法使童子復生醫世,於是吳夲又施法讓童子變回枯骨,江縣令才相信此事。事後,江縣令與自己的張姓主簿棄官,向吳夲拜師。


吳真人避雨洞:傳說北宋天聖年間,吳夲受邀到廈門島的溪頭下社行醫,為救病患而親自上山採藥,卻在歸途遇到大雷雨,而躲進一個石洞中避雨。病患家屬因擔心吳夲,雨勢減緩後便上山找到,正好見到他渾身溼透走出石洞。當地居民感念他親自採藥以救人之情操,遂將此石洞稱為"吳真人避雨洞"


最有意思的莫過於八卦了!

大道公風,媽祖婆雨:由於天上聖母媽祖與保生大帝大道公皆為北宋福建人士,民間傳說遂附會二神相戀,後媽祖見母羊生產苦狀,悔而辭婚。保生大帝憤而與媽祖施法相鬥,於媽祖誕辰降雨洗其脂粉,媽祖亦不甘示弱,於大道公誕辰施法颳風,吹落道帽。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節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然而亦有地方信徒,以為褻瀆神明,深不以為然。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而保生大帝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媽祖十九歲時,保生大帝才出生,何況媽祖二十八歲成道,兩人有婚嫁聯想,實在不可能。而民間之誤傳,導致供奉保生大帝與媽祖寺廟互有心結,甚至互不往來,純屬荒誕虛構不可信之事。


總之"保生大帝"作為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最重要的醫藥神之一,有著非常耐人尋味和值得挖掘的故事,是我國道教文化重要的組成文化之一,也為我國紛繁複雜,關係網錯亂的神話體系增加了一條故事線。


【參考文獻】

黃有興〈學甲慈濟宮與壬申年祭典紀要〉:刊於《臺灣文獻》四十六卷第四期,1985年12月。

《吳真人研究》:〈廈門吳真人研究會〉及〈青礁慈濟東宮董事會〉合編,鷺江出版社1992年5月第一版。

《吳真人學術研究文集》:張國舉主編,〈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第一版。

《福建通志》

《閩書》

《同安縣志》

《海澄縣誌》

南宋 楊志 / 莊夏《慈濟宮碑》

黃文博 / 黃明雅《臺灣第一香:西港玉敕慶安宮庚辰香科大醮典》,2001年4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