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大帝祖籍安溪感德鎮石門村

吳夲的家世淵源

從安溪感德鎮區出發,在蜿蜒盤旋的山路上行駛12公里,就來到了石門村,這個村落有居民將近4000人,大部分都是吳姓。唐末,吳氏先祖就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入閩遷徙至感德鎮石門村,至今已有1000多年。石門村中留有一塊明代墓誌銘石刻,上書:“先世自光州固始,擇勝於清溪常樂裡家焉。傳至宋,為真人公(吳真人)。”這塊墓誌銘現存於石門村的吳真人紀念館,墓誌銘不僅描述了吳氏先祖遷居於石門村的過程,更是道出了吳夲的家世淵源。

保生大帝祖籍安溪感德鎮石門村

墓誌銘記載,該墓為“明祖妣勤慈許孺人暨男澤泉公合葬墓”,勒石於明天啟二年,即公元1622年,由中過進士的鄭之玄撰文。據方文圖考證,“清溪”是安溪縣的古稱,常樂裡在古時有19個鄉(自然村),其中就有石門鄉,今屬感德。《泉州府志·山川》也記載:石門尖在常樂裡,高峰陡絕,不可攀躋,上有吳真人遺址。

保生大帝祖籍安溪感德鎮石門村

吳夲生前不娶妻,那他又與墓主人什麼關係呢?據吳真人紀念館常務副主任吳慶德介紹,墓主人吳澤泉孝道儉樸都由於得到先人“真人公”的福報,因此在墓誌銘中記錄了“真人公”。除了吳澤泉外,其他吳氏後人也都緬懷“真人公”的遺澤,並以他作為精神支柱。

保生大帝祖籍安溪感德鎮石門村

吳夲出生地

墓誌銘提供給我們尋找吳夲祖籍地的一個引子,吳氏族譜和相關史料則明確指出吳夲的出生地在石門村。

吳慶德向記者提供一本成書於清代康熙元年(1662年)的《石門家譜小引》,內稱:“肇基祖惠公卜居石門鄉……憶昔自唐而宋,於太平興國四年已卯,挺生異人曰本(吳本,即吳夲)者,幼不弄,長不娶。”根據族譜記載,吳夲生於太平興國四年,也就是公元979年,他的父親叫吳通,母親叫黃月華。吳夲小時候很窮,父親生病後找不到醫生,“這也是吳夲為什麼以後從醫的原因。”吳慶德進一步說,吳通死後,就葬於石門村的一座山上,當時的窮人下葬,墓都是由亂石壘成,沒有立墓碑,吳通的墓現在已不可考。

保生大帝祖籍安溪感德鎮石門村

民國時期石門村吳氏重修族譜收錄的《玉湖殿保生大帝序》等,也連篇累牘敘述“先祖真人公”,引以為榮。

保生大帝祖籍安溪感德鎮石門村

除了族譜外,安溪的其他史料也印證了吳夲出生於石門村。清代康熙年間,文淵閣大學士李光地所作的《吳真人祠記》寫道:“吾邑清溪之山,其最高者曰石門……吳真人者,石門人也……自真人飛昇之後,鄉里創廟立祀,子孫聚族山下奉真人遺容。”清代乾隆丁丑年(1757年)出版的《安溪縣誌》記載:“宋靈醫吳真人故跡在石門。真人名本,字華基,號雲衝。生於宋太平興國四年,由貢舉授御史。仁宗時,醫帝后愈,煉丹救世。”縣誌講述了那個為許多人所熟知的有關吳夲的故事。傳說天聖九年(1031年)宋仁宗的母后患乳疾,太醫診治時她羞於開口,不肯讓人視診,太醫束手無策,宋仁宗更是廢寢忘食,坐立不安,百般無奈,只好張貼黃榜廣徵良醫。吳夲揭榜進宮,並治好了皇太后的病,太后和仁宗喜出望外,十分感激,宋仁宗要賜封御史太醫,他起身辭謝,要回故里道:“吾志在修真,拯救眾生,榮華富貴,非我所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