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论语》开篇强调“学”?其中包含着“鸡与蛋”的问题


为什么《论语》开篇强调“学”?其中包含着“鸡与蛋”的问题

孔子

我们不难知道《论语》开篇的内容是什么,就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在儒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荀子》开篇为《劝学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总能够谈及语言、文化以及心理,似乎这三者已经构成宏观历史的结构,但谁是第一性却迟迟得不到答案。


为什么《论语》开篇强调“学”?其中包含着“鸡与蛋”的问题

马克思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物质是第一性,唯物史观嘛,物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这是生命的基础,也是重中之重,但马克思也强调人的存在,人是感性的,劳苦大众是历史的主体,是人民造就了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概念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语言和文化以及心理就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在儒家文化中也可以就这个问题分为两派,其中代表人物就是孟子和荀子。


为什么《论语》开篇强调“学”?其中包含着“鸡与蛋”的问题

列维斯特劳斯

列维斯特劳斯作为人类文化学大师,曾经和萨特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辩论,萨特特别反对列维-斯特劳斯的一个观点,就是人类思想始终维持同一稳定结构,人类文化如何保持一个稳定的结构呢?其实这代表了一个流派的观点,孟子也早早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们基本的观点是把人类的语言、文化归结为人类大脑的先天内在结构,这就不难理解了,文化取决于人类的大脑,而人类的大脑结构就是这样,再变化的文化也早早地被“预存”在了人类的大脑中,这就是可以推出同一稳定结构这个结论。


为什么《论语》开篇强调“学”?其中包含着“鸡与蛋”的问题

哈耶克

持相反观点的就是荀子一派,他们认为后天的动作、传统等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心理,强调人类的心理结构是由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形成的,西方好多思想家也都是属于这一流派,比如杜威、哈耶克等。开头我们便说过,孔子很是强调“学”的,也是后天的教育培养,有人说这是孔子好为人师,这点倒是也在理。


为什么《论语》开篇强调“学”?其中包含着“鸡与蛋”的问题

荀子

孔子儒家的两个重要概念就是“礼”与“仁”,“礼”指外在的礼制,“仁”指内在气质,在孔子看来,“礼”为的就是树“仁”,就像一个小孩子不懂得什么叫尊重,但是我们就先教他规矩,教他对人礼貌,在这个过程中他就懂得了什么叫做尊重。这一点就充分反映出儒家和道家的“为”与“无为”的区别(但不是说道家就是什么也不干,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但儒家的根本在“为”)。由此也看出,孟子的“性本善”或者荀子说的“性本恶”也都不是十分确切。


为什么《论语》开篇强调“学”?其中包含着“鸡与蛋”的问题

如果说“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仁”似乎也有不妥之处,因为这些“礼”在无形的侵染中也都包含了“仁”的气质,就像一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也能看出这个人的气质。这个问题也不能单纯地归结为形式与内容的区分,更不能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命题去探索,如果能找到那只“鸡”,或者那个“蛋”,这个问题只能作废,不能得到解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