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閱讀」感言——聽戴珩先生談閱讀與創作

昨天下午,有幸聆聽了戴珩先生新書《即刻與瞬間》的分享講座。講座後半段,戴珩分享了他早年閱讀與創作的經歷,頗能給人以啟發。被戴珩稱之為「學習型閱讀」的閱讀、創作相

結合的學習方式,也讓我生起很多遐想。

「学习型阅读」感言——听戴珩先生谈阅读与创作

據戴珩回憶,他剛工作,就借錢買書,其一是《辭海》縮印本,其二是各種喜歡的雜誌。並暗下決心,凡是買來的雜誌,都要認真閱讀,學習名家筆法,然後像雜誌投稿,賺取稿費以攤平購書的費用。功夫不負有心人,戴珩很快就在他喜歡的雜誌上發表作品,開啟了閱讀與創作相結合的學習之路。

《周易》上說:「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很多時候,當我們閱讀了一段文字,會有所感發;但真的要表達出來,說給別人聽的時候,才發現不能準確地表達心中所想;如果要落實成文字,則又相比形成語言更難一層。為什麼明明心裡想明白了,但要說出來、寫下來卻很難呢?竊以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其一、是我們自以為明白了,其實還不甚明白。正如魯迅先生在其《野草題辭》中說的那樣——「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靈光乍現珍貴異常,但未經整理的靈感很可能稍縱即逝。

其二、是真的明白了,但表達能力還需要訓練。我們在閱讀名家名作的時候,常常有這樣的感懷:為什麼他所描述的細節,所闡述的道理,我也見過、想過,但我卻表達不出來呢?答案就是:因為我們缺乏語言文字的訓練,所以還不足以準確表達我們的見聞和思想。

明白了以上兩點,才會明白閱讀與創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是何其重要:閱讀可以激盪心靈,創作可以梳理靈感。沒有創作的閱讀,只剩下記憶碎片;沒有閱讀的創作,只能是無源之水。

其實,歷史上將閱讀和創作有機結合的例子比比皆是。有一個叫做徐靈胎的名醫,是一個飽學之士,他十幾歲的時候讀《道德經》,瀏覽諸家註釋,覺得不過癮,就準備自己註解一回,一邊、一邊寫,前後花了二十年光景,寫出來的註解被收入《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提要》評價說他這本書在《老子》注中「尚為善本」。

徐靈胎就是用這種方法——邊讀邊寫——最終成為在文學、哲學、水利、音樂、技擊、兵法、醫學等諸多領域都精通的全能人才。徐靈胎學醫絕非閉門造車,而是時刻結合臨床,所以理論、實戰都很強,當時的乾隆皇帝曾多次召他上京治病,足證其醫術之高。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讀寫結合

,實際上也就是「學而時習之」的一種。另外,記筆記也是廣義的創作。比如說,「十三經」裡的《禮記》,其本身就是讀書筆記。

朋友,當你準備深入學習一本書的時候,不妨試一試學習型的閱讀吧——將閱讀與創作有機結合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