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有罪,我們在圍觀的時候,已經造成了二次傷害

德國有一條很神奇的法規,叫做“禁止圍觀”。這條法規是什麼意思呢?

比如說,路上發生了一起車禍,受傷的人倒在血泊裡,場面慘烈。這時如果你第一個路過那裡,而受傷的人還沒有得到救助,這時你有義務必須對這個人施以援手。如果你只是看了一眼,不作為,沒有儘自己的力幫助他,你可能會被處罰。

這條法規還有第二層含義,如果這個人正在得到救助,比如說救護車趕來了,醫護人員和警察正在處理事故現場,這時你做為一個吃瓜群眾,沒你什麼事兒,你不可以站在旁邊圍觀!如果你不迅速離開現場,而是站在那裡看得津津有味,更有甚者,掏出手機拍事故現場照片或者視頻,這些統統都是違法行為,這類行為的處罰也比較嚴苛。

圍觀有罪,我們在圍觀的時候,已經造成了二次傷害

為什麼突然提到這個話題呢?因為最近被鮑某某的事件刷屏了。我想很多人都會發現,突然之間,一打開頭條、微信、微博,有幾十上百個公眾號都在寫同一件事,你如果打開這些文章讀一讀,發現裡面的內容也都大同小異,互相引用。

媒體追蹤熱點事件,這是很正常的,而且因為一些媒體的報道,確實更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這是媒體本身應該起到的匡扶正義的作用。

但是,很多關於這個話題的文章,裡面充滿了不堪的細節。有人貼出鮑某光著上身不堪入目的照片,有人非常仔細地描寫了性侵的細節用詞毫不避諱,還有人貼出了這個少女和鮑某的私人聊天記錄。

看到第一篇這樣的文章時,很多讀者的想法一樣:鮑某罪大惡極,感謝媒體伸張正義。當我看到幾百家自媒體都在傳播這些露骨不堪的細節時,我開始擔心這個少女。

這個女孩子現在在做什麼?她是不是待在屋裡不敢出門,她是不是感到無聊也不敢打開手機,因為一打開,滿屏都是她和他的新聞。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不幸發生車禍,殘肢斷臂地倒在血泊裡,這時現場除了正在救助的醫護人員和警察,還有幾百個吃瓜群眾,一邊痛心疾首地看著受傷的人,一邊嘖嘖:

快來看啊,她太慘了

你看看這個血流的,這個腿恐怕以後也接不上了吧?

哎呀,這腿斷了,骨頭都露出來了,太可怕了。

這個時候,這個躺在血泊中的人,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圍觀有罪,我們在圍觀的時候,已經造成了二次傷害

以前看過一部紀錄片,講得是很多年前一件少女綁架案。一個十多歲的少女被一個變態男人悄悄地綁架了,關在了地下室一年多,發生了很多可怕的事,後來她抓住機會,最終自己逃了出來獲救了。她獲救之後,舉國震驚,很多媒體都連篇累牘地報道了這件事。

很多年後,電視臺製作關於這次綁架事件的紀錄片時,這個女孩已經長大成人,她在採訪中說道:綁架事件過後的好幾年,她都過得很不好,人生很灰暗。

她說,她一共受到了兩次傷害,一次是被那個男人綁架時,一次是事件被大量的媒體廣泛報道後,所有人都沒辦法把她當成一個普通人了。人們看到她就會說:啊,她就是那個綁架事件中的可憐女孩啊。

有好幾年,她想忘記那件可怕的事,繼續迴歸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她沒辦法,周圍的人看她的眼神已經變了。

對於一個受害者來說,一般有兩個訴求,一個是讓施暴者受到法律的制裁,一個是自己儘快走出黑暗迴歸正常生活。

當時看了這部紀錄片,心裡受到很大的觸動。當我們關注一個悲慘的新聞事件時,很少有人真的能體會事件中受害人真正的感受。

在鮑某事件中,也許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媒體都是那個有良知而停下來救助的人,因為他們的報道讓這個少女的案件引起了重視。而當事件變成熱點,第500家,第1000家自媒體,像蝗蟲一樣成群飛來,緊緊抓住這個炙手可熱的話題。

很多年前,還沒有自媒體的時候,我們看傳統紙質媒體,沒有人敢這麼寫,因為正規傳統媒體是有底線的,也受到很多約束。而如今,看著一個新聞事件,卻被寫出了豔俗小說的味道,有人說,這叫自媒體式寫法。

在全民圍觀這個少女的悲慘經歷,在自媒體大篇幅刻畫不堪的細節時,在一個又一個的10萬多閱讀量的背後,是不是已經對這個女孩造成了二次傷害。

等到熱點過去,再也沒有人關心這個話題,鮑某會受到制裁,但是那個女孩的生活,可能再也無法恢復平靜了。

傳統媒體尚且懂得新聞報道的規則和底線,而自媒體是沒有門檻的,任何人都可以寫都可以傳播。

互聯網是有記憶的。這些不堪入目的細節描寫,這些不願再看到的照片,媒體對於這個少女的揣測和爭論,對於這個女孩子來說,這些紀錄會一輩子留在那裡,她以後不管什麼時候上網,都可能一不小心就看到這些文字和照片,勾起她可怕的回憶。

在這個流量時代,寫文章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被更多人看到,但是面對受害者,希望大家都能守住底線,在為受害者伸張正義的同時,不要有意或者無意地對她造成二次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