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观有罪,我们在围观的时候,已经造成了二次伤害

德国有一条很神奇的法规,叫做“禁止围观”。这条法规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路上发生了一起车祸,受伤的人倒在血泊里,场面惨烈。这时如果你第一个路过那里,而受伤的人还没有得到救助,这时你有义务必须对这个人施以援手。如果你只是看了一眼,不作为,没有尽自己的力帮助他,你可能会被处罚。

这条法规还有第二层含义,如果这个人正在得到救助,比如说救护车赶来了,医护人员和警察正在处理事故现场,这时你做为一个吃瓜群众,没你什么事儿,你不可以站在旁边围观!如果你不迅速离开现场,而是站在那里看得津津有味,更有甚者,掏出手机拍事故现场照片或者视频,这些统统都是违法行为,这类行为的处罚也比较严苛。

围观有罪,我们在围观的时候,已经造成了二次伤害

为什么突然提到这个话题呢?因为最近被鲍某某的事件刷屏了。我想很多人都会发现,突然之间,一打开头条、微信、微博,有几十上百个公众号都在写同一件事,你如果打开这些文章读一读,发现里面的内容也都大同小异,互相引用。

媒体追踪热点事件,这是很正常的,而且因为一些媒体的报道,确实更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这是媒体本身应该起到的匡扶正义的作用。

但是,很多关于这个话题的文章,里面充满了不堪的细节。有人贴出鲍某光着上身不堪入目的照片,有人非常仔细地描写了性侵的细节用词毫不避讳,还有人贴出了这个少女和鲍某的私人聊天记录。

看到第一篇这样的文章时,很多读者的想法一样:鲍某罪大恶极,感谢媒体伸张正义。当我看到几百家自媒体都在传播这些露骨不堪的细节时,我开始担心这个少女。

这个女孩子现在在做什么?她是不是待在屋里不敢出门,她是不是感到无聊也不敢打开手机,因为一打开,满屏都是她和他的新闻。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人不幸发生车祸,残肢断臂地倒在血泊里,这时现场除了正在救助的医护人员和警察,还有几百个吃瓜群众,一边痛心疾首地看着受伤的人,一边啧啧:

快来看啊,她太惨了

你看看这个血流的,这个腿恐怕以后也接不上了吧?

哎呀,这腿断了,骨头都露出来了,太可怕了。

这个时候,这个躺在血泊中的人,不知道会作何感想?!


围观有罪,我们在围观的时候,已经造成了二次伤害

以前看过一部纪录片,讲得是很多年前一件少女绑架案。一个十多岁的少女被一个变态男人悄悄地绑架了,关在了地下室一年多,发生了很多可怕的事,后来她抓住机会,最终自己逃了出来获救了。她获救之后,举国震惊,很多媒体都连篇累牍地报道了这件事。

很多年后,电视台制作关于这次绑架事件的纪录片时,这个女孩已经长大成人,她在采访中说道:绑架事件过后的好几年,她都过得很不好,人生很灰暗。

她说,她一共受到了两次伤害,一次是被那个男人绑架时,一次是事件被大量的媒体广泛报道后,所有人都没办法把她当成一个普通人了。人们看到她就会说:啊,她就是那个绑架事件中的可怜女孩啊。

有好几年,她想忘记那件可怕的事,继续回归普通人的生活,但是她没办法,周围的人看她的眼神已经变了。

对于一个受害者来说,一般有两个诉求,一个是让施暴者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个是自己尽快走出黑暗回归正常生活。

当时看了这部纪录片,心里受到很大的触动。当我们关注一个悲惨的新闻事件时,很少有人真的能体会事件中受害人真正的感受。

在鲍某事件中,也许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媒体都是那个有良知而停下来救助的人,因为他们的报道让这个少女的案件引起了重视。而当事件变成热点,第500家,第1000家自媒体,像蝗虫一样成群飞来,紧紧抓住这个炙手可热的话题。

很多年前,还没有自媒体的时候,我们看传统纸质媒体,没有人敢这么写,因为正规传统媒体是有底线的,也受到很多约束。而如今,看着一个新闻事件,却被写出了艳俗小说的味道,有人说,这叫自媒体式写法。

在全民围观这个少女的悲惨经历,在自媒体大篇幅刻画不堪的细节时,在一个又一个的10万多阅读量的背后,是不是已经对这个女孩造成了二次伤害。

等到热点过去,再也没有人关心这个话题,鲍某会受到制裁,但是那个女孩的生活,可能再也无法恢复平静了。

传统媒体尚且懂得新闻报道的规则和底线,而自媒体是没有门槛的,任何人都可以写都可以传播。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些不堪入目的细节描写,这些不愿再看到的照片,媒体对于这个少女的揣测和争论,对于这个女孩子来说,这些纪录会一辈子留在那里,她以后不管什么时候上网,都可能一不小心就看到这些文字和照片,勾起她可怕的回忆。

在这个流量时代,写文章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能被更多人看到,但是面对受害者,希望大家都能守住底线,在为受害者伸张正义的同时,不要有意或者无意地对她造成二次伤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