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熱烈的領袖 最英勇的戰士——“上海暴動的創造者”羅亦農

“慷慨登車去,相期一節全。殘軀何足惜,大敵正當前。”1928年4月21日,羅亦農留下這首絕命詩,慷慨就義。

最熱烈的領袖 最英勇的戰士——“上海暴動的創造者”羅亦農

羅亦農同志


羅亦農,原名羅善揚,字慎齋,後改為亦農。中國共產黨早期重要領導人之一。1902年5月18日,羅亦農出生於湖南省湘潭縣。7歲入私塾,11歲到湘潭下攝司向家塘郭月欽的學館讀書。1916年,14歲的羅亦農考入美國人在湘潭縣城辦的教會中學——益智學校,並加入該校的“學生自治會”。在校期間,他參加了搗毀焚燒日貨的鬥爭,受到校方的嚴重警告,於1917年憤然退學。

當選中共旅莫斯科支部書記,介紹劉少奇等人入黨

五四運動爆發後,羅亦農懷著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熱情,不顧家人的反對,於1919年6月隻身來到上海。他先考進一所中學,後因父親不肯寄錢交不起學費,便到一家報館當校對。在報館,羅亦農有機會讀到《新青年》《勞動界》等進步刊物,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後結識陳獨秀,得到其賞識和指引,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0年,經陳獨秀介紹,羅亦農進入上海共產黨組織舉辦的“外國語學社”學習,併成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第一批團員。1921年春天,羅亦農由上海共產黨組織選派,與任弼時、蕭勁光等赴莫斯科東方勞動大學學習。同年冬天,羅亦農轉入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被推選為中共旅莫斯科支部書記,介紹劉少奇等人入黨。

最熱烈的領袖 最英勇的戰士——“上海暴動的創造者”羅亦農

1921年4月3日,羅亦農等在上海外國語學社學習時的合影。


1923年初,當大批中國革命青年來莫斯科學習時,羅亦農因學習刻苦,俄文基礎好,而被推選為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國語言組書記,專門從事留蘇中國學生的組織工作,另還兼任中國班的唯物論教授和翻譯。

最熱烈的領袖 最英勇的戰士——“上海暴動的創造者”羅亦農

1923年4月,任弼時(左一)與羅亦農(左二)、劉仁靜(左五)等在莫斯科。


回國從事工人運動,任中國共產黨第一所黨校校長


1925年3月,羅亦農回國從事工人運動,歷任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中共江浙區委書記、中共江西省委書記、中共湖北省委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書記。

1925年回國。首先以中共中央特派員身份赴廣州參加全國第二次勞動大會的籌備工作。任中共廣東臨時委員會成員,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宣傳部長,在廣州參與發動省港大罷工。省港大罷工爆發後,羅亦農一直站在鬥爭最前列,多次起草傳單以鼓動工人罷工鬥志,並協助罷工委員會,妥善安排了進入廣州二十多萬香港罷工工人的食宿問題。

最熱烈的領袖 最英勇的戰士——“上海暴動的創造者”羅亦農

省港工人大罷工


1924年5月舉行的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羅亦農在黨的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建立黨校的主張。1925年10月,羅亦農以廣東代表名義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次擴大會議。會後,應李大釗的要求,中央決定派羅亦農籌建北方區委黨校。不久,我黨第一所黨校——中共北方區委黨校正式創辦,羅亦農任校長,教員有趙世炎、陳喬年等。北方區委黨校是中國共產黨最早舉辦的一所黨校。

領導上海工人武裝起義


羅亦農是我黨第一個提出舉行工人武裝起義的領導人,也是我黨第一個提出由黨獨立領導武裝工作的領導人,也是第一個提出建立工人與小資產階級聯合政權的領導人。

1926年1月,出任中共上海區(即江浙區)執委會書記,後兼任上海區執委會軍事特別委員會書記和軍事運動委員會主任。為打破革命處於低潮的江浙地區的沉寂局面,決定在上海舉行武裝起義。事先,曾在區委機關內秘密舉辦六期黨團、工會組織負責人訓練班,培訓骨幹一百餘人,並迅速恢復、擴大黨組織,使全區黨員人數由原來的1300人增至2500人,為上海工人武裝起義作了思想上、組織上的準備。同年夏,為直接領導工人武裝起義,根據中央軍委和中央江浙區委決定,兼任上海軍事委員會主任。

隨後,1926年10月和1927年2月,羅亦農與趙世炎等人兩次領導上海工人舉行起義,均未成功。但他沒有氣餒,積極參加中共中央和上海區委準備第三次武裝起義的工作。1927年3月21日,羅亦農與陳獨秀、周恩來、趙世炎等一道,及時指揮發動上海工人總罷工,並隨即轉為武裝起義。第三次武裝起義取得成功。3月22日,上海市工商學各界舉行代表會議,選舉19人組成上海臨時市政府,羅亦農被選為臨時市政府委員。

最熱烈的領袖 最英勇的戰士——“上海暴動的創造者”羅亦農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時的上海工人糾察隊。


1928年7月,周恩來在黨的六大的《軍事報告》中談到這件事時指出:對上海工人第三次起義“最後五分鐘的決心”,陳獨秀、彭述之和中共中央“是動搖的”,而在“上海的江蘇省委”(指中共上海區委,1927年4月改為江蘇省委)和“軍事的指揮者”,“對於這次暴動是沒有一點動搖”,並熱烈地稱讚羅亦農“真是上海暴動的創造者”。

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年僅26歲。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羅亦農奉命調離上海,到武漢參加黨的五大,1927年,在黨的八七會議上,羅亦農被選為中共中央臨時治局委員,不久任長江局書記,領導湘、鄂、贛、川、皖、陝等省的革命運動。11月,他當選中央政治局常委,任中央組織局主任兼組織部部長,1927年底離開武漢前往上海中共中央機關工作。隨後投入到黨的六大的準備工作中。

為籌備召開黨的六大,羅亦農冒著極大危險,到湖南、湖北等地瞭解情況,在上海聽取各地同志彙報情況,掌握大量第一手資料,為黨制定全國革命鬥爭方針做準備。

1927年,羅亦農與瞿秋白一起擬寫了《黨綱草案》,正當準備工作基本就緒,即將赴莫斯科籌備召開“六大”之際,因霍家新、賀治華夫婦叛徒告密,1928年4月15日,羅亦農在上海公共租界內戈登路望德里被租界巡捕逮捕。國民黨反動派欣喜若狂,大肆宣傳、叫囂:“首要已擒,共禍可熄。”中共中央即派周恩來等組織營救,但未成功。

1927年4月21日下午,羅亦農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年僅26歲。

1928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理論刊物《布爾塞維克》第20期首次以卷首語的形式沉痛哀悼壯烈犧牲的羅亦農同志,稱讚他“熱烈的革命精神,可為中國共產黨全黨黨員之模楷”。

2009年,羅亦農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羅亦農同志為革命獻上了年輕的生命,他的黨心永照祖國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